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忆秦娥》

2021-02-23 诗人

李白《忆秦娥》1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8、答题要点:

  ①伤别盼归:静夜梦觉的寂寞怅惘,历岁经年了无音信,人未归的绝望。(3分)

  ②家国之感或王朝兴衰(或历史更迭)的悲壮慨叹。(2分)

  9、答题要点:

  ①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下阙气象陡换,情感跌宕,境界遂开。

  ②上阕借 “箫”“梦”“月”“柳”等意象营造幽怨凄婉的意境,表达了送别盼归的愁苦。

  ③下阙则意境博大开阔,“古道 ”“汉陵”“西风残照”的苍茫悲壮,表达历史兴亡之思 。(每点各2分)

  赏析一

  这首《忆秦娥》,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弯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全词伤今怀古,言简情深,气势雄浑,意境高远。

  上阕写春愁,箫声凄咽,望月怀远,折柳忆别,以苍凉的景色渲染了秦娥的离愁别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若断若续,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看到楼上正挂着一轮若明若暗、冷漠凄清的弯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上的弯月依稀可见,桥边柳色年年依旧,这些都能见证当年与亲人在灞陵桥上悽怆离别的情景。

  下阕写秋思,由登乐游原到音信断绝,词人触景伤怀,把个人的愁思与故国兴衰、历史变迁融为一体: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冷落凄凉的秋天,登上地势高敞的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车马稀疏,亲人多年来音信早已断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亲人杳无音信,在西风萧瑟、落日余辉的光照下,眼前只见汉王朝的.陵墓一片凄冷荒凉的景色。

  赏析二

  上阕写春愁。秦楼上空,月色朦胧,夜深人静,箫声幽咽,如泣如诉。三四五句紧接,点名秦娥“箫声咽”与“梦断”之缘由,且于月色之外,又添加柳色,不仅构成更为凄凉的典型环境,还将这“秦娥”自己的伤别念远,展现出人所共有的离情伤感中,以深化主题,拓宽了 境界,为进一步伤今与怀古作了一个极妙之过渡。

  下阕写秋思。乐游园清秋节之欢乐与咸阳古道上无人传递信息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末三句中再增加“音尘绝”,山崩地坼(che),风变而销,加重了悲伤之气氛。“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只写境界却容量很大,兴衰之感尽在其中,将悲与欢、聚与散、古与今、盛与衰,统统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观照,油然生出沉重的历史消亡感,为整篇词涂上重重的悲壮色彩。

  整篇上下两阙,笔笔变换,但紧密相连。一春游,一秋萧;一碗丽,一毫旷;一以“秦月楼”为眼,一以“音尘绝”为目一一以伤别为关纽,以国家之感为结穴。其文笔流利自然,寓情于景,其至深至广之情意,无限开阔之境界,特别结尾八字,足【王国维】“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一向被誉为词中鼻祖。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拟题目。

  ②“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暗用《列仙传》上仙人箫史教秦穆公女弄玉吹萧,引来凤凰的典故。咽:呜咽,形容萧声凄凉。秦娥:这里借指秦地(陕西一带)的女子。

  ③灞陵:在长安东郊,是汉文帝的陵墓,附近有灞桥,汉唐时代送旅人东行,到此折柳道别。

  ④伤别:因为离别而伤心。

  ⑤乐游原:在长安东南郊,地势很高,登上可望全城,是游览胜地。

  ⑥残照:夕阳。

  ⑦陵阙:陵,帝王的陵墓。阙,墓前的楼观。

李白《忆秦娥》2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

  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李白《忆秦娥》3

  【年代】:

  【作者】:李白——《忆秦娥》

  【内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

  “忆秦娥”为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牌名和题目并列。

  本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争议。词分上下两阕,用仄声韵,即“咽”、“月”、“别”、“节”、“绝”、“阕”;其中上阕第二句和下阕第二句的末三字,分别重迭一次,后来填此词的,沿为定例。

  本词上阕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把个人的忧愁融到历史的忧愁之中。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进入历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兴亡感。意境博大,风格浑厚。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西风——陵阙”两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李白《忆秦娥》】相关文章:

1.忆秦娥

2.忆秦娥·箫声咽

3.李白

4.李白

5.李白

6.李白作文

7.李白墓

8.关于李白的作文:逍遥行者——李白

上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下一篇:走进李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