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
为了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我国各省市都进行了相关题目的讲座和研讨会,纷纷指出教师职业能力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能力。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样既能改进教学,又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观察幼儿和认知幼儿,从而掌握儿童学习和发展规律的能力。
1、课题研究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一,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幼儿教师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人们的定向思维就是研究工作是专家学者的事情,然而这是一种片面不正确的认识。课题研究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师作为幼儿的指路人,就要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研究来提升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
第二,课题研究能为幼儿教师专业化提供有效资源。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书籍、音像等资源来充实和学习,而课题研究作为一种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专业专家的教授来获取重要资源,是一种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高效手段。
2、当前爱心幼儿园在课题探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范围过于宽泛,大课题居多。在教育部门倡导进行教学研究的背景下,很多关于幼儿教育的课题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爱心幼儿园来看,就其进行的幼儿园内部的幼教老师课题研究而言,题目设置过于片面,研究的内容也过于表面、宽泛,专业意义不是很强。同时爱心幼儿园进行的研究课题题目都以大课题居多,缺少针对意义。
(2)缺乏专业的研究引领。很多幼儿园都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缺乏幼儿专业教育的引领。爱心幼儿园建立在居民小区之中,招聘的幼儿教师多为中专生和大专生,专业性受到限制,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缺少一定的幼儿教育经验,加之缺少学前教育专家定期进园进行一对一的课题专业指导,导致部分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养成了将课题研究建立在教学经验和操作手段的层面的习惯,最后导致课题研究在开题时比较热烈,但是过程冷清且盲目,结题也是没有实际成果。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1)课题的设定与发布要调节好大课题与小课题的衔接。通常在课题题目的设定上,大课题集中关注的是教育政策和教学规律方面,一般都是与教育决策或者战略有关的宏观研究;而小课题关注的则是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上的各类问题,是以实际问题为调研基础,进行水平导向的微观研究。因此,要注重实现课题研究的宏观与微观相配合,在层次分明的前提下又相互融合,衔接顺畅,实现有效过渡。
(2)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学习,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对于幼儿教学的主体幼儿教师来说,一定要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这样,在申报课题研究时突出自己的研究重点和优势资源,开展更加有效率、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研究。
(3)建立健全课题专业引领机制。课题研究的开展需要建立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来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以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幼儿教育课题研究的专业引领机制。同时在幼儿园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之间搭起以课题为载体的沟通桥梁,深入持续地进行研究。大力重视培养未来幼教的人才,为当下存在的幼儿教学的实际问题实行有效解决措施,为建立健全的课题专业引领机制做有效补充。
综上所述,进行幼儿教师专业化为题的课题研究,不但改进了教学方式,还提高了教育质量。提高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质量,促进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专业成长,对幼儿的成长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2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发展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幼儿园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为了促进园所与时俱进地健康发展,许多园所都在努力展示自己的实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许多园所也认识到开展课题研究具有“可以给幼儿园工作不断注入活力,可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有助于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的独特价值。但是在课题研究立项开题以后,往往会出现“课题研究目的不明确、“研”不突出,研究过程管理缺乏必要的保障,教师只参不“与”、积极性不高,课题指导专家跟进指导不恰当”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必须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幼儿园课题研究管理的策略来推进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我们在相继开展一个省级立项课题研究、两个全国立项课题过程中不断探究课题研究的管理策略,有了一定收获和感悟。我们提出:
一、以课题中心大组为核心的有效管理
(一)构建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管理机制,保障课题研究在不断互动中前行
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建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幼儿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队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学习共同体”拥有收集、储存并转化知识的能力,通过组织内个人的转化,能促成团队组织的成功。
一个好的课题研究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组织机构的建立、人员的安排是关键。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没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不行,没有合作意识、奉献意识不行,没有积极进取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行。因此,在组织机构的建立上,我们组建一个以“课题中心大组”辐射引领若干个“子课题小组”的研究团队;让全体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引领园本教研。在人员的安排上,首先我们注意遵循“行动研究能力强、幼教专业素养扎实、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原则,慎重选择并吸纳经验丰富、专业过硬的骨干教师和一些尽力充沛、富有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课题中心大组”,由课题负责人(园长)为组长;在这一团队中,有能在课题实验班扎实开展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人员,有善于观察记录的人员,有能及时进行反思小结并善于对课题研究进程提出整改意见的人员、还有善于撰写论文和案例的人员;这样的“学习共同体”,能够承担开题、课题研究推进、课题实验班研究、结题等具体任务;具有带动和推进全园顺利开展课题研究的作用。其次,我们吸纳所有一线教师按照自主自愿、强弱搭配的原则,自行组建2―3人的“子课题小组”,每个子课题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若干个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一起来承担总的课题下的分项研究任务。
整体来看,“课题中心大组”具有引领和带动“子课题小组”开展行动研究的作用,而“子课题小组”行动研究的动态发展又能促进“课题中心大组”的前行。整个研究团队能在建立共同愿景的前提下,中心大组、各个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会合和互动,互相研究收获和研究心得,分享在开展行动研究、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与喜悦,引起共鸣、达成共识。每个教师的叙述和见解、经验与收获,都有助于自身和他人获得相应的课题研究综合素养的成长;大家在这样目标一致、统一认识的前提下,构成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为完成好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设置阶段性管理表格,在互动中分解课题研究的任务,实现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有效落实
在幼儿园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课题中心大组”充分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首先,“课题中心大组”组长(园长)引导各“子课题小组”讨论:开展课题研究对园所发展、保教质量提升的是否有利等等;集体的碰撞使教师更加明确和理解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课题研究可以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提高保教质量、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推进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然后,在整个研究团队充分认识了研究目的、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园“课题中心大组”根据课题研究计划中的不同时期,设置阶段性管理表格,让研究团队在互动中分解课题研究任务,力求使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得到有效落实。
在开题之初,“课题中心大组”设计了课题表格《前期准备阶段:教师个人文献资料学习研讨》,让教师带着任务学习后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其中设置的问题,能让教师明确“开展本次课题研究的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有哪些,需要如何去思考的将要研究子课题研究方向,存在的困惑和需要专家答疑有什么”等等;这样的表格,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起到“热身”的作用,能引领教师自觉自主地应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学习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相关理论,收集摘录相关理论文献,积累素材、拓宽思路,增强教师理论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引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造性应用理论的灵感。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中心大组”设计了课题表格《各子课题阶段小结及案例收集分析》,以2―3个月为一个周期发放3―4次,并请教师按照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整理课题阶段研究资料。表格中有“对案例收集的具体要求”(包括案例教学设计、相片影像资料、观察记录、评价指标等)、有“子课题阶段研究的反思和困惑”,还有“下阶段子课题研究的推进设想”等等;这样的表格,能提醒和督促各子课题研究人员及时、完整地收集整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餐在的问题并作出适当调整,为客观科学地安排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
在课题结题时,“课题中心大组”设计了课题表格《子课题成果汇总和论文摘要》,表格中有“子课题经典案例”、“子课题相关互动表”、“子课题论文摘要”等任务;这样的表格,能让各子课题精心归纳和整理小组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以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成果;汇总到“课题中心大组”以后,能使整个研究课题的结题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二、以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为主体的自主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快乐,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个教师走上教育科研这条路。教师成为教研工作的自主管理者,对幼儿园的教育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教师大胆“选”,成为子课题研究自主管理的主人
首先,在开题之初阶段管理表格的引领下,各子课题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切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的原则,并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搜寻、在于同行中的交流中领悟、与幼儿的交流中捕捉、在阅读文献资料中发现”等途径大胆地自主选题、提出研究方式。接着,子课题小组内各位教师商议、讨论,并和其他子课题小组教师分享、交流,然后报送课题指导专家审阅、批改,专家对其提出建议,最终返回到教师手中来确定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式。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子课题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又能充分调动教师行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子课题研究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教师自己的需求,那么子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推进就能成为受教师内部动机支配的活动,从而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内驱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子课题研究自主管理的主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研究热情、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二)让教师展示“能”,提升子课题自主管理的实效性
“能”既课题的成果,是课题实施中的激励因素,也是确保教师实施课题积极性的中介,它包括课题实施者的个人成就感、价值归属感、集体荣誉感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为教师创设充分展示“能”的机会与条件,让教师能寻找到强有力的“内援”支撑、始终保持激昂奋进的研究状态,不断推进和调整自己的子课题研究。如我园在开展的十二五课题研究中,各子课题在确定研究内容和制定研究计划环节,园长(课题负责人)就及时地组织大家来分享交流,并和专家共同点评,肯定亮点、提出建议,在展示交流之后大家能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子课题计划;在子课题研究过程中,让每个子课题小组轮流派代表上实验课时,园长(课题负责人)就组织带领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大家共同为该子课题的推进提出建设性的调整意见,而该子课题小组在大家的帮助下视野更开阔、收获更全面。这样,全体课题研究人员都能在积极的鼓励和认可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寻找新的动力和“内援”支撑,激发研究者自身以更加自信、自主的状态管理推进子课题,在实实在在开展行动研究中提升子课题自主管理的实效性。
三、以专家适时指导为引领的跟进管理
很多幼儿园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常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研究者,首先要有一定的引领。”确实,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专家的点拨,而只是一味地让一线教师独自去摸索、效果往往不大;同时,专家的何时介入知道、怎样跟进指导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需要与专家恰当地开展合作研究,需要以专家适时指导为引领的跟进管理。那么,怎样实现专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适时指导为引领,专家怎样在恰当地时机跟进课题管理呢?我们认为,三个具体环节十分重要。
(一)制定研究计划阶段
研究计划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是指导研究全过程的蓝图,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可以使研究目标、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人员分配等更加明晰;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也是课题组成员统一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先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初步计划,反馈于专家;然后专家再从不同的角度对课题内容和计划提出可行性的指导建议和意见;最终使课题研究内容和计划更加完善。
(二)研究的实施过程
幼儿园开展的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是教师探索具体的方法、途径、措施及实施效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设计者、探究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大胆实施研究案例;而专家的适时指导可以表现为参与研讨和诊断的顾问,主要任务是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共同研讨,对教师进行现场观察,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例如:在开展我园开展十二五课题《体验式教学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之研究过程中,为了让研究团队更加直观地理解“何为体验式教学的具体环节设计”,指导专家先是在观摩了“实验班老师”自主设计的环节后马上组织大家研讨、点评、提出修改建议,接着就让业务园长按照建议进行现场对比执教。这样的适时跟进指导能激发教师的反思、生动而高效;同时,课题研究在教师和专家的互动中,不断经历“思考、实践、反思、在思考、再实践、再反思”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推进。
(三)研究的结题阶段
研究的结题阶段是对研究行为进行反思、对研究效果进行理性思考、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过程。由于幼儿园教师的分析概括能力、理论水平、写作能力能方面相对擅长理论研究工作的专家而言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在结题环节中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就特别需要专家的适时跟进指导。例如:在我园十一五课题的结题环节,每个子课题组先整理好研究案例的.相关资料,提出初步的研究成果要点,并跟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专家在倾听讲述、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帮助该子课题从理论的高度提炼成果要点、提出行文建议;从而帮助教师梳理文章脉络,更加自信、圆满地完成各项结题工作。
当然,在课题研究进程中应该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慢慢淡化专家的角色,让参与研究教师逐渐走出专家的“控制”,不断成长为越来越合格的研究者;同时应该避免过分依赖专家而削弱参与研究教师的独立思考、正确判断、大胆实践的做法。
幼儿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3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和教育科研的实践充分证明,课题研究对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学校的课题研究中,一些学校有收获,有成果。但我们不可否认,课题研究闹忙一阵子,唱了一路的歌,结果却发现无词、无曲。即课题研究不能常态化,没有实效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加强课题研究常态化对策的思考,是学校科研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不能常态化的现状
(一)重形式轻过程。
“申请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这是现在很多学校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在整个程序里面,开题轰轰烈烈,有关人员都到场,笔记做得很完整,只是为了充实材料;而结题要么是草草收场,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交出一份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就结束了,要么在结题前搞临时集中进行材料突击,忽视最为重要的研究实践过程,以至于很多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是短期内胡拼乱凑的结晶,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二)重演绎轻实践。
有些课题选题宽泛,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找资料、闭门造车、做些文字资料,缺少实际的调查、测量、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只通过理论的演绎推理,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脱离实际。
(三)重完成轻有效。
课题研究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但一些学校的培训的问题也诸多。如课题理论材料、学习材料、培训材料随意性很大,没有围绕专题研究选择理论依据作为学习材料或者与专题没有关系,材料的来源比较杂,想到哪里,学到哪里,培训到哪里,找点学习资料,大家做做笔记,留个学习的痕迹。这些理论的学习到底有啥作用都不知道,是无效的学习,实质上这些行为就是一种敷衍,“为研究而研究,为课题而课题”,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题研究一味求新,缺乏后续研究。
为了追求所谓“眼球效应”,许多教师在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时喜欢标新立异。一旦出现新的动向或潮流,就闻风而动,课题研究中新名词、新概念迭出。殊不知,这些“新名词”、“新概念”的出现,许多老师一下子并不能真正了解和理会,反而拉大他们与课题研究之间的距离,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一味地求新求异,使教师教育科研缺乏主体性,阻碍对自身实际面临问题的洞察和捕捉;也让教师的课题研究变得曲高和寡,极大地挫伤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五)研究成果单一,只求编撰论文。
谈到教育科研,很多人认为就是撰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似乎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一些教师为了一些考核打分,注重论文发表、获奖的数量,忽视平时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而许多老师的论文大多是应景之作,并没有真正体现自己的科研成果。一些论文只是想方设法地引用大量的理论文献,似乎只要和精深的理论结合,就能彰显论文的力度和分量,进而造成论文话语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以及论点论据的空泛松散。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论文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教育科研真正的实践探讨。
二、课题研究不能常态化的原因分析
(一)领导层原因。
1、重视不够。一些学校领导虽然是课题的负责人,但是由于思想上并没有把课题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对课题研究的指导和参与,真正潜心研究课题的时间并不多,花在学校教学研究的精力比花在课题研究上的精力多。
2、水平不够。学校领导应该有引领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的水平,但由于一些领导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造成理论功底逐渐减退,实际工作深入不够,因此,在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的深入上就力不从心。
3、时间不够。现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也越来越细,每个部门对学校进行直接的管理,这就造成学校管理工作存在压力,甚至忙于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如检查、比赛、活动等,如不完成就通报公示,在考核中扣罚。这样一来,领导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充电、学习,这也是课题研究不能深入的原因。
4、管理不够。虽然现在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管理网络都齐全,但实际工作中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即课题管理者缺乏对学校课题管理的实质性、有效性的管理。因此有些课题管理者只是完成表面的一些工作,真正对一些课题研究工作思考甚少。如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等一系列问题。
5、评价不够。对幼儿园课题研究的质量考核目前还存在软性的评价,如果要说量化,也就是每学期的课题计划、总结,课题的一些过程性表格是否完成,论文是否完成。只要这些完成了,教师的课题工作也算基本完成。而对在课题研究中的实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缺乏的、困惑的,这是造成课题研究到一定的程度就停止不前的一个原因。
(二)教师层原因。
1、教师对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看似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但实质上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课题任务,真正重视课题研究,真正把课题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方式的老师非常少,造成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非常浅。
2、教师对研究的方法掌握甚少。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其独特性,必须弄清楚他们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的路子才不至于走偏,但目前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实质内涵、操作步骤都不太明确,重视不够,不深入思考和探索研究的价值与研究的方式方法,不会研究也就显而易见了。
3、教师对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强。课题研究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及研究能力,需要不断学习,但很多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强,研究的主动性不强,对自身要求不高,做到什么份上也不追究,没有强烈的自我成就需要,必然出现操作不规范、不到位、不成型的结果。比如,课题培训学习,只是应付而已,学习时参而不与,心不在焉。
4、教师承担的保教任务过重。目前学校的现状不仅是领导没有时间深入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说同样面临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的现状。一线教师要完成学校各个部门的各项工作,备课、上课、环境创设、家长工作、保育工作、比赛活动等,认真完成这些工作已经很忙,那么静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研究只能成为一种愿望。
三、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课题意识是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前提。
开展课题研究可以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推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幼儿园一定要明确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增强课题意识。一是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学习,明确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当好学校课题的领头羊。二是要创造全园深入研究的氛围。学校要给教师正确的引导。如聘请专家或教科室的领导来园进行培训,开展座谈讨论等活动,让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明确课题研究不只是教授、专家的事情,也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化课题管理是课题研究常态化的核心。
一是要加强对课题负责人的培训。首先要提高课题负责人的管理意识和管理主动性。可以通过签订课题负责人责任书,课题负责人的课题工作的每周每月汇报,课题负责人的管理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课题负责人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要提高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管理的实效。如课题方案的管理。课题负责人要对课题进行剖析,找到具体的研究问题,了解此课题的研究现状,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特点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开展研究;教师课题计划的管理。要从教师课题计划开始抓起,指导教师如何制订课题计划,并要对教师的每份课题计划细心阅读,并及时给予教师意见和建议,使教师的课题计划有质量、可操作;课题过程的管理。要经常深入一线,对于教师的研究现状,研究困难,研究亮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课题学习的管理。要避免学习随意性、无效性的现象,因此,课题负责人要在培训上多加思考,学期开始制订的培训计划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学期中的培训过程要有坚持性和实效性。用心组织,用心指导,才会培养出用心的教师。
(三)提高研究能力是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关键。
课题研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观察、记录、思考;分析问题需要教师做出判断,什么问题值得研究,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进行研究;解决问题需要教师了解并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因此,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体会到“原来这样做更好”。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方法多样,一是学校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和学习,学习形式多样,可请专家进行讲座、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研讨交流等;二是创造条件给予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学习,这种学习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三是搭建舞台。学校要给予教师锻炼的机会,开展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比赛活动,这种比赛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的展示,可以涵盖很多,如课题记录的比赛,课题心得的比赛,课题活动组织的比赛,课题情境创设的比赛等,使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发挥。让教师感受到自身在研究中获得的成绩,这对教师研究自信心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四)完善课题制度是课题研究常态化的保障。
完善、落实好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制度,是确保课题研究有序、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是要将制度深入人心。可以制作制度小手册,人手一份,随时可以翻看,做到人人知晓。二是要严格执行制度。可以层层签订课题研究责任书,做到研究有专人负责,职责明确。三是政策鼓励。学校可制定一定的政策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让教师获得参与研究的好处,如有利于评职称、物质奖励或获得一定的荣誉等。有了一系列的保障后,促进学校的课题研究趋于常态化、深入化。
【关于幼儿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