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1
参加读书会已经是第五周了,这周读的书是《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赵周是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邀专家,《经济观察报》、《销售与市场》专栏作家;他还是拆书帮的创始人,著有《拆出你的沟通力》,当时掀起了一股拆书的热潮。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忙,很多人都感觉没时间、没精力完整地读一本书,放眼四望,家里书架上摆满了书。可是,我们有多久没有完整的读一本书了,更别说静下心来思考了。还有一些人手里拿着书却看不懂、记不住,甚至看不下去。可是,按照“生存余力理论”,对未来期待高,就需要学习,需要读书。
可是读书为什么这么难呢?
想要高效的读会一本书,就需要一套学习方法。
赵周老师是一名企业自由培训师,他从培训员工中,思考得出经验,写成此书。可是如何从书中获取精华,并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呢?让我们跟着赵周老师一起来学习拆书吧!
1、你不必读完全书,更不必担心记不住,能用上一点就值回百倍书价;
2、读任何一本30块钱的致用类图书,完全能达到3万块钱培训的效果;
3、凡是不能联系经验的学习都不配称为成人学习,凡是不能改变行为的学习都是极大的浪费。
书中说:即使你读懂了书中的内容,全记住了,那又怎么样呢?阅读的主体是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否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带来行为的改变。
读书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读完某本书,甚至有些时候我们不需要读完整本书,任何一本书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知识,但其中有相当多是我们不需要学习的;而且读得越多,不见得用的越多,而一本书中,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点,任何一点,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书价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读书不在于读,重在思考。无论收获多少,哪怕只有一点,可是只有能够学以致用,很好的应用于生活中,这本书就算没白读,阅读——思考——实践,今后要按这个思路来读书。
同时,我还了解了便签法,就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提高你阅读致用类图书的效果。它可以缓解书太厚,读不完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帮助你集中注意力,让你保持兴趣、效果外显化。同时方便事后整理,加快学习进度,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晦涩难懂或重要的地方。
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同时把学到的知识用在以后的读书中去。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2
一直在微博上面看到小小老师的拆书活动,看到很多内容都很有感触,只是不明白何为“拆”。直到今天,翻开了《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看到了三色便签,看到了这个拆书的方法,才明白我一直都在拆书,只是没有系统的将自己所拆的东西总结出来。习惯,就要从意识到之后开始改变。
早上花了半个小时读完了引子和第一章,在读第一章的时候,看到书中所说的很多人读书真的很困难,有人说过:教育就是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在大学这几年期间,我也修过了四五十门的课程,但是大部分已经被我抛诸脑后了,只有少许残存在我的脑海中,这些沉淀下来的或许就是教育的本质吧。不过,在我脑海中始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
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自己亲身去体验,再将自己的体验分享出来和周围的伙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去领悟,去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记得大学来报到之后的第二天,我们全体新生就被通知去上课了。起初,以为所谓上课就是在教室里坐着,听老师在讲台上面传授知识而已。可是,我们去到的地方不是教室,而是学生活动中心的大会堂。就是在这里,我开始了我大学的第一节课,一节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课:新生培训。培训课上都是以活动体验为主,老师不会讲太多,最多就是抛出几个问题让大家去思考,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在大家分享之后总结一下同学们所说的情况。在每一个活动结束之后都有一个分享的时间,这个时间由我们的师兄师姐去带领我们分享,我们只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去评论。老师和助教都不会去评论新生,只会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下午的一个活动,当时作为队长的我没有组织好,只是顾着自己一个人在一旁想办法却把队伍的其他伙伴全部撇在了一边,最后整个小组的任务才艰难地完成。在项目结束之后的分享中,我听到了我的其他同伴对我说,他们完全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应该怎样配合我,只是在一边干着急。而本以为信息传达很清晰的我却完全没有这个印象,所以我就愣了,自己想的和别人想的完全不一样。而就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团队的合作是应该具备有效的沟通和合理的分工这两个特点。虽然谁也没有告诉我这个道理,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这个道理。
再后来,到自己成为助教了,去看大一的新生进入到大学的第一节课,心里除了自己的回忆和感慨外,更多的是对这个课程的感谢,对自己学院的感谢。慢慢滴,我们学院形成了一个传统: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肯定是为期一天以团队合作为主题的新生培训。就是在这节课上让我们从高三中蜕变,慢慢地适应大学的朋友,大学的生活,完成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中。如今,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第一期的培训之后,学院有陆续有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培训活动让我们自愿去选择,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先写到这里吧,也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拆书,还望指教。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3
这本书主要通过听和看相结合的,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读了。首先看了别人的评价,也知道书的精华在哪里,我感兴趣的点在那里。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是用来听的,重要的是专门花时间好好看的。
没看这本书之前,通过彭小六就知道有拆书帮,也略知一二。接下来讲一下我的感想:
1、这本书介绍的成人教育理论就是以读者和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学校、整个的教育计划为中心,这带来什么不同呢?首先,你不必以读完一整本书为目的一本书,你只要从中获得一个或几个能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用的上的知识和技巧就可以了其次,这个成人教育理论势必会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怎么学以致用上。
2、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推动拆书活动的书。书中讲的职场核心能力,如果你不阅读,你知道是哪些吗?提问能力要从哪些方面提高,你有概念吗?没有,拆书家有,他会在拆书的时候教诉你,然后让你去联系经验,反思自己听录音最大的.好处就是如此,好像一直在推销他的活动,关键点并不多。
3、本书最重要的关于阅读技巧的内容在于第二章。指出成人阅读的方法要于联系经验进行反思,从而化为已用。第四章讲了一些成人教育理论,而拆书帮是如何符合这些理论的,第五章讲拆书的程序和要点,第六章讲各种类型的书拆的方法和程序,第七章指出职场竞争力所要求的能力,以及拆书帮如果能帮助读者获得这些能力。第八章讲利用拆书帮打造学习型组织。
总结下来,拆书家的工作不是阅读,而是如何组织一场拆书。
4、根据需求来选书:
(1)要读过若干本这方面的经典的书,进行主题阅读,然后选择一本书进行拆书。
(2)优秀图书中选一本书。
(3)到豆瓣或卓越上看书评。
5、我想学如何写读书笔记,那么就可以拿几篇读书笔记来阅读。文本A的解释衍生出B的现象。这个也是我接下来要看的重点呢。
6、过程:你阅读到某一段的时候,心中有所感,于是停下来思考,想到了之前曾今在其他图书中看到的概念,想到了自己过去的经验,这就相当于给大脑已经储备的知识加了一个案例。你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得到的启发或推演出的知道性结论表达出来。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4
昨天晚上快速将《这样读书就够了》描了一遍,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放置了半年,期间也去别的公司做过拆书活动,但就是提不起看这本书的欲望,甚至一度很排斥这样的速读方法。
我一直很文艺地觉得看书应该作为一种享受和一种对灵魂的洗礼,安静地看,安静地享受,安静地在内心和自我对话,看到精彩之处产生共鸣,或脑洞打开、或有所启示或快速记下来等等,看书本来就是一趟心灵之旅,为何要走那么些捷径?
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中所述观点的针对性,拆书这种速食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大家没那么多时间看书,也没那么多钱参加培训,想通过精读书中的精彩片段来达到培训的目的,即自我驱动+自我行动,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里面介绍的方法的确很不错,针对目的性比较强的成年人尤其有效,直奔目标迅速达成。其实想想,像这种利益驱动的书籍,如管理类如技能类如知识类,并不能说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有用,有用的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我们能迅速找出有用的这一部分,再用拆书帮的技能,应该真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针对那些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的书籍,个人觉得拆书帮的方法可能并不太实用,我们经常说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自身的内涵,更有不少励志贴说读书可以改变气质,那么这样一来,书籍就得细细地读,甚至读到灵魂深处,比如众女性同胞喜欢的张爱玲等作家的书,你需要慢慢品尝,慢慢解读,读着读着就品味到了与自己对话,读着读着就会落泪,就会感动,就对产生一些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这类书籍可能不太适合用拆书帮的方法了。
拆书帮的确现在很热门,但建议大家有针对性的拆,千万不要因为有了拆书这个活动而成为速读主义者,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方法,读书更多的是心灵的洗涤和自我的启发。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5
上周的时间就已经看完《这样读书就够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已经运用了书中给出了阅读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养成了把书中知识片段拆为己用的意识,让我受用。
在我需要大量阅读并提高自己阅读理解能力时,就希望有人教我如何有效的阅读,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建议,增强了我的阅读效果。
书中都一一说明产生读书困难的原因,并从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技巧,阅读的作用,以及拆书帮的理念和诞生的来历,引用大量的例子和现场案例,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读书这件事情。
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参加过公司组织的拆书帮活动,非常遗憾的是,当时年少无知(现在也是)不知道这类活动价值,错过了提升自己的大好机会,现在回想起来懊悔不已。唯一幸运是当时拿到了这本书。通过读这本书得到了提升,我相信初次看到这类书的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一、读书不再成为一种压力
当听到一些爱读书之人说,‘读书是一种消遣’的时候,我对他们都产生佩服之情,也惊动我的愧疚之心。读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我来说产生的更多的,是压力。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读书时很难保持专注。
每个人都知道读书是好事,但是到底好在哪里?可能只有少数人才知道。如果读书能够帮助带来好的转变,这就是好的,如果没有,还不如去看电影解说。不知道读书好在哪里,很难坚持下去,强迫自己读,只会产生压力。如果读一段话,觉得很有感悟,那么就以这段话为索引,深刻思考这段话说表达出来的意思,这样就锻炼了自己的思考力,这就是好事。
如果读到一个故事,想一下身边的人谁会希望这个故事,记下来,下次讲给他听。这是行动上的变化,这也是好事。
读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自己工作中同样的问题的很类似,可以在工作中运用,那就是好事。
如果能够从读书中不断获得这样的好处,好会觉得读书是一种压力吗?我想不会。
二、阅读理解分三个阶段
书中说到,普通人和专家最大的区别在与,普通人看事情更多的发出感慨,专家看事情会找到解决事情的方法。书中给到的便签阅读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阅读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二是联系自己的经验,成功的或失败的;三是给出下一次行动的案例。这和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考是一样的道理,专家看到一个事情,会迅速思考这个事物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这个事情会和什么其实事物产生联系,有几种解决的方法,哪一种解决的方法最适合。
我觉得这是我作为普通人要学习专家思维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即是:
1、思考本质内容(找到问题本质)
2、从本质内容联系自身经验(联系其他事物)
3、得出下一次行动方案(得出解决方案)
这三个阶段就是由文字到思考,到反思,再到行动的过。经过这三个阶段,我对知识一定很更深刻的认识,我的理解能力开始提高,看到同样事物与别人看到的就会不一样。(这还要更多的刻意练习)
三、教才是最好的学
书把学习者由低到高分为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学习促进者是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这才是最高级的学习者。
费曼学习法中的最后一条,就是把学到的知识教给一个小孩,当自己讲解卡顿或者小孩听不明白的时候,证明自己没有真正的学会知识,还有学习提升的空间。当能够把一个知识让小孩都能够听懂,证明自己对这个知识的学习才算“学会”。
有些事情自己明白了可能不是真的明白。能让别人也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明白。这部分也是自己最欠缺的,还需要更多的尝试与练习。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1.问!就对了!
6.这样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