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树》读后感

2020-12-30 读后感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心树》读后感(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树》读后感1

  《爱心树》的作者是美国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它是一本绘本。

  《爱心树》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棵苹果树的一生。那棵大树是一棵的爱心的大树,因为它和小男孩一起玩,给它带来了快乐。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他要钱、房子和船,大树把身上的苹果、树枝和树干都给了那个小男孩。后来,它只留下了一个老树墩,那个小男孩老了后又来到了那里,那棵树还让他坐在树墩上奉献自己,感到非常高兴。

  《爱心树》里的树很有爱心,但那个男孩却不想办法,什么事都靠着那棵树。我们以后碰到问题一定要靠自己解决,不能老问爸爸妈妈。

  我们还要向那棵大树学习,要帮助别人,不可以向那个男孩一样。

  《爱心树》读后感2

  《爱心树》这本书讲的是一棵大树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书中讲到,大树能够实现别人的愿望,于是这个小男孩就不断地向大树提出要求,索要各种各样的东西。大树为了满足小男孩的欲望,连自己的树干都砍下来,送给了小男孩做木船。就这样,小男孩还不满足,还要大树给他提供一个能够休息的地方。最后,大树只好将自己剩下的树墩都拿出来给小男孩当凳子用。

  如果说这个故事里的小男孩代表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小朋友,那么那棵大树代表的就是过分溺爱孩子的大人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小朋友,一定要体谅家长的辛苦,向大人提出各种要求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个要求过不过分。千万不能像书中的小男孩一样,只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看到什么、想要什么就要求大人买下来,或者只顾着和别的小朋友去攀比,而从来都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

  《爱心树》读后感3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树,但是,你见过拥有爱心的树吗?不用说,你们肯定没见过。我可是知道它哟!

  这棵树生长在森林里,它喜欢上了一个男孩。男孩经常来到树下,采树叶,爬树干,荡秋千,吃苹果,和大树捉迷藏……大树很快乐。

  男孩逐渐长大了,不再喜欢玩那些游戏了,他想买好玩的东西,于是把大树的苹果拿去卖了,大树很快乐。

  男孩成年了,很久没来看大树。可是有一天男孩来了,告诉大树他需要房子。于是大树把它的树枝给男孩拿去盖房子了,它很快乐。

  男孩有些老了,再来看大树的时候,他说需要一只船。于是大树把它的树干给男孩做成了一条船,乘着它去环游世界了。大树依然很快乐,但心里却有些……

  男孩老了,大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了,他便坐在它的树墩上休息,大树仍然很快乐。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里酸酸的,很想哭。我想起爸爸妈妈的爱,他们就像大树一样无私的爱着我。我会是那个小男孩吗?不,我会向他一样给爸爸妈妈快乐,但我不要给他们难过。

  《爱心树》读后感4

  从前,有一棵大树,她是一棵苹果树,她非常喜欢一个小男孩,因为小男孩每天都到她身边玩:他有时抓着树枝荡秋千,有时在树荫下打盹,树很快乐。 有一天,男孩来了,树高兴的让他玩,但他摇了摇头,说要钱买玩具,树让他摘走了她身上所有的苹果,男孩带着苹果高兴的走了,树很高兴。

  过了很长时间,男孩又来了,树高兴极了,还是让男孩上来玩,男孩说他要成家立业,需要房子。树让他砍断树枝去盖房。男孩抱着她所有的树枝开心的走了,树很欣慰。一个盛夏,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依然让他玩,男孩还是摇头:“我老了,想造船离开这里。”树让男孩砍断她的树干去造船,男孩完成了心愿,离开了这里,看着男孩远去的背影,树很高兴,可是……

  多年后,男孩又回来了,树很抱歉的说“抱歉,孩子,我现在没有苹果,没有树干,也没有树枝了。”“没关系,我现在只想坐在树根上休息。”男孩坐了下来,树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一棵大树,春天我们倚着她幻想,夏天我们靠着她谈心,秋天我们绕着她收获,冬天我们依着她看雪,这棵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长大的时候离开他们,只有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时,我们才会回家……亲情无价,从我们咿呀学语到入校求学,我们每个成长过程都紧紧揪住了他们的心,他们为之高兴,为之担忧,甚至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呵护心灵的庇护所,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说,可又有谁能这样惦记自己的父母呢?

  《爱心树》读后感5

  这是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这个故事最感人的地方就是树的无私、无怨,最催人泪下的是树奉献出了一切,却很快乐。

  看着看着,就想到父母、朋友、老师。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是无牵无挂的,父母给予其生命,老师为其启智,朋友为其排忧解难。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那棵爱心树,在我们需要他们的任何时候,都会毫无怨言地帮助我们,支持我们。而我们,多像那个男孩,有了快乐独自享受,一有困难,一有挫折,才会想起他们,想要他们帮助自己。

  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可我们在付出爱心的同时,也应该教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感谢,学会知足,这样付出的爱心才有价值。感恩就是感谢,就是爱周围的一切,并将爱的火炬传递下去。就如同我们给树浇了水,施了肥,树很快长出了叶,抽出新枝,在阳光下,它闪闪发光,在风中,它哗哗笑个不停。树感恩的最好方式就是长得生机勃勃,这样,浇水、施肥的人就心满意足了。

  人,感恩的方式就是以同样的方式去爱自己的父母,爱朋友,爱老师,爱周围的一切。

  感恩,就是感谢生活。感谢供我们衣食住行的人,感谢带给我们快乐的生活,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感恩,就是感谢这个世界。感谢蓝天让我们胸襟开阔,感谢大地为我们孕育万物,感谢河流为我们带来清澈。

  如果爱心是花,那么感恩就是这花结的果。我们惟愿所有的花都会结出累累果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人像大树一样那么无私地爱着我们,那就是我们的父母、家人。当然我们不能做那个小男孩,我们应该做善良、心中有爱的大树,就算做不了大树,那就让我们做棵小树吧,对待父母应该心怀感恩。

  这样的爱太无私,太伟大。大树的爱如同父母的爱,那么无私,那么善良,那么慷慨……

  《爱心树》读后感6

  《爱心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简短但却耐人寻味的故事。一棵大树很爱一个男孩,经常向他提供许多他用的着的东西。而男孩虽然经常接受大树的奉献和施舍,但却根本没把大树当一回事。最后大树被男孩整棵砍倒,只留下一小截树桩,可是却没有丝毫怨言,后来男孩事业无成,仅剩木桩的大树也依然默默无闻地给男孩当了一个能让他静静坐下来休息的座椅。

  我不敢想象,一棵苍天大树,他完全可以在男孩吃它的果子,摘它的叶子的时候用力甩动枝叶将男孩甩下来,让他终身残疾避免以后被砍倒的事实。再或者是在男孩即将挥动斧头要砍自己的时候,用枝条重重地抽打他的手,给他以严重的教训,让他再也不敢打自己的主意。可它没有,哪怕是在自己作为树的生命的最后时刻,它依然无怨无悔地给男孩当了座椅。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且毫无怨言,这是一种多么浩瀚和深沉的大爱啊!

  大树其实就是大自然的代表,而男孩就是贪欲旺盛的人类的代表。起初人类对大自然的奉献感激不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便开始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开始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面对人类的`行为,大自然也是一直忍气吞声,默默地接受这一切。可是大自然不同于文中的大树,它可不会一直忍让下去,咱们中国有句俗话,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却以针见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如今人类已经埋下了这个因,那这个果,大自然是迟早要报的了。

  看着看着,我又想到父母、朋友、孩子。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是无牵无挂的,父母给予其生命,老师为其启智,朋友为其排忧解难。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那棵爱心树,在我们需要他们的任何时候,都会毫无怨言地帮助我们,支持我们。而我们,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多像那个男孩,有了快乐独自享受,一有困难,一有挫折,才会想起他们。

  爱心树给我们展示的并不仅限于对爱的深刻体会,也是这个世界的小小缩影,谢尔大叔肯定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人不能一味地索取,也要懂得奉献,更要懂得报恩。如果人人都像文中的那个男孩,知恩不图报,一直向自然、向他人索取,那么这个世界将没有“爱心”可谈!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它,我们的世界才更美好。如果没有它,就算有温暖的阳光照耀,人们的心也都是冰冷的。所以,让我们向“爱心树”学习吧!只有那样,世界才能更美好!人与人之间才能多一种信任。

  《爱心树》读后感7

  几幅简单的图片,几段简单的语言,就组成了这本《爱心树》的绘本。这本书是世界绘本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30年来,一直是绘本世界里的著名典范,历久不衰,魅力惊人,销量超过600万册。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故事。爱心树的英文 “The Giving Tree”,顾名思义便是牺牲奉献的意思。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不断索取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一根木桩。但她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她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又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那个男孩。

  这个绘本的作者是谢尔·希尔弗斯坦,他是一位其貌不扬的美国男人。而他却有很多身份:一位享誉世界的诗人、卡通画家、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天才的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以简单俐落的线条和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几年前就看过这本绘本,当时看得比较粗略,虽然有所感动,却不能震撼心灵。但是,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被这个故事紧紧的揪住了。也许是为了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我研读了这个绘本吧。故事的最后,我用《韩诗外传》中的一句话结束了我的故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我为什么突然想给孩子们讲这个绘本故事呢?那是源于我接到得一个电话。有一个无助的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他的孩子告诉她:“我恨你!我故意不写作业,就知道老师会给你打电话,我就要气死你!”听到这话,让我感到很惊讶。这个孩子在同学们和我的眼中都是宽容,大度,懂事,听话的好孩子。虽然这段时间成绩有些下降,但是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些话是出自这个孩子之口。在安慰这位母亲的同时,告诉她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让她把心态放平和,并思考一下自己以前在对孩子教育的方法是否得当。

  而对于这个孩子,我该如何去触动他的心灵,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呢?这让我想到了《爱心树》这个绘本。我决定利用一节语文课,给全班的孩子门讲《爱心树》这个绘本故事。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有好几次我很动情,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是因为我在讲这个故事时,也想到了我远方的妈妈。孩子们更是听得异常的认真,很多孩子哭得泪流满面。课后我找了几个哭得最厉害的孩子聊,他们都说刚刚的故事让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对他们的付出,而他们有时也像那个故事里的孩子一样,只会向父母索取,他们感觉惭愧,也为树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

  最后,我找到了那个无助母亲的孩子。我问那个孩子,听了故事的感受,他立刻留下了眼泪。他抿着小嘴,不说话,只是流泪。我摸着他的小脑袋,对他说:“你流泪,就证明这个故事说到了你的心里,你感受了妈妈对你的爱是吗?”他点了点头说:“是的。”“也许妈妈对你严厉了些,但是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可能她的方法不太好,但是她已经在改变了,你能感受到吗?”他又点了点头。“你知道吗?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样的改变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她在努力,你能给她机会吗?现在你妈妈就是担心你看课外书耽误学习,伤害眼睛。如果你有所节制,那她会不会很放心,也不会对你太苛刻了呢?”在这个问题上,他好像想反驳,但是却没有说出口。从我对她妈妈的了解,我知道她妈妈是一个不会理解孩子的母亲,在他妈妈的口中,这个孩子一无是处。而且对他管理特别严,有时像在监视他,所以他特别反感,可能他想反驳的就是觉得妈妈不会那么容易改变吧。

  想到这个,我马上补充了一句:“我已经和你妈妈聊过了,她答应我会给你空间,也会把你所有的课外书都还给你。但我对你的要求是,想让别人不管你,就要自己做好,不要让别人有管你的理由。”这时,他开始抬头看着我的眼睛。我想他可能已经开始接受我说的话了:“其实,妈妈是爱你的,可能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不懂得教育的方法,所以才会让你和他直接有所误会,产生隔阂。”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但是,如果我是你妈妈,看到你吃饭看书,不写作业还看书,甚至通宵看书,我也会管你的。你不是总对妈妈说黄老师通情达理吗?为什么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也会说这样的话呢?就是因为老师也爱你,也疼惜你的身体,关心你的学业……更不用说那么爱你的妈妈了。你明白了吗?”这时,我看到他重重地点点头。我悬着得心终于放下了,眼睛是心灵之窗,从他的眼睛我看到了他的坚定。

  绘本《爱心树》如同一缕暖阳,照在了孩子的心上,让对母亲的心不再冰冷。这就是书本的魅力!也许在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也能试着去用用这样的方法。

《西游记》读后感 《艾丽的童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