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语典故

2021-08-12 三十六计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语典故,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语典故 1

  源于《秘本兵法》。原意是“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也可以说成“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共分为六套,每套包括六个计。第一套为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求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为敌战计。包括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为攻战计。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第四套为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第五套为并战计。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第六套为败战计。包括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走为上”计,指的是敌人力量十分强大,而自己处于绝对的劣势,为了保全力量以备再战而采用的计策。这时两者力量相差悬殊过大,由于形势所迫,不是投降讲和,必定要委屈求全,接受损害自身利益的一些条件如果撤退,那么就可以暂避开敌人的锋芒,这样可以争取以后取胜的条件和机会。所以这时个采用“走为上” 计,也就是说在敌人占绝对优势、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撤退或逃跑都比投降、讲和好,应该采取“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一计。”不过后代军事家等为了说明在战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中,一方占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只有撤退或逃走才是最好的出路时,往往用“走为上计”来表述。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语典故 2

  【释义】打不过就走,这是上策。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记七》。

  王敬则是南北朝南朝齐国的一位大功臣。他曾为齐高帝萧道成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萧道成死后,皇室发生内讧。萧鸾靠阴谋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帝。他猜疑兄弟和后辈中有人企图推翻他的帝位,便残忍地杀掉了萧道成的二三十个儿孙。一些老臣旧将也被他除掉。王敬则也是被猜忌的对象。当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离朝廷很远,萧鸾极不放心,他表面上对王敬则非常敬重,但暗地却派张瑰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领兵秘密防备王敬则。王敬则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领叛兵向京都建康进发。王敬则率l万兵马,渡过钱塘江,一鼓作气冲散张瑰的3000名守兵。跟随王敬则的百姓有十几万人,直逼京口。

  这时萧鸾正生病卧床,听说王敬则起兵反叛,十分惊骇,满朝文武大臣也无不失魂落魄。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叫人爬上房顶目望,只见征虏亭上火光冲天,以为叛军已到,吓得连衣服都顾不上换就要逃跑。王敬则听说此事后,他得意地说:“嘿嘿。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料他萧鸾父子惟有逃跑这条路啦(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计汝父子唯走身)……”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语典故 3

  成语名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成语拼音: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说词。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成语来源:《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成语造句: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你从现在起始,就要预备,最好三、五天之内料理清楚,我们开溜。”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齐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朝廷十分震惊。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派人登楼观察,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说王敬则来了,假装要走。有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三字开头的成语

  三月不知 三思而后 三十六计 三十六策 三年不窥 三过其门 三生有幸 三令五申 三顾茅庐 三人成虎

  包含有三字的成语

  余音绕梁 此地无银 二桃三士 二桃杀三 冯谖三窟 三日打鱼 三十六策 士别三日 一饭三遗 一沐三捉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1.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2.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成语意思

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意思

4.走为上计造句

5.杯弓蛇影成语典故

6.成语典故:管中窥豹

7.指鹿为马成语典故

8.成语典故:残杯冷炙

上一篇:三十六计之离间计童话作文 下一篇:老妈的三十六计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