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元宵节的作文1300字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元宵节的作文1300字 篇1
我喜欢吃元宵。轻嗅香甜,入口丝滑、软糯,唇齿留香。由此爱上了元宵节。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里,元宵节闪耀着独有的魅力。
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庆丰、团圆、祈福、祝愿,被赋予了太多的内容,所以热烈、忙碌,一点也不轻松;还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除夕,无一例外,也都承载着特定的寓意。所以,中国人总是忙忙碌碌,好像永不停歇一样;总是前思后量,凝重端庄,好像有无尽的要事忖度。
想来,这大约是中华民族“勤劳”、“远虑”特质的真切体现吧。
唯独元宵节,没有被赋予多少特定的内容和框框,就是男女老少同欢共庆的节日。放下手头的事项,走出家门,涌向街巷,张灯结彩,万千扮相,打情骂俏,亦庄亦谐,恣意张扬!
下一个节日就是二月二的“青龙节”了,那意味着锨镢上肩、重回田间地头,意味着年年劳作的又一个轮回的开始!就连学子们也要在元宵节后收心敛兴,重回日复一日的伏案苦读了。
所以,元宵节的华丽,有时竟让我莫名地产生一种奢侈感!似乎唯有这一刻,我们可以放松身心,尽情地享受这个节日,把平日里的忙碌和凝重,都抛到九霄云外。
元宵节是传统节日里最浪漫的节日。是中国的狂欢节、情人节。即使在理学规矩最繁多,对女子禁锢最苛重的宋明朝代,年轻女子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此时此刻也可以上街遛巷,抛头露面、顾盼巧笑,无需缩肩敛襟。
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和唯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我国自古就有闹元宵的习俗,一个“闹”字凸显了元宵节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可以和西方的狂欢节相媲美。
儿时,元宵夜是一定要到街上观花灯、看“扮玩”的。人们将花灯扎成万千模样,有楼台仙阁,有动物花卉,有昆虫游鱼,还有身姿袅袅、裙袂飘飘的云端仙子……;“扮玩”的队伍像长龙,一拨一拨走过,甚是壮观。队伍里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诙谐幽默。尤为活跃的是各类丑角儿,扮相怪诞,表演滑稽夸张,好像唯一目的就是逗你开怀大笑,肆无忌惮地把笑声和欢乐抛洒到空中;小商贩们也早早地在路边支起货架,竖起招牌,卖各色小吃和各种玩具。每一个摊位都人头攒动,生意红火。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从各个角落里不断如潮涌出的人。那嘈杂的人流如轰鸣的巨浪,黑压压望不到边。我骑在姥爷肩膀上,在人潮中随波逐流,任意东西,享受那份“挤”的快乐!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好像“挤”本身就是快乐,就好像要有“撑”的感觉才算吃饱了一样。人们的欢呼和惊叫声此起彼伏,似乎比鞭炮声、夜空里不断绽放的烟花还要欢快和灿烂。我就这样和姥爷随人群而动,观花灯、看焰火,听人们方言十足的嬉笑对骂。好不惬意!
现在的元宵节,失去了往日的拥挤,增加了过去不可比及的华丽。体育场、大街小巷的电子LED灯更加瑰丽、璀璨和奇幻,就像一曲永不停歇的《卡门》序曲一般,气势恢宏,热烈奔放。
不过,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元宵节的焰火燃放总是狂欢节的高潮,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让人们引颈张望。
随着一声声爆响,黑天鹅绒般的天幕上,不时绽开簇簇朵朵、流放溢彩、姹紫嫣红的烟花,或绚丽如钻石、如繁星,或明亮如朗月、如红日。刹那间,一个童话般迷人的世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焰火像写意的画家,在城市的上空肆意挥洒浓墨重彩,次第晕染出一幅幅梅香、菊韵、富贵牡丹画卷;焰火仿佛寂寞的舞者,水袖轻扬,潇洒升腾,凝目间在云端展露惊世绝俗的笑靥;焰火又是诗意的歌者,引吭高歌,浅吟低唱,让万千心愿绽放成生命的辉煌烂漫!
看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我已经忘记了脚下的大地,心事如花随焰火飞升至九霄云端一同绽放。
是幸福?是满足?是憧憬?是期望?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只觉得就是心花怒放,好像几个世纪的憋屈在这一刻轰然扬洒,消逝殆尽,淋漓酣畅!
燃吧!放吧!这一刻,就让华夏儿女的心花、梦想在九霄云端绽放!
元宵节的作文1300字 篇2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猜灯谜,以前多在私人离宅或某一街巷举行,后来多集中于公共娱乐场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开元寺,厦门在中山公园内或工人文化宫,漳州在公园内的文化馆,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灯谜,也有大规模的花灯展览。
灯节原是群众喜爱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举行灯节,不过灯内蜡烛以电灯代替,彩灯闪烁,展现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节期间也有不闹灯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们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动,每家每户忙于扫墓祭祖敬神,是谓“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闹灯有其原因:传说唐朝高宗李治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看灯看得正高兴时,得知薛刚闹事踢死太于李奇,一下给吓坏了,从栏杆上摔下来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惨的日子。为了让姓李的都记住这悲惨的日子,后来唐王朝统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准闹花灯,违者不承认其为李家子孙,永定客家人系从中原迁来的,一直保持着元宵不闹花灯的传统。
元宵节的作文1300字 篇3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猜灯谜,以前多在私人离宅或某一街巷举行,后来多集中于公共娱乐场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开元寺,厦门在中山公园内或工人文化宫,漳州在公园内的文化馆,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灯谜,也有大规模的花灯展览。
灯节原是群众喜爱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举行灯节,不过灯内蜡烛以电灯代替,彩灯闪烁,展现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节期间也有不闹灯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们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动,每家每户忙于扫墓祭祖敬神,是谓“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闹灯有其原因:传说唐朝高宗李治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看灯看得正高兴时,得知薛刚闹事踢死太于李奇,一下给吓坏了,从栏杆上摔下来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惨的日子。为了让姓李的都记住这悲惨的日子,后来唐王朝统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准闹花灯,违者不承认其为李家子孙,永定客家人系从中原迁来的,一直保持着元宵不闹花灯的传统。
元宵节的作文1300字 篇4
元宵节适逢周六,这样的日子最好!恰是阳光明媚,驱车下乡,一路轻松惬意。先过往岳父家,暂停之即接到了已到老家的哥哥电话,说忘了买灯,提醒我不要忘了。头一下子大了,买灯?干嘛?快速地搜索答案,想到了上坟用,但又不敢肯定,只好问明白,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是啊,我有多少年没有在正月十五这元宵节陪同爸爸一道给老祖宗们上坟了?竟把这传统给忘了!但愿先辈们不予怪罪。
依稀记得以前元宵节傍晚上坟曾买过蜡烛,爸爸再用竹篾做成灯笼架子辅之透明塑料做成灯罩以放在先祖墓前,这样的灯怕风雨,天晴又怕引起火灾。现在都改用电子灯了,使用纽扣电池或干电池,以发光二极管或小灯泡为发光体,有的还辅以音乐,唱响坟茔,好处是有利于消防,却不环保,可见事事都需辩证地看待,利弊权衡。至于上坟缘何送灯,至今仍不太明白,暂且认定是祭典先祖、怀念先辈的一种形——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感恩。有一种说法是“灯”与“丁”近音,意即祈祷先祖保佑家族人丁兴旺;或蕴意前途光明。也许福荫子孙,多种期待都兼而有之吧!
因为已身处乡村,只能在路边找小百货店买记忆中的电子灯了。第一家没有,只得掉头回蓼花镇。回转之即,前后左右照顾到了,却在倒车之即,从车顶传来摩擦声,应该是车顶擦上了一旁废弃的向外伸展的水泥斗蓬!难道是老祖宗的警告?!其实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自身眼观六路的技能不足而已。前行不足几百米就看到路边有祭祀用品,摆了一地电子灯。为表示自己的歉意,我挑了这里最大的外形似亭台的电子灯。在同约30多岁的店老板沟通之即,要求所购的每个灯都能在开关打开之即灯都亮,便用家乡话说了句,大意是:“每个灯都要确保亮,不然的话老祖宗会找我麻烦,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请他们找你哈”。没想到,此话一出,已经装袋的灯被再次拿出来验证。我哑然失笑,想起了关于清明的一个段子:一店主鼓动已经为老祖宗购买了纸扎智能手机的后生,告诉他需为老祖宗买个充电宝,免得老祖宗手机没电时来找他。他欣然同意之时,要求店主给个名片,若质量不过关,就请老祖宗来找店主售后……
元宵之夜,月明星稀。村里人聚集祖堂,是要游龙和舞狮。不觉又翻篇到儿时参与过的舞草龙:村里一群小孩,用稻杆扎成一节一节的草龙,用竹杆撑起,各自在家里带上一捆香,点亮插满自己护着的一节草龙身上,形成连串星星点点的亮光,到每家每户游走。还记着那时不知怎么传开的配套土话儿歌(音译):“杆巴龙,乓乓光,一要糖子二要香” 焚香所产生的烟雾,混杂每家接送草龙放鞭炮时产生的硝烟,聚集在各家本不宽敞的厅堂,往往让你泪眼模糊,却时时伴着声声笑语!今晚,我再次成为其中一分子,成为锣鼓队中的一员。草龙已换成了布制黄龙,形神兼备,同时配套了金狮装备。负责游龙的身着黄色配套服饰,清一色青年,雄姿英发!舞狮者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在锣鼓齐鸣声中,堂叔唱起了舞龙歌,村里自娱自乐的闹元宵节目正在开演。游龙和金狮要到每家每户的客厅里转转,驱赶晦气,留住福气;就连常年不开门的老房子,今晚也会敞开厅堂,以鞭炮接送。整个活动近两小时,全村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好不热闹。再就锣鼓敲打多扯两句:村里添置了两套,每套有六件,分别是锣、鼓、铛锣、铜钹、镲、咯锣(家乡话,打击时发时咯咯的声响,书面语不知道是不是“小云锣”),这其中,按照传下来的节奏,我相对擅长的是的是鼓和铛锣(其实是个半吊子),另外还能滥竽充数的是镲、咯锣,而大锣和铜钹是不敢动手的。敲锣打鼓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我辈却无法比及父辈,节奏的协调、韵律的优美均差一大截,而我们的下一辈,都不敢拿起鼓槌了。不得不感慨,有些传统,随着时间慢慢地流失……
事后,迎着月色,驱车赶到星子县城(当今应称庐山市区,但不习惯)住下,枕着游龙时的余兴和锣鼓的余韵美美地睡了一大觉。
元宵节的作文1300字 篇5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猜灯谜,以前多在私人离宅或某一街巷举行,后来多集中于公共娱乐场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开元寺,厦门在中山公园内或工人文化宫,漳州在公园内的文化馆,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灯谜,也有大规模的花灯展览。
灯节原是群众喜爱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举行灯节,不过灯内蜡烛以电灯代替,彩灯闪烁,展现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节期间也有不闹灯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们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动,每家每户忙于扫墓祭祖敬神,是谓“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闹灯有其原因:传说唐朝高宗李治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看灯看得正高兴时,得知薛刚闹事踢死太于李奇,一下给吓坏了,从栏杆上摔下来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惨的日子。为了让姓李的都记住这悲惨的日子,后来唐王朝统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准闹花灯,违者不承认其为李家子孙,永定客家人系从中原迁来的,一直保持着元宵不闹花灯的传统。
元宵节的作文1300字 篇6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猜灯谜,以前多在私人离宅或某一街巷举行,后来多集中于公共娱乐场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开元寺,厦门在中山公园内或工人文化宫,漳州在公园内的文化馆,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灯谜,也有大规模的花灯展览。
灯节原是群众喜爱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举行灯节,不过灯内蜡烛以电灯代替,彩灯闪烁,展现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节期间也有不闹灯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们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动,每家每户忙于扫墓祭祖敬神,是谓“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闹灯有其原因:传说唐朝高宗李治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看灯看得正高兴时,得知薛刚闹事踢死太于李奇,一下给吓坏了,从栏杆上摔下来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惨的日子。为了让姓李的都记住这悲惨的日子,后来唐王朝统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准闹花灯,违者不承认其为李家子孙,永定客家人系从中原迁来的,一直保持着元宵不闹花灯的传统。
【元宵节的作文1300字合集6篇】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作文合集8篇03-14
元宵节的作文合集5篇03-11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合集15篇11-26
【精选】元宵节的作文合集6篇05-28
【必备】元宵节的作文合集九篇05-25
【精华】元宵节的作文合集6篇04-25
精选元宵节的作文合集8篇04-08
【精选】元宵节的作文合集5篇04-04
精选元宵节的作文合集6篇03-20
写元宵节的作文合集8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