《生命之树》观后感

2019-10-21 观后感

  《生命之树》故事开始于一个1950年代,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家庭,电影跟随着大儿子杰克的生命展开,穿过其无辜天真的童年到幻灭的成人时代,他力图与他的父亲达成和解。杰克发现他在现代社会失去了灵魂,他寻觅生命的原初以及意义的答案,拷问信仰的存在。下面给大家分享《生命之树》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生命之树》观后感1

  《生命之树》是一部有关于洞悉生命价值的影片。全片通过描述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情态及家庭里三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来表达一种要引起大家对生命的价值与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这是一部内容跨学科的作品,它涉及的已不仅仅是生物学或者人类进化学,而且囊括了天体运作学或说天文学,心理学等领域(这里之所以还涉及了天文学,根据某些学科理论,是因为有关于生命的起源与天体运作或是宇宙的诞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联系的原因。)不得不说,对于对生命怀有一种尊敬与谦卑态度的人来说,这将会是一部体验生命价值与探索人类心灵发展的极好的素材。

  影片一开头,在全黑的画面中间出现一道似火的光影,依照电影的题材背景,我们可以把那视作是宇宙诞生的初始,也是物质(不管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的诞生的开端。而这为影片所要体现与探讨的生命的发展与价值埋下了伏笔。影片的开头旁白是当中那个美国家庭里的那位母亲对生命的看法:A man’s heart has heard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而整个影片也就在人类通过自然的方式去聆听生命的大框架下来谈人如何通过感恩来聆听生命。这似乎有点矛盾:人既要通过自然去聆听生命又要通过感恩去聆听生命,那到底要通过哪一种方式?还是两种并用?影片之所以不断穿插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进程画面是一方面要告诉我们,我们作为生存在起源于45亿年前的地球的一个生命体,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达到允许的条件下,从一个有机细胞的诞生,到生物的诞生直至人类的诞生,将无法逃脱自然的本源,自然是造就一切生命的“母亲”,我们人类即便发展到再高级的形式都永远无法逃脱自己生命的自然本源;另一方面,影片还试图告诉我们,作为生存在人类社会的我们,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受自然影响的那一面将被掩盖,以致使我们无法轻易的发现作为人类的我们与大自然的重要联系。因此生活在人类社会里,被各种社会关系牵连着的人类,在已不能通过自然的方式去聆听生命的情况下,就应该懂得通过感恩来聆听生命。

  影片里,每一次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与天体运作画面的出现,都试图通过一种细细的影响来让我们每一个人开始认识的自己的渺小与燃起一种寻求归属的愿望。而每一次美国家庭里,那三个男孩(亲兄弟)的调皮捣蛋和被父亲严格管教都同一地突出了一种人与人相处的主题。或许作为孩子,我们应该让自己学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对幸福、无忧无虑的生活抱持感恩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体验一种来自人文关怀的生命价值(主要是来自家庭、父母亲的关怀)。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就能发现,作为父母亲,我们同样应该对拥有来自自然所赋予的孕育生命的能力抱持感恩之心,并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立性抱以一种尊重与感恩之心。这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便可避免因父母对小孩给予过大的期望而造成在早期亲子关系中发生不愉快经历的后果。在电影里,那位母亲是做到了感恩那一点了。或许有人会说她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不仅不管教孩子,还甚至陪他们一起疯癫。我们不得不承认影片里的那几个小男孩是非常调皮捣蛋,但是来自父亲的严格管教的那方面的影响同样不能被忽视。孩子的调皮必须有一部分要归因于父亲的严格管教。但是,当我们了解到,一个女人或者一位母亲,在对待小孩的时候,总不可避免地遵循一种生命法则,即她会把孩子看作是一个不仅由血肉还带有情感所构成的生命体。那么,她就难以一种对待社会的态度来与之交往。相反,男人或者父亲则遵循社会法则。他在对待孩子时,总带以一种社会态度,因为,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他需要社会所要求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素质。所以,父亲总是那么的严厉、那么的理性。然而还有一种发现在大儿子心理的更深层的心理因素造成了他的调皮捣蛋,我们将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了解到。

  影片还有一些片段是,一位生活在已很发达的现代时期的很成功的中年男人,然而他似乎被某些未知的情绪困扰着。在家里,在工作的时候,他总是很忧郁,很困惑地思索着一些东西。他其实就是那个美国家庭里的大儿子杰克。影片开始有一段穿插上来的片段告诉我们杰克的弟弟,即家中的二儿子,死了。至于他是怎么死的导演不曾告诉我们。中年的杰克正是陷入了对弟弟以及家人给他所带来的影响的沉重思考。或者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说,中年的杰克正陷入了对某种生命价值的思考当中。而这种生命价值则源自他的父亲(社会法则)、母亲(生命法则)以及死去的弟弟(在这两种法则之间不断挣扎的个体)。与弟弟相比,杰克似乎并没有在那两种法则之间挣扎很久、或者就没有挣扎过。他似乎成功地度过了某一种时期而进入了人生发展的上坡阶段。而他在工作上的成功也似乎反映了他在社会素质的发展方面的卓越。可是,令我们大为不解的是,在如此时候,对生命价值的反思为何突然而来?他的成功不是已印证来自父亲的社会准则的正确性了吗?即使我们不可以这么果断的判断社会法则对于他的成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但也将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都很了解人一到中年或者来年退休的时候,总渴望到邻近大自然的地方过安逸舒适的退休生活或者到有山水的地方旅游以接受山、水、风等大自然物的洗礼,洗去那已不需要的烦恼和忧虑。然而在同时,我们也将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死亡的画面接踵而来,连绵不断。于是,我们回首人生历程,重新体味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然后,以一种欣然的状态迎接死亡的到来。最终,我们又再次回到了那片生我们的土地里去。我们又再一次回到了母亲的怀里,那片生我、养我的大地。

  相信我们还记得那位母亲在影片一开头所说的那句话:A man’s heart has heard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在旁白的同时是那位母亲小时候与她的父亲快乐相处的画面。通过画面,可以得知这位母亲小时候是在农场里长大的,在她周围的是她们全家赖以生存的树林、草原、向日葵和农场的牛。而通过她父亲轻抚她小脑瓜或抱在强壮的怀里都能推断出父女关系也是愉快融洽的。一种在自然与生命之间的联系似乎在逐渐凸显出来,或者说,本附于母亲身上的一股自然的生息被延续下来。这种存在于母亲身上的自然的生息,一种自然与生命的联系也似乎被影片中这位母亲及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是如此地与自然万物亲近所印证。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都经常的发现有许多人与蝴蝶之类的昆虫很亲近。他们不畏惧这些自然生物,而这些自然生物也不畏惧他们。

  不管怎么样,观看整一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揭示生命科学的过程,而且在心理影响方面更多的是一个体验与感知生命的过程。

  《生命之树》观后感2

  万物所在宏观世界与人内心的微观世界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是并列共存的,《生命之树》是一部通过万物之生与内心倾诉所延伸的细部纹理来描述两种世界的梦呓之诗,泰伦斯马力克用最唯美琐碎的向阳镜头去询问生命之意义这一终极问题,脱离了传统的叙事模式,《生命之树》插上了诗的翅膀,它飞的太高太远,让脚踏泥土的人仰望不到轨迹,但是似有似无的,它留下了些东西。

  《生命之树》博大无边的主题较难存活于传统叙事之中的,正如电影所呈现的那样,终极问题还是用诗歌去表达比较好,表达的清不清楚永远不是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准,不论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塔可夫斯基的《牺牲》或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与一日》,此类设计拷问生命终极意义的电影,写意是重要于写形,因为永远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触及生命的终极答案,而对于艺术家而言,启迪人去思考是高明于直接给人答案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有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去思考。

  对于《生命之树》这部电影我们很难给予一个衡量标准,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电影语言和主题内核实验性意味很强,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而泰伦斯马力克对此片的拿捏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电影前半部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描绘生命的形成历程,大爆炸之后的星云、地球初期的岩浆与火山爆发、海的形成与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形成与毁灭,伴着呢喃似的祈祷,这些事关生命终极意义的终极图景构成了影片的前景,而正是这些万物宏观世界部分的引人,使得电影后面关于人内心微观世界的描绘变得更具深意,这些貌似是脱离于叙事的东西其实正是电影叙事的重要表现部分,人有时候过分关注于人类自身而或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角,除了我们细部的微观世界,还有更大更广的存在。

  电影对于人类微观世界的描述琐碎而又具有神谕一般的深意,影片中大儿子杰克的孕育和成长便是描述人类内心微观世界的过程,从一开始,影片便设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顺从自然(nature)与服从规矩(grace)的抉择,一者是关于人类的自然本源,第二个是关于人类文明形成之中所产生的道德和社会规则等约束,对于人类来说,这两者矛盾的存在早已不是一时之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两者的矛盾一直存在着,当然作为个体的选择,我们的选项并不多的由得我们去考虑,影片之中,这个五口之家的发展便是一种微观化的人类世界,孩子一出生,他便开始接触学习人类文明的各种点滴,从道德、国家、宗教、法律、暴力、纪律、服从、死亡、性等等一切,这些或直接描述,或存在于电影隐喻之中,比如电影之中,父亲教儿子如何打斗和防御,这便是自然界之中长对幼的一种经验传授,使之更容易在这个世界存活,这是生命的延续和继承,是生命终极意义的组成部分;再譬如影片40余分钟时父亲对儿子关于花园边界概念的教育,或是母亲夜晚读故事时对“边界”的反复提及,结合配乐“我的祖国”(斯美塔那),这明显是一种关于“国家”概念形成的隐喻。人类的微观世界之中,各种“细微而庞大”的元素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除此之外,影片之中对付“父亲”与“母亲”的.定位也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类而言,母亲代表大自然,她的爱是无私无边无条件的,而父亲这个角色代表的是纪律和服从,他的爱是有偿的,影片之中关于父亲与母亲的描绘与德国精神分析学派著名人物爱利希弗洛姆的关于个体成长与的父母角色关系的阐述相差无几,个人的心理过程与理解社会的心理过程是相互结合的,而在影片之中,这两种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深入的,这种人类世界细部纹理的描写也是影片所询问“生命终极意义”的一部分,影片整体关于“爱”的解读,是导演关于终极问题解读的重要线索,而全片弥漫的宗教色彩似乎成为了“爱”的载体。结合泰伦斯马力克自小接受基督的熏陶,这个个人情结化的表达值得商榷,一方面它使得影片气质更加浓郁,一方面它似乎限制了影片的发散性。

  把人类微观世界与宇宙宏观世界关联起来使得整部片子博大而深沉,在眼花缭乱的剪辑和梦呓式画外音的作用之下,整片放弃了传统叙事,代以诗性的表达,从电影语言方面来说,《生命之树》开创性不大,但是从整体效果而言它是非常成功的,而对于电影内容尚存在争议,这点争议主要体现在电影关于泰伦斯马力克个人关于“爱”的解答上,西恩潘片尾似有似无的微笑出卖了泰伦斯马力克。其实《生命之树》这部片子并不难理解,但是它对于每个人口味的“兼容性”是比较差的,争议多的电影一般会更有价值,就像当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时存在争议一样,时间会遗忘一些作品,也会铭记一些作品,而《生命之树》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都并不重要。

  对于诗电影来说,超越电影记录性的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隐喻、象征等只不过是辅助叙事的手段而已,而现代电影对于诗电影的涉及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生命之树》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虽然在电影语言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它却很好的继承了诗电影的一些内核,而之前对于“个人情结”之于《生命之树》的争议在此不过只是无意义的讨论而已,对于诗人而言,限制住了自己的情感,怎么能写出好的诗呢?

  《生命之树》观后感3

  这时后悔给以前看过的电影打分太高,这部电影只给五星完全是因为豆瓣上没有六星的选择。

  片子开头的话是约伯记里的,“我问你,我在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在那一夭,群星欢唱,众天使欢呼……”这是一部艺术电影,与许多艺术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片子从叙事到抒情没有任何晦涩的地方,结构一目了然,开头提出问题,后面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沉思。最牛逼的作品往往是最简明清晰的。

  我时差没倒过来,片子开头已经昏昏欲睡,这时开始了一系列被豆瓣上其他观影人称为“国家地理”或“人与自然”的镜头。很难形容他们是什么,我没有足够的自然科学知识,它们也未必是真实拍摄下来的自然现象,很可能搀了特殊效果。就是这一波一波的镜头象千斤顶一样把我从睁不开眼的状态中生生举起,在宗教感很强的音乐停止后画面的震撼效果更加强大。从那时起到影片结束后四五个小时,我保持欲罢不能的亢奋。

  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无可否认,但让我清醒过来的是它们传递的感情。第一样鲜明的感情是恐惧,不是因人或鬼的邪恶阴谋而生的恐惧,是看到宇宙对所有生物一视同仁的不屑而生的恐惧。这恐惧令人绝望而振奋。恐龙出现的那一段非常好,在各样无机物令人目眩的光影后忽然看到肌肉的纹理,这是绝望里的温柔史诗中的孩子气。

  这一段奠定全片的视角和感情基调,这视角半浮在人世之外半跨在生死之间,它讲述一个男孩子成长的故事一家人渐渐失散的故事。王朔在《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千岁寒》和《梦想照进现实》中一直努力要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以我对老王这么多年的感情还是不得不说,Terrence Malick的故事比他讲得好,真希望老王能看到这部片子。

  论叙事之轻盈灵巧,我看过的任何其他电影不能与这一部相提并论。开头从布拉德皮特切换到西恩潘,仅凭服装和场景的变换就写明了时间,寥寥两句对话交代了所有人物关系和重大事件。一段开辟鸿蒙的画面之后回到这几个主角。我们看到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孩子们一个个诞生,就象一个人在回忆中看到自己的前世。成长中的事件跳跃式展开,把青蛙绑在小火箭上发射、用小枪打了弟弟的手指头、小伙伴在游泳池里淹死,惊恐,悲伤,小哥儿几个参加了葬礼一转眼却穿着黑西服在墓园里开始后滚翻。不完整的情节很少量的对话,只靠一串串细节,眼神动作表情,比任何语言更简练的刻画出人的情感的流动变幻和心思的复杂矛盾。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父亲深爱他的孩子们,他抚育他们也监禁他们亲吻他们又恐吓他们,他为音乐着迷弹一手好巴赫,却又深陷世俗追求的泥沼。一个个外表幸福光鲜的中产家庭里隐藏着怨恨,最无忧无虑的童年有过那一个永世不能忘记的起了杀父念头的瞬间。然后在某一个时刻,没有任何旁白也不借助任何具体情节和对话,我们忽然清清楚楚的知道了影片开头死去的是三个孩子里的谁,长大成西恩潘的又是谁,一切有如天启,不劳作者费口舌,这是镜头叙事的化境。

  语言最密集的部分是教堂里一段牧师布道“不要以为你没做过坏事上帝就不会惩罚你……”显然又回到约伯记。这一段布道没有浮浅的安慰虚假的许诺也不威胁不恐吓,只郑重告诉这些信众包括大人和孩子,苦,痛,是人生的一部分,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怎么做。

  令人惊叹的是导演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电影这种体裁的优势。在体裁的突破上很多人做过大量努力,有人试图把电影作为思辨的工具,做出来的东西大多很笨拙,因在这方面影像终究拼不过文字,但电影也不该只是有声有色的叙事涂脂抹粉的小说。这部片子融合诗意的结构柔韧性极强的镜头和有如天籁的音乐完成了一段关于成长痛苦和死亡的沉思。它不是借助逻辑讲述前因后果的argument,它是借助情感借助人心之广博从人生最小处想到宇宙最大处的meditation。

  结尾一段一家人在海滩上重逢,年老的儿子见到年少如花的母亲。人复活的时候该是什么样子年龄几何?人复活时候的样子是他们在我们的记忆里最栩栩如生的样子。看到这里不知为何泪如雨下,好象在这一家里托生过一世。

  电影院里除了我们还有五个人,除了一对唧唧喳喳的老夫妻,另外三人都是独自来的,一位白头发先生和两个年轻女人。字幕向上滚动,他们都坐在原地,眼睛一闪一闪,无人起身。

【《生命之树》观后感】相关文章:

生命之树高一作文12-21

生命之树高于天空作文12-18

高中作文生命之树常青12-21

初一优秀作文:生命之树09-05

梦想之树11-04

生命之峰07-27

生命的树作文10-18

生命是树作文10-15

常青之树作文09-22

文明之树作文08-25

《狮子王》优秀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