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从发展的阶段性角度看,当前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已经跨越了探索起步阶段,开始步入优化升级阶段。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更是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任务。如何推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地优化升级,是全县上下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__的生猪产业发展,基础在现代农业,目标在一县一业。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就是以转变方式为手段,用工业化的理念,使生猪产业逐步向一县一业转型。
所谓现代农业,从核心内涵来看,可概括为“四三一”,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四个支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三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个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核心在基地,更加强调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发展理念仍然是农业占主导层面。所谓一县一业,是指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强调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一县一业的发展核心在龙头企业,在工业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更加强调农产品对工业的供给,发展理念是工业化占主导层面。因此,一县一业与现代农业有相同点,但一县一业是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一县一业的基础,一县一业是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从大力实施一县一业战略着手,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经营形式和推进机制的“三大转变”,基地规模、加工能力、质量、效益的“四大提升”,初步呈现出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农业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但科学审视__生猪产业的现状,还存在“基地规模不强、龙头带动不力、产业链条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网络体系不优”等突出问题,生猪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提升缓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种处于发展期相对稳定、缓慢上升的阶段是一种“波澜不惊”状态,如果不及时“推波助澜”,势必影响到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助推生猪产业由现代农业向一县一业转型,真正做到优化整合生产要素,构建以利益为纽带的全产业链,促使产业链条无缝联接、高效运转,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技术支撑、市场需求相适应、相融合的状态,大幅提升产业各环节的效益和整体综合效益,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是要找准一县一业的重要构成体系,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依靠龙头带动,实行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一)更加注重龙头引领。就当前我县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纵向比,短短五年已经在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要保持这种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传统手段已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横向比,我们的饲养总量、产品供给在供应大市场、占领大份额上,差距还很大。因此,必须改变思维,逆向思考,快速扩张,在全县树立培育全产业链龙头的理念,把培育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作为生猪一县一业的关键来抓,以工业化的理念助推现代农业优化升级。重点要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大力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资金、审批等方面出台更具优惠的政策,在积极扶持培育壮大县内龙头企业的同时,吸引大公司、大集团来我县,培植年供种5000头以上的专业化良繁龙头企业、年加工生猪xx年加工饲料xx年产值达亿元的兽药和生猪副附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的养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介服务龙头公司。通过产业链中各个关键环节的龙头引领,带动全县大力实施标准化养猪,培植生猪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平,使有技术、有头脑、懂经营的农民立足自身基础,分别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力求在扩大养殖规模、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方面有所突破。
(二)更加注重区域布局。生猪一县一业是实现产业向区域化、集约化布局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高效益产出的聚集地。全县在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必须按照生猪一县一业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科学规划不同区域发展重点,使良繁、饲料、商品猪生产、企业加工、服务、销售等关键环节在不同区域有不同侧重,进而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通过不同地域内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促进地域产业结构优势的发挥,实现广泛地域上的产业结构均衡。特别要以谋划争取中高山现代生态循环产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为区域布局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充分利用“猪——沼——蔬菜”和“林——菌——苗木”这两个特色农业产业循环体系,促使一批以生猪工厂化养殖的企业进入园区,从而推动基地进一步扩张。当前,要紧紧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科学编制园区规划,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一个规划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竞争优势明显、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各个镇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三)更加注重标准生产。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借鉴引进先进技术成果,进一步完善以《__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规范》为主的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为指导,全面推进生猪产业发展五大体系的优化升级。在良种繁育体系上,高起点建设一批专业良种扩繁场、良种繁育场、良种繁育村、良种繁育小区,引进一批有实力企业建立良繁龙头,加快构建配套成龙、结构科学、全域覆盖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良种繁育能力,满足产业规模扩张带来的良种供应需求;在标准化养殖体系上,购置先进设施装备,用现代装备武装生猪养殖,将标准化养殖技术
渗透到每个环节,高起点、高质量建设一批标准化圈舍,培育一批商品猪供应龙头,在全县形成高质量、高效益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引领全县分散养殖向标准化养殖转变;在产品加工体系上,加快推行产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加大系列产品研发,实现产品多次加工增值,通过多种途径,内引外联,培育一批龙头加工企业集群;在饲料加工体系上,积极发展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饲料加工业,加大无公害预混饲料的使用,拓宽对饲料源的开发力度,探索与__生猪相适应的标准配(混)合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保证饲料的安全性,达到从源头上控制之目的;在市场营销体系上,建设猪肉产品、腊肉食品交易市场,加强“农超对接”,推动腊肉食品进入更多更大的商场、超市。探索新型销售模式,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拓宽营销空间,促进产销衔接。
(四)更加注重利益关系联结。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是否能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主要在于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目前,全县虽然都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合作组织,但多数都只停留于形式,没能发挥作用,基地与龙头间的联结不紧密,“产+加+销”间的利益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因此,要继续加大扶持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生猪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探索发挥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的新办法、新机制,把产业协会建成实体性组织,努力让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养殖大户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为农民解决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问题,引导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政府在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为其提供有力支持,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要依法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调节机制,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龙头企业与养猪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创办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农户进场分户饲养,企业为进场农户统一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技术等服务,并统一收购产品;鼓励龙头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建立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户规模化养殖提供贷款担保;鼓励龙头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基地养殖大户统一提供生猪保险服务,降低养猪户风险;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风险调节基金,以丰补欠,确保养殖户利益。要通过合作组织宣传、引导养殖户认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养殖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政府牵线向业主契约、订单转变,由契约和服务联接向资产、资本联接方式发展,形成自动的利益互动和联接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良好的机制是实现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必须从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入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
(一)建立项目保障机制。围绕生猪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实施项目带动生猪产业发展。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和中省投资方向的研究,联合多个部门有针对性地从规模化养殖、良种繁育、疫病防疫、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策划包装一批项目,争取更大、更多的项目支持,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打造“精品工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进一步取得中、省的支持。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在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资源引资、以政策引资、以投资回报率高引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广泛招商引资,大量吸引其他领域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畜产品加工业,引进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
(二)健全政策投入机制。政策扶持体系的重点在政策资源整合和延续性的体现,增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撑。要对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生猪产业“十二五”优化升级建设方案,编制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体系、产业文化等专项发展规划,引领产业优化升级。要把生猪产业作为农业投入的重点,落实好国家在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大县级财力投入,科学系统制定奖扶机制。要从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融资担保、利益链接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完善养殖用地和水、电、沼气等配套建设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导资源向生猪产业配置。要进一步扩大县级生猪育肥风险金资金规模,大力发展生猪保险业,利用土地、林地流转和农民进城有关政策,做好农民资产确权登记评估工作,探索采取活猪或圈舍等资产抵押方式贷款,缓解资金压力。
(三)建立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机制,把影响生猪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坚决实行强制防疫。建立和完善生猪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生猪产品达到无规定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的标准。加强饲料和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安全监督,在依法依规推行兽药代理、兽药准入登记备案和用药登记等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养殖业投入品的管理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劣兽药、违禁药品及饲料添加剂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设立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强检测和监控。
(四)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不断探索形成新的更适应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加强科技培训,将养殖场主、农户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各镇均设立培训基地,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提供信息渠道,依托网站、电视台等媒体,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政策、管理、技术、招商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定期发布价格、疫病信息,对市场和疫病引起的风险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市场形势。实行人才战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支援机制,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选聘。
(五)不断优化考核机制。考核奖惩是生猪产业发展工作落实的关键。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生猪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科学设置生猪产业考核指标,将生猪产业的发展、招商、品改、防疫、扶持等工作予以量化,纳入县、镇、村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把生猪产业发展考核与干部评先评优奖罚紧密挂钩,真考实核、动真碰硬,对在产业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干部要重奖、重用,对连续考核处于末位和因主观原因造成工作失误的单位领导,严格追究责任,形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合力。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生猪产业在我市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是我市农民从事养殖生产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市乃至全国生猪产业经历了三次价格波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波动使我市原本经济基础脆弱、几乎没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也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在我市畜牧业中,猪为“六畜之首”,全市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82%,是全市肉食的主要畜产品来源。我市生猪养殖的发展方向是“两条腿走路”即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相结合。全市规模养殖占25%,散养户占75%。
一、基本概况:
(一)“十五”期间的发展情况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各县(区、市)以良种改良为重点,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近几年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8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建设猪、牛、羊品改点。在猪改方面,针对我市“二元”母猪缺乏的情况,市里把“二元”母猪的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县(区、市)财政投入的畜牧业专项经费和省财政到且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新增良种母猪的补贴。到目前,全市共有纯种母猪2万头、外二元母猪14.64万头,占能繁母猪的31.63%;有100头以上的良种猪繁殖场47个,存栏基础母猪2.01万头,年可生产外二母猪8.31万头,其中11个场经省级验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全市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点2321个,年输配母猪近90万窝;年出栏三元杂交猪380万头。目前,全市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70%,出栏生猪已全部实现“二元杂交化”,三元杂交优质瘦肉型猪出栏率已达52%。在凤风、湄潭、余庆、遵义、绥阳、仁怀、习水、赤水、桐梓、道真等县(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猪产业带。基本形成了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是养殖模式的突破。实行科学养猪,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各地政府、业务部门为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稳步发展,出台了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行动计划。实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工程,重点推广外二元母猪,生产外三元商品猪,打造黔北优质猪产区。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基本走出了一条猪——沼气——草配套,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各地还配套种草养殖,大大节约了养猪成本,增加了效益。据在湄潭、凤冈、习水等县实地调查农户测算,种植优良牧草搭配养猪,节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明显,在05-06年肉猪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农户养猪每头仍有20-50元的利润。
三是科技水平有了提高。一是出栏率提高。以生猪为例,在科技示范小区,育肥猪出栏率达134.51%,高于全市110%的平均出栏水平,接近全国养猪发达地区的平均出栏水平。小区内多数育肥猪的饲养周期已缩短到100-120天,高于全市150天的平均饲养水平。二是良种普及率提高。在养殖示范小区引进外二元母猪占存栏母猪的比例达53.27%,高于全市35%的占有率;优质杂交育肥猪在推广率达80%以上,高于全市55%的平均水平。在绥阳县,通过发展养殖小区,农民的养猪水平大为提高,与05年相比,外二元母猪情期受胎率由76.4%提高到88.6%,头均产活仔数由17.5头提高到19.4头,仔猪双月存活率由88.7%提高到94%,商品猪出栏率由127%提高到138%,料肉比由3.26:1变为3.12:1。
四是标准化生产开始起步。在发展生猪产业过程中,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方式,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为核心,推动养殖方式的转变。全市加快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和标准化养殖推广工作,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发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单位315家,其中遵义市共88家,占全省的27.94%;在遵义的88家中,畜牧渔业方面有64家,占全市的认定认证数的72.73%。全市多数县(市区)都有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在认定的64个畜产品产地中生猪31个,产地涉及10个县93个乡镇,占全市226个乡镇总数的41.15%;涉及行政村409个,占全市1771个行政村总数的23.09%。在这些产地,年可生产无公害肉猪98.75万头,占全市年出栏650.27万头生猪的15.18%。
五是以项目为支撑,巩固和发展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20__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猪、牛、羊、禽和奶源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29个,其中优质肉猪基地项目15个。这些项目都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良种、良料、良舍、良法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配套实施,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优质畜产品基地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养殖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引种繁育,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面,提高了养殖效果和养殖效益,在优质肉猪基地通过三年的建设,项目区内的优质肉猪比例由实施前的18.3%提高到实施后的77%,实现了在肉猪品质方面质的飞跃。
(二)20__年上半年生猪生产发展情况
据本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1.8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63%;其中猪肉产量27.47万吨,同比增长8.01%。全市出栏生猪321.52万头,同比增长7.67%。生猪存栏523.17万头,同比增长1.68%。畜牧渔业产值34.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4%。
二、目前形势分析
(一)市场价格。到目前我市仔猪价格每公斤18元,环比上涨38.46%,同比上涨309%;待宰活猪价格每公斤10.80元, 环比上涨20%,同比上涨107.69%;猪肉价格每公斤24元,环比上涨65.52%,同比上涨118.18%。
近年来生猪价格回顾与分析:1998年下半年开始下降一直到20__年上半年,仔猪价每市斤1.8-2.5元,商品肥猪价每市斤在2-2.5元中徘徊,在此期间大量母猪被宰杀,大型猪场倒闭,导致20__年的价格高位;20__-20__上半年又出现猪价低落,造成养殖户淘汰和屠杀母猪,又导致今年仔猪数量下降,育肥猪数量减少,出栏肥猪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今年以来全市畜禽鱼的总体形势是: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牛羊产品市场一直看好,渔业产品市场稳定,禽类产品需求量增大。但当前畜牧渔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生猪及其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养猪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价格涨幅也较大,屠宰经营者获利较大,养殖户的获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生猪存栏数量不容乐观,特别是养猪生产者对高位价格行情不能驾驭而缺乏信心,全市生猪生产存在后劲不足的严峻形势。
(二)制约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其它因素:
1、没有长效扶持机制。对生猪产业未建立长效的补助扶持政策机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扶持机制,也就是说,在市场行情好时,没有扶优扶强的机制,只在低迷时的扶持政策。
2、没有建立起养殖风险保障体系。一是政府没有设立养殖风险保障基金,对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遭遇的突发事件如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理赔偿、死亡补贴等方面没有政策性保障措施。二是金融
保险部门不愿涉足,此类业务还没有发展起来。三是多数屠宰加工企业不愿提供保护价收购,不能在养殖生产者中间形成龙头地位。四是养殖专业协会运作情况不理想,对养殖农户没有多少凝聚力。
3、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支撑。一是没有猪肉的深加工企业。目前我市仅有的几家屠宰加工企业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未起到拉动的作用。二是缺乏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畜交易市场,没有建立起这类有带动力的市场联系平台。
4、防疫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资料(包括种猪、仔猪)等物流速度加快、覆盖面范围扩大,新的疾病不断传播和发生,我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这主要体现在现有体制不健全,体制改革动作很慢,基层防疫员队伍极不稳定。同时,动物防疫所需疫(菌)苗的购买极不方便(如:细小病毒、伪狂犬、蓝耳病等),生产厂方规格标准与实际使用者之间矛盾突出。
5、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差距更加扩大化,农户种养殖业的收益与二、三产业的就业收入相比已经远不能及,并且农村农业生产与城市就业之间比较效益的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形成大批农民外出打工,甚至许多是整户举家外出(据各县估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占农村总人口的近30%);而且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有一定文化和科学知识程度的青壮年劳动者;导致农村养殖业生产出现由老人和初中生以下小孩担当主角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还在加剧普遍化。农村养殖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普及难度加大,而且稳定性极差,今天培养发展一个科普户、生产能人,明天可能已经是外乡的打工者。
6、利润分配不公。一头商品肥猪按现价每公斤10.80元卖给猪贩子,饲养几个月,目前一头育肥猪可赚到100元左右;猪贩子拉到屠宰场宰后过边口给肉贩子,一头猪可纯赚60元;肉贩子将肉拉到市场上卖给消费者,一头猪可纯赚近200元。同时,一头猪还可产生附加值150元,其中,工商管理费10元,检疫费5元,运输费20元,中介费20元,屠宰费25元,兽医10元,屠工60元。而这其中只有饲养生产环节遭遇的市场风险最大,只有养殖户独自承担养殖过程中的这种风险,而其它各个环节均“旱涝保收”。在任何一个城镇,绝大多数的猪肉流通是由养殖户-猪贩子-肉贩这个看似简单的链条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猪被猪贩子送进肉联厂,然后送进超市或者销往外地。不管猪肉怎么流动,养殖户都是整个产销过程遭遇风险的惟一受害者。在生猪价格最低迷或者高位运行的时节,总有农民试图越位,想直接把猪肉送进市场,但由于生猪生产与市场经营之间复杂的上市经营群体的利益、工商管理、税收和各种手续等使他们最后往往还是知难而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解决市场畜产品的供求平衡问题,畜牧部门一家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这需要全社会相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的鼓励措施。为稳定和促进生猪生产,市政府决定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并要求各县(市、区)财政要以不低于1比1的比例投入资金进行贷款贴息,以扶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市政府还安排40万元财政资金,引进100头优良纯种公猪,对全市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良种猪骨干场实行种猪补助,对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种猪血缘进行更新换代。各县(市、区)未列入市级补助的种猪场由各县(市、区)对其引进的种公猪进行补助。
(二)畜牧部门的发展措施。
1、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深入基层动员养殖户及时补栏,确保存栏量。
2、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养殖户饲养外二元母猪,进行自繁自养,降低育肥猪成本。如习水县目前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46个,凤冈县发展适度规模50-100头的外二元母猪养殖场23个,全市100头适度规模的养殖场达到460余家,比去年增长了50%。
3、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菊苣养猪技术,以降低饲料成本。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使育肥猪降低成本20%,繁殖母猪降低成本40%。
4、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到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100%,免疫耳标佩戴率100%。力争全市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组建好队伍,落实好人员,储备好物质,并加强演练。三是强化动物检疫监督,确保动物、动物产品安全。加强畜禽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严格执行外引种畜禽必须申报的有关规定,杜绝外疫传入。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和管理,禁止无免疫耳标、无产地检疫证明的动物进入屠宰加工等流通环节,维护畜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兽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防疫员劳动报酬,提高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
四、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我市围绕“三新一强”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全市畜牧渔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突出生猪,壮大牛羊,提升家禽和特色养殖,挖潜水产”的战略思路。其中就是要稳定生猪产业,着力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猪肉品质,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最大的优质畜产品基地。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生猪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根据市场需要,在环境条件、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养殖技术全面和诚信守法的养殖生产者中,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户建立我市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并提供一定补贴经费,确保其常年存栏量,以备急需时稳定市场供给和平抑物价。
(二)巩固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在继续做好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规划、优化品种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同时,规范生猪品种改良点的建设,提高全市肉猪品质,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使我市出栏肥猪全部三元杂交化。
(三)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各级政府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企业大力开发畜牧渔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业务,加快畜牧渔业政策性保险
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畜禽鱼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及其保险业产品,增强畜牧渔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畜牧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同时也应重视散养农户的生产。规模养殖的优点是有利于现代化管理、有利于品种改良、有利于防疫、有利于科学技术普及、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推广、有利于信息传递等;同时,也能成为养殖适用技术在农村示范基地。散养的优势有,一是有机农业的需要,二是养猪排污就地循环,三是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留守人员,四是可充分利用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资源,五是农民不仅是猪肉生产者,也是猪肉最大的消费群体,散养自给的猪肉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是在循环经济原则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大培训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自繁自养,种草养猪,强化防疫等节本增效的综合配套措施。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生猪业是**市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已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52%,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生猪生产在保障市场供给,平抑市场物价,促进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生猪生产正处于重要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抓好生猪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当前生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2、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2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和金融对生猪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市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猪肉的市场供应。一是政府投入不足。
20xx年以前国家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对畜牧经济特别是生猪生产投入很少,20xx年由于猪肉市场供应偏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但我市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市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
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贷款程序或手续复杂,同时因信贷担保与反担保机制未建立等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2.3生猪规模养殖发展不快,规模化程度不高。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给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我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20xx年规模化程度仅为26.8%,20xx年虽然有所增加,生猪养殖特别是纯农业乡镇仍然以散养为主,但散养户下降幅度较大,近郊及工业乡镇无猪户已达75%,远郊乡镇也达到了40%左右,我市生猪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07-31
水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6-20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6-15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08-11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08-11
产业调研报告11-21
对优质棉基地建设及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8-21
全县旅游经济产业调研报告07-30
产业地产市场的调研报告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