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2020-11-23 读书心得体会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心得吧。怎样写读书心得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1

  一个不平凡的老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这是《我们仨》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杨绛先生不平凡,但是她觉得自己就是尘世中的普普通通的一个俗人,她把三个人共处的岁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一一记录了下来,仿佛那就是我们的日常:嬉笑打闹又不失温暖,处处充满了欢喜和温馨,以及分离之后孤独的老人化不去的忧伤。但是即便是老伴钱钟书和唯一的爱女钱瑗一个接一个与她生死别离,他们仨失散了,她一个人思念着他们仨,她仍然在用生命记录着之前的美好,哀而不伤,没有用力,没有彷徨无助,没有矫情,我只见得委婉温暖又坚韧的光流畅于字里行间。

  杨绛先生说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争,与事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仨在小小的书房翻译、备课、写作,互不干涉互不影响,然而钱钟书天性调皮,乘女儿小寐片刻,居然在其脸上作画,而杨绛是纵容他的,钱瑗亦是嗔怒爸爸的不正经。这样温馨动容又平凡熟悉的画面在书中是常见的,读来,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不禁忆起某一个暑假,孩子他爸贪杯,肚皮日渐隆起,玩兴起来,用毛笔在肚皮上画了一个哭脸:“儿啊,这如何是好?”把我们娘俩惹得哭笑不得。

  钱钟书不会烧菜,总是手忙脚乱,他定然是把所有的智慧挥洒在笔墨上,杨绛先生就一点点照着菜谱渐渐学会了家常菜。在父女同时病倒的时候,她一个人忍着巨大的悲痛,同时两个医院奔波劳碌着,那时她已经八十出头,每次带去亲自做的一点小菜,看着他们吃下,心中的满足,与我们普普通通凡人的幸福类似的,每每读来,便是见字如面,泪眼婆娑。

  一个文人雅士的家庭日常如此动人,恰恰是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百姓,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叙事邀功,有的只是平常的简单生活,他们以知识分子的尊严活着,我们仨,就没有其他人了,而且旁人也进不来,我们各自安好即是极好。

  日日柴米油盐酱醋,生活本就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即便是有,也是学会和他们仨一般,隐忍低调,不浮不躁,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能够相聚,能够相守,能够相爱,已然是最重要。如果说20xx的天灾,让我们困宅为牢,但是福祸相依,我们一睁眼就看见彼此温柔的眉眼,低语呢喃:“早!”每日三餐或简单或隆重,皆同食共赏。“妈妈,我的花又开了一朵!”少年惊呼着让我过去,我的小狗餍足于瞌睡,不为所动,因为我们一直在,不像往日它听着楼下传来的脚步声,早已雀跃,日子突然一下子慢下来了。

  无法预测生活的变数何时来临,即便一个人面对最黑暗的时刻,亦内心安定,和杨绛先生一样,我们仨尤其是我们挚爱的少年,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2

  20xx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感到认同。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感悟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也对他们的坎坷人生唏嘘不已;欣慰他们的患难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以读书为乐,不理会世俗的嘈杂,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书分为三部,第一、二部记述了一个梦,或许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状态。梦中的情境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都清清楚楚。即让人感受到杨女士对这个社会的恐惧和怀疑,也感知到她对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女儿圆圆去世了,钱钟书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往往是我们两个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这是老人梦,老人们都常做。而这一类梦的主题,往往是老伴或儿女失散了,怎么也寻觅不回来,最后一急,人便醒了。在梦中,总是拼命的寻找,寻找,仿佛丢了的,就是整个世界,或许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可等人老了,就把老伴儿女看成是生命的寄托。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书,即使现在我无法做到完全的共情,也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在未来的日子里,若一遍又一遍细细品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3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读到此处,鼻头发酸,眼睛里止不住濡湿一片。心一阵阵颤动,凉意从身体最深处蔓延开来,指尖冰冷,打不了字。

  这世间没有永远,无论是谁,终究会散了,该怎么来就怎么回,赤条条的一个人。可最深的痛不是害怕一个人走,而是曾经陪你一起走的人不复存在。不在了就不在了,可偏偏点点滴滴的记忆还在,处以活着的人凌迟之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从前我并不轻易为任何人事流眼泪,认为眼泪是不能轻易暴露的弱点,从小也几乎没有关于眼泪的记忆。

  记得高三那年,教室新装了多媒体,我们稀奇得很,有的同学从家里下载了电影,趁晚自习前的`时间在教室偷偷放。当时我们的班主任罗老师是十分尽职用心的老师,几乎每天都会来监督我们晚读,那时候专门负责多媒体钥匙的小华同学经不住同学们的“威逼利诱”,把多媒体打开让我们看电影,但她自己却不安心,为我们守在教室走廊。

  我们教室在顶楼,可以一眼看到学校后门的小路,只要看到班主任骑小电驴过来,小华同学就赶紧通风报信,同学们手忙脚乱关投影仪,并迅速翻开书朗读,读书声大得一楼都听得见,班主任上来巡视时根本想不到我们刚刚做了“坏事”。

  那年高三我们明里暗里偷偷看了许多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婚纱》和《人狗奇缘》,因为这两部电影看哭了班上一半以上的人,但我没掉一滴眼泪。我看着同桌、后桌、左右桌的同学都哭得惨,甚至为此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不敢吭声。大概是从小没怎么哭过,竟把哭都忘了,又或者如朋友所说,我就是个没心没肺没烦恼的傻姑娘。

  上了大学,为了治我“不流泪”的病,特地看了许多煽情电影,不断酝酿泪点,终于回归了正常人行列。

  可是,当我学会了流泪,却学得不该。我在能够随心所欲流泪的年纪不屑落泪,却在想要尽情落泪的时候,不能流泪。

  无论是什么事,都有其恰当的时间,过了便没有了。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4

  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有所感触。

  我想,她以及钱钟书钱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机会在良好的学习条件下工作,尔后总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当然,其中的很多困难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赏。

  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因为他们一直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风。拿学位似乎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浪费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随后有所领悟,多么快乐与享受的过程!

  对我们这帮耳聪目明的小鬼来说,该做什么,就显得很清楚了——真诚地面对自己,多习文化,充分地丰富、完善自己。

  还有一点,就是对人。亦要真诚,无须世俗地批判无所谓的感觉、地位、长相。能够精神相通,有共识即可。生活有时候是一种熟悉与扶持。

  人,一定要有点知识与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环境,造就了每一个不同的人。我们需要感受其独特,发现其不同。

  玩世不恭没有什么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乐就好。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5

  《我们仨》这本书,不长,电子书只有三百多页,比《风雨张居正》短了三分之二。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看此书正合适,更因为杨绛先生写的一家三口着实有趣有爱又发人深省。

  这本书里模模糊糊能够窥见那几十年的社会,我了解得少,许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我关注点也不在此,不明白也就算了。

  我十分羡慕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日常一生,他们的一生磨难不少,快乐却很简单。

  他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学习,他们玩着学做饭,他们学业上互进生活中互补,他们坎坎坷坷却相依相随,他们分离得多,牵挂不少,为彼此记下许许多多“小石子”。

  整本书看下来,他们所遇的鸡毛蒜皮的事不少,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必在意。

  杨绛生钱媛住院期间,对生活一窍不通的钱钟书犯了许多的错。每天到产房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

  “不要紧,我会修”

  她总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她所说的“不要紧”。他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着“不要紧,我会治”。

  一句“不要紧”温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

  回顾我们自己,类似以上的“坏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给予他人一句“不要紧”,亦或者有人对你说过“不要紧”。或许,大多数时候都是抱怨多于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钱钟书与杨绛能够相携到老的相处之道吧!

  但愿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责备。

  

  其实,这本书里,我最心心念念的便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从出生到去世,杨绛先生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了她生平杰作,是丈夫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是亲家一眼相中的“好媳妇”。

  书中并未描写钱钟书与杨绛如何教育过女儿,可女儿却乖巧得让人又爱又怜,成长得出类拔萃。我想,这归根结底就在于钱钟书与杨绛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不必费尽心思的,父母做好自己,儿女自然相随。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

  “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钱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休学,许多的课业都是杨绛和钱钟书教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人人尊敬的北师大教授。

  钱媛确是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生平杰作。我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想象中的小女孩。

  犹记得小时候,没有电视的夜晚,我从村图书室借了许多故事书回来,爸爸坐沙发上,妈妈坐在门边的小凳子,我和妹妹趴在饭桌前,四个人就这样静静地各自看书。爸爸妈妈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仅读过几年书,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总会用书中看到的道理来教育我们。外人总夸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却不知,这是父母为我们作了榜样。

  我的父母用尽了一生培养三个女儿,虽不是十分出色,他们已心满意足。

  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为人妻、为人母,但愿能学到《我们仨》里一星半点的智慧,不断努力做好自己,扮演好生活赋予的每一个角色。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10篇

2.我们仨读书笔记500字

3.高尔基读书心得体会

4.《呐喊》读书心得体会

5.快乐读书心得体会

6.背影读书心得体会

7.史记读书心得体会

8.孔乙己读书心得体会

9.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感恩朋友》读书心得体会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