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字】 一孔之见
【汉语拼音】yī kǒng zhī jiàn
【成语解释】
由一个小孔看到的事物。比喻人的见识狭隘浅薄,无法通晓整体。语本汉.桓宽《盐铁论.相刺》。△“一隅之见”、“井底之蛙”
【成语典故】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大夫曰:“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贱于诸侯也。”文学曰:“日月之光,而盲者不能见,雷电之声,而聋人不能闻。夫为不知音者言,若语于瘖聋,何特蝉之不知重雪耶?夫以伊尹之智,太公之贤,而不能开辞于桀、纣,非说者非,听者过也。是以荆和抱璞而泣血,曰:『安得良工而剖之!』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昔赵高无过人之志,而居万人之位,是以倾覆秦国而祸殃其宗,尽失其瑟,何胶柱之调也?”
【成语注解】
1、权衡:衡量、评估事物得失轻重。
2、睹:看见。
3、辰参之错:参星在西方,辰星在东方,夜间此出彼灭,白天一同隐没,不能并见。辰、参,星宿名。
4、胶柱调瑟:比喻顽固而不知变通。见“胶柱鼓瑟”。
【成语出处】
1、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一五.答问一二》:“昆山顾氏因谓五方之音,虽圣人有不能改者,信有之乎?曰:『此顾氏之轻于持论,以一孔之见,窥测圣人也。』”
2、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兴算学议.上欧阳中鹄书》:“不敢专己而非人,不敢讳短而疾长,不敢徇一孔之见而封于旧说,不敢不舍己从人取于人以为善。”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人的见识狭隘浅薄,无法通晓整体。
使用类别 用在“见识浅陋”的表述上。
【一孔之见造句】
1、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只是一孔之见,不足采纳。
2、这种看法怕只是他个人的一孔之见,不必太在意吧!
3、我的见解只是一孔之见,希望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4、我对这个问题有些话要说,虽是一孔之见,但请大家多加斟酌。
5、他对计算机本来就缺乏认识,竟然还敢抱着自己的一孔之见胡乱反对。
6、在未清楚事情真象之前,凭着一孔之见大放厥词,常会臆测错误的。
7、如何使我们的公司茁壮,需要集思广益,个人所提的不过是一孔之见,提供大家参考罢了。
辨识
【近义词】:井蛙之见,坐井观天,管中窥豹,管窥蠡测,牖中窥日,瓮天之见
【反义词】:高瞻远瞩,真知灼见
【参考词语】:一隙之见
【汉语拼音】: yī xì zhī jiàn
【成语解释】:即“一孔之见”。见“一孔之见”条。
1、清.钱谦益〈答唐训导论文书〉:“学弥觕而识弥下,若近年之谈诗者,苍蝇之鸣,作于蚯蚓之窍,遂欲以一隙之见,上下今古。”
【一孔之见的成语故事】
桓宽的《盐铁论》是一部讨论经济的书。讨论的内容包括:国家经济与外交政策的走向如何?盐、铁收归国营会不会造成“与民争利”的弊端?施政方针与治国理念该如何调整?《盐铁论》不只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更是西汉后期文学的一大突破。当时的政论文字受到谶纬之学的影响,变得迂腐呆板,毫无新意。《盐铁论》采用辩论的形式,以“文学”、“贤良”与“丞相”、“御史”两方互相诘难,有时用连绵详细的说理,有时针对对方理论的弱点进行批判,或用尖锐的语言攻击,或用生动的`比喻突出论点,使得论点不断地深化,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相刺〉篇中,桓宽便借大夫之口说道:“如果只通过一个小孔来看事物,就好像只通晓一个道理,而不知权衡整体,便以自己的无知来非议他人的论点,正如夏天的蝉不知道冬天的冰雪一样,而这也正是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无法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啊!”后来“一孔之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的见识狭隘浅薄,无法通晓整体。
一孔之见
2015-06-26 成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