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文化瑰宝。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一背?喜欢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背。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
2、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时,是用哪些方法学习诗意的?
学生回忆归纳,如: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先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再在小组内用这些方法自学交流诗的大意。
6、大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师相机引导。
生:我通过注释,知道第一句话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李白乘船正要离开。
师:很好,能借助书中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点字眼,再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从“忽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很意外。“忽闻”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可见作者当时没想到汪伦会去送他,而且以边踏拍子边唱歌的方式。所以读的时候应该突出“忽闻”,读出作者的惊喜,我来读一读,……。
师: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更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心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诗人和汪伦分别时的心情,说一说。
……
6、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和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7、指读反馈。
8、练习背诵,指导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用刚才的学习《赠汪伦》的方法,在小组内自学这首诗。
师巡视指导。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像这种表达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指读;齐读。理解诗的大意。读一读,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类古诗。
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做以分析,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组元对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解释、评价等,让学生筛选使用。课内就可以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意思了。
其次,要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如借助注释、,还有利用插图、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推想。在学习下一首古诗《回乡偶书》时还可以采用编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内容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仅学习古诗如此,每一篇课文都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学习古诗最容易走的极端是,咬文嚼字。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而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学生只要能了解诗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现在的古诗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重视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略了写作方法的赏析。如学习《赠汪伦》,就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抓住“行”“闻”“深”“送”等词语,描述李白与汪伦道别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想象离别画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写桃花潭水时用夸张的手法,“深千尺”,以此与汪伦对“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挚深厚的感情。赏析诗人写法上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还更能从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形象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
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egrave;ng)、浩(hagrave;o)、陵(liacute;ng)、辞(ciacute;)、唯(wegrave;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教学设想:
由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
1、揭示主题:用一首《送别》的音乐,创造学习氛围。
2、品味诗意:师生合作,用朗读,想象情景绘画等方式来梳理诗意体会情感。
3、拓展延伸:由送别诗拓展到其他类型的诗歌,激发学生探讨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祖国诗歌产生热爱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白“人间最美是真情”的真谛。
2、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突破:
1、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突破: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绘画编故事等方式去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送别》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播放主题音乐《送别》。
2、让学生说一说听后的感受。
3、揭示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介绍背景材料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5、读题寻找题中给我们的信息
⑴人物:孟浩然、李白
⑵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⑶地点:黄鹤楼
6、介绍黄鹤楼、广陵(课件展示)
7、讨论评说: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
先让学生根据课前了解到的情况分别说说李白和孟浩然,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一旁指引和补充,告诉学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并且他成名在先,当时的李白只是个新秀。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8、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他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自由读诗)
9、指名学生读。
10、评解学生的读法,然后范读,再听艺术家是怎样读的(多媒体)
11、结合读的语感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们是否都明白读的意思呢? (同学分组讨论一下)
12、收集讨论信息、让每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
13、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讲评古诗 重点强调:故人、西辞、烟花、下、尽、唯等,使孩子们理解上述字词的意思和妙处。
14、凝炼成篇:以情感为基础,以景象为衬托,以想象为翅膀,引导孩子们说一说本篇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15、师: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根据学生回答,拣精炼的板书:情深意长、等
四、朗读诗歌,指导背诵。
16、带着理解的目光,反复读一读本篇,进一步用“心”体会诗的意境“美”
17、多媒体播放男、女的不同音色的读法,体会:柔情的相送、豪放相送的不同韵致。
18、尝试背诵,要求情感溢于言表
19、配乐背诵 (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迎来下课)
五、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物: 孟浩然、李白
事件: 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目光送、心相随、清深意长
地点: 黄鹤楼
时间: 三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5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字,会写“孟、浩、陵”等三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
一、 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1、 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
2、 通过《赠汪伦》引出新课。
二、 初读古诗 读准读通
1、 生试读全诗。教师板书全诗。
2、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重点学习“陵”字。
3、 再读,体会并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4、 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
三、 学习古诗 总结学法
1、 “知诗人 解诗题”
(1) 学生交流对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认识。
(2) 齐读诗题,解释“之”,标注在诗题中。
(3) 请同学说说诗题的意思。
(4) 总结学法“知诗人 解释题”。
2、 抓字眼 明诗意
(1) 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应该抓的字眼并划下来。
(2) 以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
(3)
读懂诗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如:介绍李、孟,说诗句的意思,逐句朗读解释,结合画面阐述,表演等形式)。教师检查——投影出示练习。出示图片,绘制地图。
(4) 总结学法。
3、 入诗境 悟诗情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结合图文并茂的板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投影出示练习。
(4) 总结学法。
4、 归纳古诗学习三步法: 一、“知诗人 解诗题”
二、“抓字眼 明诗意”
三、“入诗境 悟诗情”
四、 背诵并默写
五、 拓展知识 诵读古诗
课下搜集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整理、背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如在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时,以“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他望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回答:“李白站在江边,望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学生提到了诗歌中的“孤帆”一词,为此,我马上提问:“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这样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并且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引领学生感同身受,与诗歌达到共鸣.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大意,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说出想到了什么)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围绕课题质疑。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二)品读古诗
1.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老师范读)
2.学生朗读-同桌互读
3.读诗擂台赛-齐读
(三)、汇报交流, 理解诗意 。
1.通过刚才反复的读古诗,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①李白与孟浩然是好朋友,感情深。(故人)
②“烟花三月”的时候,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扬州)去
③黄鹤楼(湖北武汉)。广陵、扬州(江苏,汉时称呼,唐时称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④重点字意:“之”到,“辞”辞别、离开,“唯”只,“帆”小船。
2.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的大意。(独立-讨论-反馈)
古诗大意(一):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老朋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候乘船去扬州。
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最后,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古诗大意(二)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李白目送好友的小船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向天边流去。
第二课时
一、齐读古诗,复习巩固。
二、二、入诗境、悟诗情
1、“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
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2.讨论: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
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孤帆”:并不是说广阔的长江之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小船上。
3.细品最后两句的诗境、诗情。
师:通过最后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师:说的对。看来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难过 依依不舍
(板书: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的课件)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
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三、拓展
交流积累
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
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四、小结
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
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会更积极的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实现对古诗的感悟。
通过对重点词语得理解,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
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课前布置学生全面了解两位诗人的关系,才能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读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古诗三首(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