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磨课史》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张祖庆《我的磨课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深有启发——“语文教学,一定要抓牢语言文字。要做好两个‘ding’。一个是‘盯’,要善于敏锐地揪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句;另一个是‘钉’,要像钉钉子一下咬住不放,重锤敲打,反复推敲。”现在全面实施的统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每单元都有相应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就是需要紧盯不放的'重点,就是需要钉下去深挖巩固的难点。
回想去年我的《松鼠》磨课史,何尝不是歪打正着地做好了两个“ding”。
当时,在年级组集体研讨下,我们决定选择《松鼠》这篇不太典型的说明文,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了解说明文的不同语言风格和不同表达方式,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都得以“说明白了”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紧盯本单元的这一语文要素。
然而在一开始考虑到以往的教学大多都侧重第二课时,最初教学设计我们选择第一课时,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通过分工合作,提取松鼠的信息。然而,两次集体研课后,为了使教学能够更加明显的指向习作,体现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方向,在韩素静老师的建议下,我们果断放弃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推倒重来,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如何让课文教学指向习作呢?这就需要做好第二个“ding”——钉。在教学设计中,我紧抓文本,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最终得到说明文的描写要点:一要抓住特点,二要有条理,三要对材料有所筛选。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通过分析课文,为学生在本单元的说明文写作前搭好基石。
回顾整个磨课过程,我们从夏天到秋天,利用每一堂可以进行试讲的课,一遍遍打磨推敲,大到板块设计,小到字句斟酌,最终呈现的课堂蕴含着年级组教师的心血和对习作单元讲读课文如何讲的思考。当然,这一个多月的磨课过程,受益最大的就是我自己。从一开始的忐忑、自我怀疑,我从磨课中一步一步走来,逐步把握了新教材的教学方向,紧抓语文要素,把课堂还给孩子。
以前我认为磨课并不是完全必要的,曾错误地把磨课和重复上课等同。我听过无数次的课,但真正磨课之前我重点听的是教学环节。当我静下心来真正磨课之后才发现,磨课不是只为了完成某一节课的教学,除了教学环节的设计,它能让教师发现自己课堂上平时发现不了的通病,能更准确地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能更有效地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磨课好比爬山,远看山不高,走近了,在一步一步攀登中才感觉到吃力,而就在这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回望爬山过程,虽然艰辛,但却收获了一路的好风景!
【《我的磨课史》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2.磨课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