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读后感

2022-04-07 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人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人读后感 篇1

  今天,看到易中天写的一篇文章《望子成人》,他从新的视角告诉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该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独特的见解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文中说,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只想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东西。就是你要成怪兽,你要成木头,你要成东西,就是不要成人。对成语有了全新的诠释。

  文中还给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夫妻两个平时工作忙,到了国庆长假,孩子问爸爸妈妈能不能花一天时间陪他到游乐园玩一下,夫妻俩开了一夜的会,最后咬紧牙关,下定决心,拿出一天时间陪孩子上回游乐园。玩了第一个游戏,孩子挺高兴,妈妈就问:“好玩么?”好玩,那回去就可以写篇作文了吧?孩子当场脸就拉下来了,然后垂头丧气去玩第二个游戏。

  玩完妈妈又过来问,好玩么?好玩。那你可以写一篇精彩的作文了吧?孩子说,妈妈我不玩了。说实话,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一时无语,虽然没想故事中的妈妈那样过分,但有的时候,让孩子在看她想看的书或电视时,也会像文中妈妈一样说上一句:把你的感受写成日记吧!孩子有的时候会反抗,但更多的时候都在家长的权威下屈服了。直到看了这篇文章,才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功利心也居然这么强!

  那么,到底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八个字:第一是真实,第二是善良,第三是健康,第四是快乐。这是易中天的培养标准,与亚洲首富马云对儿子的三点期望如出一辙(诚实,健康,快乐)。当孩子健康的时候,可能还认识不到这些,一旦孩子病了,那时候对孩子的要求自然就降低了。

  这篇文章,用生活的事实教育了我,不但教育我如何对待孩子,还教育了我如何对待自己。“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成人读后感 篇2

  世界从来不是童话,人心依然复杂。

  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怀着“世道就这样”的心态面对每个人,世道会把你孤立成傻瓜。

  看不透很正常,现在都看透了,要以后的60年人生干嘛?

  除非你有另一个打算——出家。

  人际关系的本质不是“讨好”,而是首先弄明白对方“想要什么”。

  以前傻傻地觉得,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搞好关系”,要能跟对方熟透了,最好熟烂在锅里,分不清你的我的,他就不要意思对不住你了。但是后来发现,一方面,这个有点可遇不可求——除非你非要有点目的性,否则人和人之间还是要有点缘分的。另一方面,这个特别累心——你以为夸人不用过脑子啊!就算是把整个地球的褒义词全部打包,也有个整理的时间啊!

  但是细细读完《千万次摇摆,才能长大成人》,书里的一个想法一下子点了我一下:人际关系的本质不是“讨好”,而是首先弄明白对方“想要什么”。所谓的“讨好”只是表面的隔靴搔痒,作为职场新人也好,学校的新人也好,进入一个圈子,最重要的核心是:知道他想要什么。

  还记得电影《红颜祸水》吗?那个拯救了威尼斯的高级宠妓,为了救自己的国家,被邻国的君主“点名”,拿着刀按在床上,游刃有余地只是说了一句,tell me what do you need。”

  我们并不是去为了拯救地球,大部分人对于人际关系,都是出于善意的自保。“知道别人想要什么”,其实也是为了更顺利开展工作,“多替别人着想”,这是小学时候老师就教我们的道理,可是到底“怎么才能替别人想到点儿上”?还是这个理儿。

  记得当年参加过一个企业家和学生代表交流会。当时让大家念一句话,“一个人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敢想、敢做、敢为。”问我们,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有过统计只有1%的人才能答对。有人说是“做”,有人说是“敢”,有人说是别的。最后的答案是,“成”。

  “讨好”就相当于“做”;“弄明白对方想要什么”就相当于“成”。如果你不是特别擅长应酬,也讨厌维护人际关系,不妨试试《千万次摇摆》书里推荐的'这个方法,多想想他真正的need,能给省不少力气。

  大概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总是消极地告诉你“千万谁都别信”,然后给你举出N多个负面例子来告诉你“人心如此险恶,你还是回火星”吧!

  我就属于“没心没肺”跟谁都用真心的那种,不过也许是老天觉得我这样的白痴已经属于稀有物种了,于是保佑我没遇到什么坏人。

  大概说谎需要很高的智商和记性,可是我觉得我上次要是编的下次一定想不起来……倒是也苦恼了我好一段——世道的确有阴暗面,刚入社会,应该相信谁?应该和谁亲近?

  “当所有人都在冷笑‘这年头没谁能相信’的时候,你可以不说话,但是不要附和‘世道就这样’。直到现在,我依然坚信,单纯地对待别人,那好意自会体现其价值。当然,偶尔也可能要付出点代价。当自己以善意对待他人时,代表了在自己工作的环境中,至少还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存在。而且,这种善意是会慢慢传染的。”

  成人读后感 篇3

  其实,二十岁出头的烦心事儿都差不多吧,缺钱花,和男女朋友吵架,工作排挤新人,父母不解,没人陪,同学朋友日益生分。身边的人纷纷名企有主或者名花有主,唯自己还在单身、生病……

  一、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却不意味着最快

  22年来,我一直在奉行“一次通过主义”——谈恋爱,最好一次初恋成功,禁不起身边人换来换去的麻烦;考驾照,最好一次领证,耽搁不起在教练场反复的时间;毕业找工作,最好一次签约,省得再跟面试官磨叽。就像是电影《致青春》里,陈孝正的那句台词: “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

  这样的“一次通过主义”,曾经给我在短期内带来了超速度,把很多“摇摆”的同龄人甩在了身后——当别人在享受gap year的时候,我已经把自己弄到大媒体实习丛林法则;当别人毕业后还为工作摇摆不定换来换去的时候,我已经在选定的行业开始了朝九晚五;甚至当别人在享受下班喝酒聊天时,我开始琢磨谈恋爱的事儿——生怕自己没人要。

  曾经这么以为,既然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那么人生也是如此。可是越往后越发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却不意味着最快。

  二、脸上溜光水滑,心里却又长皱纹的冲动

  其实,二十岁出头的烦心事儿都差不多吧,缺钱花,和男女朋友吵架,工作排挤新人,父母不解,没人陪,同学朋友日益生分。身边的人纷纷名企有主或者名花有主,唯自己还在单身、生病……

  大概就像《中国合伙人》里边说的,脸上还是溜光水滑,心上却有长皱纹的冲动。一方面,我们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十八岁开始苍老”,二十岁开始怀旧,尽管仍在青春,“你爱谈天我爱笑”的时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乡愁;另一方面,我们拼命地向前奔跑,想要稳定、无虑的生活,想要拥有某种确定感,想要立即像那些事业成功的中年人一样,车房不缺。

  可是有时候会想,为什么一定要像直线一样前行?为什么要揠苗助长本该摇摆的青春和成长?20岁的人生可以没有定论。为什么一定要在20岁出头就给自己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呢?

  下了定义,即关上了可能性的大门。你怎知日后不会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奋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去做职业旅行家?为什么不能去做NGO?为什么不能在码了几年字后,突然迷上了摄影?Why not?

  若是回头梳理自己的人生履历,花些心思,会看到一条似乎清晰的轨迹和路线,进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着这样的路一步步走来的,原来我从一开始就是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啊。然而,这或许是欺骗性极强的“假象”——回望过去的履历,难免会总结、归类,拎出一条主线并不困难。但是,很可能你从一开始并不是想成为这样的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只是迷迷糊糊的,循着兴趣走过来了。

  当然,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实习、选择,让你突然在一个黄昏觉得心累了,突然在这条道路上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了。这时候摇摆了,就该是思考的时候了——这条路到底该不该继续?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停止也是一种前进。没必要太着急,因为青春的十字路口,原本没有红绿灯。

  三、我们都得一步步救自己

  不要像直线一样前行,没必要梦想着一步就去实现自己的最终理想,也没必要因为急着规划所以迷茫。陈丹青28岁去美国时,如何规划自己此生要成为对公共领域发言的学者名流呢?他只是喜欢画画,就画,一笔笔地画。秦晖15岁下乡插队时,如果认为自己这辈子就待在农村了,又如何“立志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标杆”呢?他只是喜欢阅读,就读,一本本地读。

  摇摆与实现理想并不矛盾,因为只要随着心走,现实终究有一天会越来越接近理想。正如陈丹青给贾樟柯的书写的序,“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我不知道自己最终要去哪儿,还在一边晃悠一边张望,走一步停一下,摸摸这个碰碰那个,试图去感知、观察、理解这个世界。新鲜好奇着呢!但我确定,我只会走自己想走的林荫道。我会像哈维尔说的那样,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在真实里。

  最后,分享一句看完金兰都《千万次摇摆,才能长大成人》的感悟:

  “摇摆并不可怕,甚至是件可喜的事情。就像是发烧,证明你的身体还有抵抗病毒的能力,摇摆至少代表了你还保有灵魂思考和身体挣扎的勇气。如果有一天你不摇摆了,只有两种可能,要不你大彻大悟看破了一切,要不你已放弃抵抗任命运宰割了。”

  成人读后感 篇4

  近期我们阅读了《别让成人思维毁了孩子的梦想》这篇文章,阅读后身有感触。文章中提到了“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孩子的梦想在我们成人看来都不切实际,但我们不能因此不切实际对他说:“算了吧,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换位思考下,当你很兴奋的时候,告诉别人一个很美好的想法被否定时,是不是有一种被别人泼一盆冷水的感觉呢?这种瞬间的失落感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情,也许等到他下次再有什么梦想时,他就不会对我们说,他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还是算了吧。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引导、支持孩子的梦想。

  近期,我们大班开展了“长大了做什么?”的主题活动。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说长大了想做科学家、画家、宇航员等,听上去高大上的梦想。但也有的孩子很接“地气”,说长大以后想当咖啡师,快递员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班的一位“熊孩子”,他和我说:“老师,我喜欢看《熊出没》,长大后我要做护林员,保护树林,熊熊有责!”开始我也是觉得他只是心血来潮,并不会在意他的这一举动。

  但现在想想,他其实是有保护森林,爱护动物,维护环境的意识的。也许等他长大后不会真的去做一名护林员,但是他的这种意识是需要我们正确引导。比如:有一次,他把不知哪捡来的小纸屑扔在了草坪上,我对他说:“熊大和熊二是不会乱丢垃圾的,你这样以后怎么成为护林员呢?”我想这样他下次就会注意点了。

  对于孩子的梦想,我们也不能太有负担,确定了一个目标就一定得达成,往往适得其反。在平时的工作中有家长会和我们反映:“我家孩子在外面报了特长班,可是孩子学了两三天就不愿意学了。”这时,我们就会耐心的向家长解释道:“孩子现在正处于启蒙阶段,主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读后感规定死了反而会产生厌恶感,有了兴趣,才能调动他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如你所愿成为大师,但这个学习的过程,追求梦想的经历一定会使他终身难忘。

  不管是作为家长或是老师的身份,我们都应该鼓励孩子大胆梦想,敢于梦想!针对孩子的天马行空,我们都应耐心聆听,正确引导。鼓励他么为梦想而奋斗,不仅仅培养他们敢于拼搏的毅力和勇气,更可贵的是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才能创造并享受美好的未来。

【成人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成人函授自我鉴定范文05-28

成人函授的自我鉴定范文05-26

成人毕业自我鉴定范文(精选6篇)10-30

成人教育自我鉴定范文500字07-08

关于成人本科的自我鉴定范文05-28

成人专升本自我鉴定范文(通用5篇)05-15

成人节演讲05-04

成人自考的自我鉴定范文(通用5篇)07-01

关于成人本科毕业自我鉴定范文06-12

成人教育自我鉴定范文汇编六篇06-24

《酒公墓》读后感 祝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