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演讲稿在演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讲出新意征服听众演讲技巧_演讲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招:演讲思想出新
演讲思想即演讲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立场,也叫演讲主题,一个新颖的演讲主题,往往能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像一种巨大磁场紧紧地吸引着听众。要想使演讲主题出新,就要破旧立新,即否定、破除旧的观点,提出与旧观点相反或相对的新观点,就能收到出语惊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某青年在一次题为《新时代的流行色》的演讲中,有这么一段: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表现自己吗?可我要说:表现自己又有什么过错呢?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都在表现自己吗?孔雀开屏、白鹤亮翅;一粒种子总要发一片芽叶,一株小草总要顶一朵花蕾。就连没有生命的矿物质也是自我表现的呀,金子要发光,硫磺有气味,更何况我们人呢?……如果我们屈辱地保持那种夸张变形的谦虚,临阵畏缩不前,凡事后退一步,尽管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万夫不当之勇,也只能自我埋没,自我淘汰。
含蓄内敛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处世哲学”,一直以来,我们都主张做人要谦虚,不能太过张扬。在这里,演讲者却向传统观念“宣战”:首先他以一系列自然现象生动形象地说明宇宙万物皆自我表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最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过度的谦虚会导致自我埋没,自我淘汰”。他这一观点可谓是石破天惊,激起听众情感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之所以能得到听众积极的回应,这不能不归功于演讲思想新异。
第二招:演讲形式出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也是如此。如果演讲书都循规蹈矩,以非常正统的方式来平铺直叙,那样平庸的演讲用来催眠还可以,要想引起听众的兴趣恐怕无能为力,就更谈不上彻底征服听众。要想使听众对你的演讲“欲罢不能”,就要学会吊听众的胃口,可以在演讲辞的结构上做文章,比如改变顺序、设计悬念等等,也可以利用出人意料的反常手法,如:借助一些特别的道具或是利用特殊的行为动作等等,往往能使你的演讲新颖别致,更为出彩。
演讲比赛进入了高潮,一位演讲者上场: “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演讲者嗓音甜润,吐字清晰。可在演讲进行中,她突然走下讲台,径直朝场外走去。台下听众面面相觑,先是小声议论,彼此猜测,继而喧声四起。
喧闹的两分钟过去了,演讲者镇静地回到了讲台上,面对激怒的观众满怀激情地说:“如果我在演讲的时候离开了讲台上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时间纪律松弛,玩忽职守,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难道就不应该受谴责吗?我的演讲完了。”人们沉默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演讲者在演讲时离开演讲台,对于听众而言,这当然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这就难怪台下喧声四起,场面差点失控。而演讲者是精心设计这一环节的,故意去激怒台下的听众,目的是为了说明:工作时间纪律松弛,玩忽职守,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是不能容忍的事,是应该受到谴责的。而演讲者却没有明说,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一点,不但新奇有趣,还让听众更好地领悟到演讲者的演讲意图,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获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
第三招:演讲语言出新
在言谈交际中,人人都喜欢听一些鲜活、新异、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而讨厌和排斥那些机械呆板的陈词滥调。不但是交际语言要求出新,演讲语言同样也要追求出新。因为新颖的语言,往往能打破人们固定的“文化心态”,从而使听众“语感”猛然扑空,令人耳目一新,引人发笑,让听众得到语言艺术上的亨受。
一位中学校长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发言时讲了这样一番话:
“我发现你们有些同学走向两个极端:一小部分学生基本上是不怎么读书的,只贪图享受,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对其他的事概不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作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这大概是对他们的最好写照。都说‘难得糊涂’,我看他们是‘容易糊涂’,而且是‘稀里糊涂’。另一种类型就是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那种,他们往往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当然这里的‘读书死’,不是真的指读书把人读死了,而是把思维给读死了。21世纪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做到‘学业和能力齐飞,修养共素质一色’。”说罢,全体师生热烈鼓掌。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孩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孩比作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孩比作鲜花的则是蠢才。”无论是在交际还是在演讲中,老是说一些陈词滥调,这不但体现说话者没水平,还会遭到听话者的排斥。那位校长演讲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热烈回应,得益于他语言鲜活新颖,他把成语、俗语、诗词等改装活用,使得原本正统的语言变得诙谐幽默起来,整个演讲变得新意盎然。
演讲出新的“招式”远远不止以上三种,只要在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演讲奇招。总之,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要想使你的“演讲之花”永开不败、绽放异彩,就要用创新的养料来浇灌它。
【讲出新意征服听众演讲技巧_演讲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