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出版业考察报告

2017-04-16 考察报告

3月11日至12日,我们一行三人考察组,重点走访了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通过考察,我们对目前传媒出版社的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总的来说开阔了眼界,树立了信心,解决了一些理念层面的问题,也了解了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二天的行程,收获不小,三家出版社的申办经验、申办特点和经营状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分别简要报告如下——

一、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一)申办特点

报业集团成立后单独提出申办。

(二)申办背景

深圳报业集团由原来的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和深圳商报报业集团合并组建,出于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XX年6月,集团领导提出申办一家出版社,当时面临的严峻情况是,深圳作为一个副省级城市,已破例拥有一家综合性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加之新闻出版总署对传媒出版社控制非常之严,再增批出版社的可能性不大;与深报集团同时提出申请的报业集团还有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等知名出版集团,竞争异常激烈。最后审批下来的仅深报集团一家。

(三)申办优势

1、政策优势。深报集团当年是全国首批文化体制试点单位。

2、地域优势。深圳属副省级城市、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3、经济优势。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年营业收入达20亿元。

4、领导优势。申办出版社一开始就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时任中宣部部长的丁关根、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等均多次考察过深报集团,对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比较了解。

(四)申办时间

XX年6月开始提出申办出版社,XX年申办成功。

(五)申办过程

集团自XX年6月正式启动申办项目,最初划拨申办费13万元,由集团一位主要负责人牵头,刘美贤总编具体负责。7月递交申办报告,很快得到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的审批。8月起,先后11次上京请示和协调。期间,主要是找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中宣部主管副部长李丛军和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总署分管副署长和总署图书室室长等。XX年2月,总署正式下文同意建立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全企业性质(该社也成为全国出版业首家按企业标准批建的出版社),独立法人。文件规定出版社为综合性出版社,主营业务为五个方面,即:新闻、文化、经济、管理、时政。

(六)经营状况

深报集团出版社建立后,属集团下属二级企业,核编20人,主要来自报业集团,集团规定出版社领导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集团下拨开办费为800万元,办公场地400平方米,要求第二年起开始盈利。但当我们两次试探性地询问出版社经营状况时,旷社长和刘总编均讳莫如深,估计出版社创办至今的经营状况不佳,没有盈利甚至可能处于亏损状态。

二、南方日报出版社

(一)申办特点

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同时申办。

(二)申办背景及过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立于1998年,筹备成立集团时,就同时向出版总署提出创建南方日报出版社的申请。5月份集团成立了5人小组负责申办工作,11月正式递交报告,两个月后得到总署批复。当年同时成立出版社的报业集团全国仅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5家。

(三)申办优势

1、人才优势。当时集团拥有高级编审15人,主任记者、主任编辑80多人;

2、信息优势。集团主报《南方日报》连续13年居全国省委机关报发行量第一;《南方周末》享誉全国,信息资源十分丰富。

3、印刷优势。集团印刷基地除自己的系列报刊外,另接印外报外刊170余家,承印能力强大。

4、发行优势。集团拥有自己遍布全国各地的自办发行网络,发行队伍精良。

除以上具备的申办优势外,领导重视也是出版社一次申办成功的关键所在。申办之初,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曾多次陪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等中央领导视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并当面代表省委提出创办南方日报出版社的想法,得到丁关根部长的首肯。

(四)出版定位

南方日报出版社一创立就是全民企事性质,独立法人,财务由集团托管。出版范围是经济、文化、报纸文章结集等。

(五)经营经验

1、经营范围不能太杂,要尽可能专一。南方日报出版社开始分新闻、经管、文化、生活4条产品线。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发现新闻类图书最好做,生活类图书最难做,后来就主动放弃生活类图书的选题。

2、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盈利。集团在成立出版社时曾表示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事实上作为企业不盈利是不现实的。近10年来,尽管编辑的一部分图书只能持平甚至亏损,但总的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近两年年利润可达300万元。除上交集团部分外,出版社现有盈余资产已高达近900余万元。

3、传媒出版社利用集团的新闻资源很重要。南方日报出版社近年来就一直紧紧抓住《南方日报》的办报立场(简称“南方立场”)和《南方周末》的'时事评论(简称“南都评论”)策划选题。该社出版的“传媒系列”丛书已成为一条生产主线,在全国传媒界影响较大。

4、紧抓热点,打造本社制造品牌。除新闻类图书外,该社在经管类图书选题中也编辑过一些非常热门的畅销书。如《中国巴非特》,定价78元,重印近10次,盈利达200多万元。

5、编辑策划实行项目责任制。出版社的编辑不一定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是杂家、策划家、公关家。出版社有点像电视台,采取项目负责制,从选题、组稿、审稿、校对、出片、印刷、发行、回款等,都要采取一条龙负责制。

6、为集团编辑记者出书不亏本。本集团编辑、记者的文章结集出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方日报》和《南方周末》的名牌栏目和热点文章,这种图书比较畅销,经济效益较好;一种是编辑记者的论文选集,这种图书印数很少,不能走市场,出版社订了个基本原则:就是可以安排书号,但书要由作者本人包销,出版社不亏本。

(六)机构设置

南方日报出版社的机构设置较为精干:1个总编室,主管行政、人事、出版、印刷、后勤等,共4人。3个编辑室暨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第三编辑室,共12人。按新闻、经管、文化分工负责。1 个经营发行部,近10 人,主抓出版社的发行,与全国各地新华书店、书商等联系业务。

(七)经营困惑

1、图书的赢利方式只能靠发行,不如报纸既有发行又有广告和活动等其他赢利方式,集团老总顾大不顾小,对出版社不会太重视。

2、全国出版行业竞争尤为激烈,图书选题风险太大,而且发行销售回款慢,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3、图书市场日趋复杂,民间书商变数较大,新批出版社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准定位,冲破重围,难度较大。

三、广州出版社

(一)申办特点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时被同时合并。

(二)申办背景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1998年,筹备之初,广州日报社就向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同时创建一个出版社。因当时广州已有一家城市出版社——广州出版社(1992年成立,副厅级),不能另批第二家,总署遂同意将广州出版社划归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

(三)并入集团的优势

1、经费优势。广州出版社被并入集团后,集团划拨了至少460万元运行费,另为广州出版社职工解决10余套低价住房,还专门为其辟出一间1000平方米的库房存书。

2、栏目资源优势。广州日报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报媒之一,其中一些名牌栏目如“饮食健康”、“饮食男女”等,号称有数十万粉丝,出版社都可整合利用,现在各书店、书市的饮食、健康展示架上,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就占有相当数量的比例。

3、宣传优势。出版的图书可以最低(20%)的广告费予以宣传,效果很好。

4、对外合作优势。主要可让合作者感觉出版社有强大的经济靠山。比如出版社在竞争金庸先生的一本专着出版权时,先生看中的就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整体实力,最后花落广州。

5、发行优势。广州日报和大洋网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拥有强大的发行网络,这也为出版社的图书发行带来了不小的便利,同时也节省了不小的发行成本。

(四)经营状况

总署在出版社成立之初的限制比较严格,近年来逐渐好转,目前主要以城市建设系列、生活实用系列和教辅系列为主。

XX年以前是起步阶段,主要是面向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编什么印什么,编辑也以选题、码洋论英雄;那几年出版社发疯似地出书,书出来后即刻发往全国各新华书店,最高码洋达数千万元。但市场是残酷的,发出去的书要么销不动,要么很好销但又屡遭盗版,书店不是退货就是懒款;民营书商更有不少无懒,有的甚至书销完后即销声匿迹,追讨无门。出版社一时出现码洋越来越大,库存越来越多的情况。XX年后,经营思路有了较大的改变,主要采取三三三一模式。第一是30%走市场系列。由编辑策划选题,书出来后根据全国各地新华书店要数发书,一般要半年甚至一年多才能回款;第二是30%走政府机关系列。因为定位为城市出版社,便与广州市各政府机关合作选题,定量印数,这方面的书印出后只赚不亏,并且回款时间较快,没有风险;第三是30%走教辅系列。广东是教育大省,广州是教育大市,光广州市就有100多万中学生,这是一个大得出奇的蛋糕,谁都想争着吃一块。这方面的合作操作起来非常艰难,因为以前教辅类图书一般都是指定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属垄断行业。经多次与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等部门的不断协调,现在已能从中分得一杯羹。教辅系列的涉足对充实出版社的经营业务,扩大经营收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是10%与民营书商合作系列。由民营书商选题并确定印数,预付书款,出版社负责审稿、印刷、发货、收款。这种合作方式虽然利润稀薄,但只要注意选题导向正确,严格审稿制度,防止

【传媒出版业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传媒述职报告12-06

考察报告:高校考察报告04-16

考察报告:赴中学考察报告04-16

考察报告:中学教育考察报告04-16

传媒公司实习总结11-29

传媒公司合作合同11-05

考察报告:小学学习考察报告04-16

考察报告:服装企业的相关考察报告04-16

传媒公司宣传语05-19

赴酒钢学习考察报告 “小学教育”的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