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作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作文 篇1
重阳节到了,今天母亲给我讲了重阳节的来历,我最喜欢桓景用降妖青龙剑把瘟魔扎倒在地的传说。重阳节的活动有登高、赏菊、喝菊花茶、插茱萸,还要吃糕。 不过现在已经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我今天和母亲去看爷爷,我挑了最红、最紫的葡萄给爷爷吃,爷爷吃着可高兴了,还说:“这葡萄真甜,一点也不酸,还是糖豆厉害,给爷挑的好葡萄。”
重阳节作文 篇2
重阳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民间还没有流行。
在魏晋时期,过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才被正式定为传统的节日。明代时,皇宫上下从九月初一就开始了庆祝活动。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赏景,以畅秋志,此习俗一直沿袭到了清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河南汝南县有个瘟魔,每逢阴历九月初九便出来传播瘟疫祸害百姓,导致好多人病倒,纷纷丧命。有一个叫恒景的青年,得到仙人的指点,在九月初九的早上,召集乡亲们登到山上,给每人带一片茱萸叶,喝一盅菊花酒,瘟魔惧怕茱萸的奇香和菊花酒的味道不敢近身,恒景借机挥舞青龙剑与瘟魔搏斗,最终将瘟魔杀死,为民除了害。自此,阴历九月初九登高辟邪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月初九中的“九九”谐音为“久久”,有长久,长寿之意,所以,20xx年12月28日我国法律确定重阳节为“老人节”、“老年节”,常在该日举行敬老活动。
今年的重阳节,我陪爷爷看电视,帮妈妈做家务,给爸爸捶背,忙而快乐着。我觉得敬老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时时刻刻做起。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一个儿女应尽的责任!
重阳节作文 篇3
父亲是一棵参天大树,支撑着整个家庭,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你这棵幼小的树苗,母亲是一片荷叶,没有她,你这条小鱼缺少生命的屏障。一些不孝的子孙,把父母老人赶出家门,但是,我要呼吁,关爱老人。
其实,老人才是最辛苦的,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拉扯成一个小学生,费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代价,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理应得到被赶出家吗?不,人老了,需要的是和谐,需要的是温暖,不是一顿“恶骂”,一阵恶厌的话语。
亲情是一个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一本书上曾说过:“长大了,一定会与人交流,有一种人坚决交不得,那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父母把他(她)养了这么大,他(她)都狠的下心,对这些朋友,他(她)就狠不下心了吗?”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爱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可以说,父母为养育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
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说到:爱集体、爱祖国、爱社会……
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起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任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
父母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是一种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曾是盛开的花朵,现在却已凋零,曾是茂盛的大树,现在却已落叶,可老人却为社会做着无私的奉献。
老人们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呕心沥血,为了中华的传承做出了贡献,更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理应受到儿女的孝敬,社会的尊重。就没有我们。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中,韩国有一位青年姓张名良,一日,他在一座小桥边上散步,有一个老头儿,故意把鞋弄到了桥底下,对张良说:“小伙子,帮我把鞋捡起来”。张良不假思索的下桥捡了回来,老头儿又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我为他捡了鞋,索性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的西,于是,他就给老头儿穿上了,老头儿把鞋来来回回弄下桥三次,张良也耐心的一次又一次的去捡,老人见张良可信,是个好人,便传给了他一套失传以久的兵书《太公兵法》。
其实,对待老人与父母的和善,并不是图奖励和夸奖,对待了上年纪的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或许有一天,你明白了“心中无我,方能无欲无求”这一句话时,你才悟到了爱的真谛。
如果有一天,你的学习很优秀,但如果你做不到尊老爱老助老,你就不是一个品学兼优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敬老爱老助老,共建和谐左旗”!
重阳节作文 篇4
九月初九重阳节到了。我们几家约好了,今天一起去外婆家,吃顿晚饭,庆祝一下。 我来到了外婆家楼下,一进门就对她说:“秋天的重阳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显得格外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弟弟也脱口而出:“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好好好,外婆知道了。”她笑得合不拢嘴。
重阳节的祝福当然必不可少,吃酒也是肯定不能少的。我们来到楼上,只见桌上摆着一盘盘菜。疑,为什么还有菊花酒呢?原来饮菊花酒的习惯自古代就有了,它还有:明目、治头晕、降血压等作用呢!重阳糕,这个调皮的小家伙,竟然穿着一身五颜六色的衣服自己跳上了桌,它可是“不可或缺”主角呢。我拿起一小块,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真好吃,香甜可口。 吃完了以后,我帮外婆把桌子收拾干净,洗完了碗。又把她拉到了房间。“干嘛把我拉过来,我还有事呢。”“哎呀,您老就好好坐着吧,今天是重阳节,就让我帮您捶捶背吧。”“好吧,那快点。”说着,外婆坐了下来。好久都没有这样好好地坐下来,这样近距离地,帮她敲敲背,缓解一下一天的疲劳了。我捶着捶着,发现外婆再也不似从前了:额头上多了许多像小溪似的皱纹,头上布满了银发,笑起来脸上像一朵绽开的花朵,连背也驼了,不改的只有那慈祥的笑容。不禁,我落下了泪。
今天的老人,不是更应该需要我们晚辈的关怀吗? 愉快而有特别的一天,就这样度过了。我又想起了毛泽东爷爷的诗词——“人生易老人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节作文 篇5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就要到来,听说重阳节也是老人节,所以我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我要为他们做一点事。
重阳节当天我吃完早饭,来到奶奶身边说:''我帮您梳头吧。'' 奶奶说:"好吧。"我拿起梳子细心地梳起来,梳着梳着我看到了奶奶的黑发中夹杂着许多白发,我很吃惊,心想那一定是为我操心长出的白发。一不小心我用的力太重了,奶奶掉了几根头发,我和奶奶说对不起,奶奶说没事,没事,我又紧张,小心的梳了起来,直到梳完头。奶奶照着镜子,笑着对我说孙女把我打扮的变年轻了,这时我才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我又帮爷爷捶背,爷爷说不要了,你去写作业吧,我说今天是重阳节也就是老人节,帮您捶捶背也是应该的,说着我就帮爷爷捶起背来,爷爷开心地哼起了小曲,我非常开心。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以后要更加学会感恩,孝敬长辈。
重阳节作文 篇6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下面我就来介绍一种“登高”习俗。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丧命,这些百姓受尽了折难。它也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自己病倒了愈后,他辞别了妻儿,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他四处访师寻道,最终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个神奇法力的仙长,从此恒景刻苦练出了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来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恒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突然闻到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这时恒景手持宝剑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重阳节便被做为老人节。
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这一星期天中,我们老师让为自己的长辈洗一次脚或洗一次头等。我突然心血来潮,准备,在星期天给来我家串门的姥姥洗一次脚。
“萱萱,萱萱……”哦,我姥姥来了,我赶忙把姥姥请进屋里。赶紧把妈妈叫来。趁着妈妈与姥姥交谈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赶忙拿来盆子,倒了一些热水,一摸水,呀,烧死了!我又倒了一些凉水,哎,又凉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气妥”这个词,顿时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热水,这会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脚布。摇摇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说:“姥姥,马上就要过重阳节了,我今天特意为您洗一次脚。”
姥姥说:“呀,萱萱真的是长大了,懂事了,姥姥为你感到骄傲啊!”我把姥姥的脚放入水中,泡了一会儿。又用肥皂把脚周围搓了一遍,在用清水冲洗。连续重复几次,就差不多可以了!但是,当我摸到姥姥脚跟时,有什么扎了我一下。我一看,原来是一层厚厚的茧子。我想起姥姥操劳日久,每天洗衣,做饭。便更加仔细的去洗脚了!洗完后,望着姥姥干净的脚,喜出望外。姥姥和妈妈都欣慰的笑了!
这一年的重阳节让我过的很充实,很完美!即使在平时,我也会多多的为长辈做事。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名高中生!
【【必备】重阳节作文合集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