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范文1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范文2
这本书的主标题是“与本科生谈”,前者也是作者在北大给本科生开的方法论课的名字,而本书正是由这门课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上了这么多年学,从上大学到现在也快五年了,但至今都没搞明白如何读书、学习和研究,实在是惭愧。之前也曾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也曾寻找过相关的材料,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指导。记得上学期听了沈明明老师的一节课,曾很受启发,而本学期听了周老师的课,也觉得很有教益。不过在写作论文的实践中还是没有很好的将自己的所学转化为实际的文字,于是再次寻找这方面的著作。本学期刚开始一个多月曾经去旁听郑也夫老师的《城市社会学》,课堂上曾看见有同学拿着郑老师的这本《论文与治学》,放假的时候忽然想起,于是就去图书馆借,很幸运还有一本等着我去拿。郑也夫老师的著作一般都通俗易懂,显然没有很多学术著作那种艰深晦涩的写作风格,而后者也是他所多次批判的。得益于这种通俗易懂,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但这不意味着郑老师的书就容易掌握,这只说明容易理解,但要真正将书上的要求都化作实践,还是需要花费很多功夫的。 本书是针对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而作,所以很多内容都跟社会学的学科特性有关,但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共性,所以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很有指导作用。首先是社会学有什么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其他专业都存在,是困扰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大问题。特别是在今天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看重的是所学专业能否对就业有帮助,最起码也是所学专业能否在工作中起到作用。诚然,要求每个学生都最终从事学术工作根本不现实,也没必要,但郑也夫老师指出,学习社会学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对将来的学术研究有用,而且对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很大作用。至于社会学,本身就能对解释身边的各种现象有极大的作用,社会学理论有事虽然表现上或者暂时还无用,但却可以产生巨大的潜在作用或者通过产生副产品产生更大的作用,“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并且,即便从事其他职业,社会学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社会调查等方法的学习可以帮助更好的进行市场调查或者其他调查,有助于企业、政府等的决策。总而言之,好好的学习社会学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前提是将之学好。对郑老师的这些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我一直觉得学的专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能不能将这个专业学好,只要学好某个专业就具备了核心的竞争力,即便这个专业冷门到了极点,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感悟和体会。另外就是多跟别人交流,学会卖弄不是啥丢人的事,这点很重要,而这也是我这个没什么表达欲的人所急需改变的。就学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言,首先善于发现问题,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体会,也可以通过媒体的介绍;其次要明白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并不能严格的区分。对一个从事学术的人(包括学生)来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要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要将心得体会记下来,并学着写社会学杂文,这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社会学上,而是应该开拓视野,将思考和学习的领域扩大到文史哲以及其他多个学科,甚至是自然科学。郑老师的这些建议都来自于自己的学术实践,是一个前辈学者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每个热衷于读书做学问的人都应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即便是喜欢实践工作的人也应该从中体会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毕竟生活并不仅仅是赚钱和享受。 郑老师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主要探讨的是论文的问题,首先是选题,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所谓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郑老师建议对本科生来说,应该尽量选取小题目,做经验研究,从这些小问题入手发现一些道理,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毕竟就现有的水平而言,对具体问题的探讨更容易出成果,而纯粹理论的'研究则需要很深的学术功底,这在目前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他利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讲述了叙述体的重要性,认为叙述也是很好的学术研究方式,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学术成果。他还批评了目前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油和水不相容”的问题,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做了很好的调查之后,通常希望运用某个理论对之进行分析,这种想法当然不能说不对,很多学者都是这样做的,但简单的将之套用而放弃自己的分析,只会使自己的论述显得简单和文不对题,反而降低了文章的理论性。当然,郑老师也指出,在当前的条件下,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论文要有理论性,那种只有自己的分析的文章通常不会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这是一种矛盾,是需要今后加以改变的。另外,他还就如何进行深度访谈、文献搜索和论文体例等技术性问题进行了讲解,也很有教益。
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值得所有文科生读一读,确实如此,郑也夫老师的这本书对学生如何治学和作文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并且,郑老师的文笔十分通俗易懂,不会让人产生抗拒心理。我觉得,大一的学生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以便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个起码的认识;而大二大三的时候应该回过头来再读一次,在适应了大学生活之后,需要重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番审视,看看这本书有助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很好的反思。可惜,我看到这本书已经是研一了,早看看或许会少走些弯路,希望以后能够更好地体会和实践这本书中的一些指导。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范文3
如果说现在的教育是了解“他国的教育”,那么我认为弄清“自己的文化”才是主要任务,其中少不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不见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经典图书是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既然够格为经典,就有它自身的份量。既理解“他国教育”,又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这是比较开明的“文艺复兴”之路。 经过暑期对孔子的《论语》一书反复品读,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读了使人受益匪浅。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成为华夏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风采,而《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录的传书,成为了现代人们口中的千古佳话。孔子的睿智、谦让、讲信用也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学习的好榜样。
论语首章即讲“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乐感文化”。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前人的生活经验并且不断运用于自己的生命实践,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快乐呢?首先是思想的灌输有误区,这边先给来个头悬梁的故事,那边又来一个锥刺股的故事,如此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的话题,哪还有学习的乐趣。其实学习,就像鸟学习飞翔一样。小鸟不仅要观察成鸟的飞翔,而且要亲自实践,亲自去飞,才能感受到天地的辽阔,才能体验到飞翔的快乐。而如今的现代化生活,让学习成为一种机械化劳动,成流水线似的学习,许多知识都不用储备,只需解锁。从而失去了情感体验,也就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 如何找回学习的乐趣,首先就是尽量让学习内容和过程与生活接轨,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去获取知识和生活真谛。其次是情感的交流,与同学交流,与老师家长交流,与社会现实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友谊的真实情感,检验学习的实用价值,获取成长的真正快乐。
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去实践,帮助学生获取学习乐趣。一本好书要去反复品读,啃净了、吃透了,才能吸取其中的精髓。读完《论语》对我感触颇深,朴实的片言片语就勾画出了美好图景:“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道出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描绘君子气概。这些质朴睿智的语言使我心灵干净清澈;它的博大精深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范文4
读《魏书生的民主教育》的心得体会 杨木中学袁红 暑假期间,我开始用心的阅读《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这本书。 因为魏书生的名字早已在我的心中留下烙印,他的教育事迹传遍祖国各地,他独特的教育方法更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所有我要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了解魏书生,更加敬佩他对教育的执着,他是一名有思想,敢于创新的教师,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所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同时对他的教育方法有了一些认识。
一. 学生习惯的培养。
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 划。
人最怕的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我们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脚踏实地,高高兴兴,快做小事,不难为一个学生,不放纵一个学生。建立互相帮助的师生关系。教育很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干得高高兴兴,把工作当享受,教育当享受,学习当享受,教师要爱平常的日子平常的事情,把小事做好了,坚持做,做下去。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每人管一件事,大家都干实干家,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在班集体做事的时候负责任培养的学生责任心。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事,不能亲而为之,事必躬亲,会管理的不能事事为之。
千万不能盯人家短处,要避短扬长,所有的人都有上坡和下坡,成功时不要骄傲,失败时,不要气馁,把握人生要看大事把握方向不要拘泥于小事。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
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在魏老师庞大的管理系统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他相信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我们班是初二的英语特色班,很多学生都多才多艺,他们大胆,踊跃。当然要选一些有能力的班干很容易的,他们也非常乐意。所以我要尽量让他们都能发挥他们的才华,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 景,在学习智力、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同时让自己树立为班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管理不要出现“我管你服”的现象,总觉得自己是管理他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要与他们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魏老师曾这样说教室是学室,教材是学材,把教师当作学习上的共同的探讨者和交流者。
转变教室、教材、教师的观念,那学生对学习自然就感兴趣了。老师要把自己定位于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服务员。这样,面对学生的各种举动,老师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去应对。
三、教师良好的品德。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老师良好的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学生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魏老师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细想自己在平时就是急于求成,因而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过于粗暴,缺乏耐心,从而教育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令人懊悔。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教育失误,推动学生的发展。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四、教师要善于学习和研究学习、热爱、研究、享受都是生命的支柱。
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面对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素质人才的呼唤,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惟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只有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方能精于教书而不失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我们以魏书生为榜样,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用心思考,潜心研究,尊重学生,大胆创新,为教育写下崭新的一页。篇四: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会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会 我通过学习,总的感觉是:太谷县的课堂教学改革站得高,看的远,想得多,效果好。太谷县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以及“五式教研”——备课集智式、讲课互动式、听课分角色、评课问题式、说课感悟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24字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我深受启发。
五、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整个课堂使用的是学案导学(全体教师主编),学案共有五个环节——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温故互查”就是二人小组合作,相互检查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设问导读”就是教师将要学的新知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感悟。“自我检测”就是教师有意设计几道容易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巩固训练”是由四人中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编排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由十二人大组合作交流,是知识得以升华,学以致用。每个环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校对答案,有的交流方法,有的帮助后进生,真正做到“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范文5
在学风建设活动中,我认真的学习了《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中国教师手册》,重点摘录了一些章节,在学习中,体会到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
首先老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教学过程是教育实施的主要环节,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整体目标的三个方面。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同时考虑,如何把三者融入一个整体,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学评价对于教与学的向导性作用,教学评价决定了它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新课程理念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首先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次是如何评价课堂气氛,再次是如何评价认知目标完成。
全面地理解了教学如何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如何管理好班级,如何做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如何积极利用班会开展教育、课程管理的实施;课程管理在宏观上引领课程改革与发展,我国新课程改革突破了以前过程管理的课程管理模式,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管理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专业性强、难度大,以及各有特色等特点,这三大特点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大概的了解了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最终看教学。教师的专业定位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实现?教学反思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对于教师而言,最需要学会反思,应该如何理解和面对我们眼前的孩子?反思即是引导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重要途径。领会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抓住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点和进行个性化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还要立于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共鸣。
《中国教师手册》分为基础教育卷与高等教育卷。我学习了基础教育卷,此书以问卷的形式就茂盛教育领域内涉及教师自身发展、权益保护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突出了实用性、针对性、可读性和服务性,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各篇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为教师服务的指导思想。
政策法规篇阐述了教师的法律含义,应具备的法律素质,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聘任制度、考核制度,以及教师的待遇、培养和培训制度还有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等等。
能力素质篇详细的描述了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能力等内容,教育科研和学生管理详实的细述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如何管理、引导学生,怎样做才能上好课、做好教学研究。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怎样才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政策法规,了解了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懂得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育管理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现今社会,不单单可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通过网络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范文6
书海无边无际,知识无穷无尽。 求知的欲望让我读书,教师的职责,让我懂得从教育专著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暑假期间,我开始用心的阅读《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这本书。 因为魏书生的名字早已在我的心中留下烙印,他的教育事迹传遍祖国各地,他独特的教育方法更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所有我要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了解魏书生,更加敬佩他对教育的执着,他是一名有思想,敢于创新的教师,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所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同时对他的教育方法有了一些认识。
一. 学生习惯的培养。
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划。
人最怕的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我们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脚踏实地,高高兴兴,快做小事,不难为一个学生,不放纵一个学生。建立互相帮助的师生关系。教育很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干得高高兴兴,把工作当享受,教育当享受,学习当享受,教师要爱平常的日子平常的事情,把小事做好了,坚持做,做下去。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每人管一件事,大家都干实干家,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在班集体做事的时候负责任培养的学生责任心。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事,不能亲而为之,事必躬亲,会管理的不能事事为之。千万不能盯人家短处,要避短扬长,所有的人都有上坡和下坡,成功时不要骄傲,失败时,不要气馁,把握人生要看大事把握方向不要拘泥于小事。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
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在魏老师庞大的管理系统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他相信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我们班是初二的英语特色班,很多学生都多才多艺,他们大胆,踊跃。当然要选一些有能力的班干很容易的,他们也非常乐意。所以我要尽量让他们都能发挥他们的才华,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
景,在学习智力、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同时让自己树立为班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管理不要出现“我管你服”的现象,总觉得自己是管理他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要与他们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魏老师曾这样说教室是学室,教材是学材,把教师当作学习上的共同的探讨者和交流者。转变教室、教材、教师的观念,那学生对学习自然就感兴趣了。老师要把自己定位于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服务员。这样,面对学生的各种举动,老师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去应对。
三、教师良好的品德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老师良好的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学生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魏老师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细想自己在平时就是急于求成,因而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过于粗暴,缺乏耐心,从而教育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令人懊悔。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教育失误,推动学生的发展。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四、教师要善于学习和研究
学习、热爱、研究、享受都是生命的支柱。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面对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素质人才的呼唤,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惟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只有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方能精于教书而不失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我们以魏书生为榜样,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用心思考,潜心研究,尊重学生,大胆创新,为教育写下崭新的一页。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范文】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合集六篇06-14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汇总5篇05-06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体会10-02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集锦七篇05-09
与孩子一起读书心得体会10-28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篇07-29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000字04-28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四篇04-16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7篇03-14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书心得体会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