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断齑划粥》读后感

2021-03-14 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范仲淹断齑划粥》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仲淹断齑划粥》读后感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的小故事都感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却一直映在我的心上,是它让我知道了人要有恒心、有毅力。

  这一篇小故事主要写了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酷爱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十岁时住进寺庙读书。他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忘记吃饭,别人送来又觉得不好意思,便在夜晚量好米,添好水,一边读书一边煮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才睡觉。第二天,米粥凉透了,凝固了,范仲淹就用小刀划开一个十字,分成四块,早上吃两块,傍晚吃两块。在去山洞读书时,采几种野菜切成碎末并拌入盐,佐餐的菜便成了。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是否也是这样有恒心、有毅力呢?

  有一次,我吵着闹着对妈妈说养一盆花,妈妈对我说:“那你要自己给它浇水、施肥哦!”“好的!”我爽快地答应了妈妈的话,妈妈也给我买了一盆小花。开始几天,我很努力地每天给它浇水。过了几天,我开始放弃了,只是偶尔浇一浇。后来,我完全不管它了。渐渐地,小花收起了笑脸,慢慢地垂下头去,原本那些光滑的花瓣,也一片片落了下来,最终完全枯萎了。妈妈见状,教训了我一顿,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宝,一件事只要你有恒心地做,一定是会成功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这一个小故事使我受益终生,它使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应该要向范仲淹学习。

  《范仲淹断齑划粥》读后感2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范仲淹却不是这样。

  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奠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张。

  《范仲淹断齑划粥》读后感3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范促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迫于无奈,不得不带着他改嫁。

  少年范仲淹非常懂事,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十多岁时,因为家里太穷,他就借住在长山(今山东滨州)醴泉寺里昼夜苦读,从不懈怠。那段时间,为了节约粮食,范仲淹想了个办法,每天煮一锅稀粥,等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为主食,再切几根腌制的咸菜,居然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当时,范仲淹有个要好的朋友,父亲是南都留守(朝廷的机关搬走后留下的人员),家境殷实。有一天,这个南都留守听儿子说了范仲淹“断齑(咸菜)划粥”刻苦读书的事情后,觉得范仲淹将来必成大器,便让儿子把家中的食物拿一些送给范仲淹。

  这样的好事,如果搁在一般人身上,肯定会开心得不得了,可是,搁在范仲淹身上,却完全不一样。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食物的时候,范仲淹再三推辞,坚决不要,争执了好半天,才勉强收下。

  过了几天,南都留守的儿子再去看望范仲淹的时候,竟然发现他送的食物仍然放在原来的地方,并没有被吃掉,几乎都快要变质坏掉了。

  “你这个人真是不知好歹!”南都留守的儿子生气地说,“我父亲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些食物给你,你却不吃,难道你认为吃了这些东西,会玷污了你的名节吗?”

  范仲淹知道朋友是误会自己了,赶忙解释说:“我不是不感激令尊(对朋友父亲的尊称)的好心好意,只是觉得我吃粥已经成了习惯,如果突然享受这些美食佳肴,恐怕将来再也吃不得苦了。”南都留守的儿子听了,打心眼里更加佩服范促淹。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终于学有所成,金榜题名,进入仕途,后来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曾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

  范仲淹身处艰难困苦中,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而是乐观面对现实,断齑划粥,刻苦读书,终成一代名臣。其精神品质和行为实属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值得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有着千差万别,有的优越,有的寒碜,如果一味计较命运的不公,就会在内心的纠结中一事无成。显然,范仲淹就没有这种纠结,在生活的艰辛中,他的内心始终是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所以才能够安贫乐学,学有所成。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就是要从范仲淹的精神品质中汲取正能量,并转化我们的自觉追求。

上一篇:《影响力》读后感 下一篇:《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