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成语

2021-08-12 成语大全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城下之盟成语,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名字】

  城下之盟

  【汉语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成语解释】

  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和约。语出《左传.桓公十二年》。后用“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

  【成语典故】

  1《左传.桓公十二年》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成语注解】

  1、绞: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省郧县西北。

  2、役徒:服劳役的人,指采樵者。

  3、坐:坚守不去。

  4、覆:隐藏、埋伏。

  5、诸: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助词。

  【成语出处】

  1、《左传.桓公十二年》:“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源)

  2、《左传.文公十五年》:“新城之盟,蔡人不与。晋郄缺以上军、下军伐蔡,曰:『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还。”(源)

  3、《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源)

  4、《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我未及亏,而有城下之盟,是弃国也。”(源)

  5、唐.牛僧孺《玄怪录.卷三.掠剩使》:“俄而蕃浑骚动,朝廷知之,又虑其叛,……遂为城下之盟,卒如其说也。”

  6、《宋史.卷二八一.寇准列传》:“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7、《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列传》:“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

  8、《东周列国志.第一八回》:“孤有犬马之疾,未获奔命。君以大义责之,孤知罪矣!然城下之盟,孤实耻之!若退舍于君之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从。”

  9、清.乐钧《耳食录.卷三.大王》:“某乙雄于力,其侪共推之,众言某宅素凶,约敢下榻者,当醵酒相劳,乙故酒徒,闻之欣然曰:『请以曲君为息壤,愿往见魑魅为城下之盟,倘辱命,任公等遗我巾帼。』”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

  使用类别:用在“丧权条约”的表述上。

  【城下之盟造句】

  1、战争结束后,失败的国家,也只有签订城下之盟。

  2、清朝统治者屈服于外敌压力,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3、如今敌众我寡,只好签下城下之盟,以减少伤亡。

  4、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辛丑条约〉。

  5、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6、宋朝因为积弱,所以和外族交战,往往无论胜败都签下了城下之盟,苏洵因此写了一篇〈六国〉来讽刺。

  【参考词语】

  城下盟

  【汉语拼音】

  chéng xià méng

  【成语解释】

  即“城下之盟”。见“城下之盟”条。

  1、清.丘逢甲〈絜斋世丈以西园述怀诗见示为赋五古〉诗四首之三:“蹙国日百里,甘作城下盟。法弊不解变,残局空支撑。”

  【城下之盟的成语故事】

  “城下之盟”原意是: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和约。《左传.桓公十二年》有一段记载:春秋时期,势力强大的楚国常并吞周围小国,藉以扩张自己的势力。桓公十二年,楚王派兵攻打绞国,楚军在绞国南门外驻守,但绞国人坚决不出城门,所以一时之间无法攻下。为了诱出绞国人,楚军故意派不带武器的人到北门外打柴,绞国人果然中计,出城抓了三十个楚人回去,第二天更加大胆,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没想到在回程时,中了楚军的埋伏,打了大败仗,只有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后来“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如《宋史.卷二八一.寇准列传》:“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城下之盟成语】相关文章:

1.城下之盟成语故事

2.城下之盟造句

3.成语鹤背扬州成语故事

4.蛇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5.呼天抢地成语

6.花言巧语成语

7.花团锦簇成语

8.挥金如土成语

上一篇:长驱直入 下一篇:成语长袖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