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
1、为何选这本书?
刷知乎时,看到有人提问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几本书,该提问下,几个高赞回答都提及了《被讨厌的勇气》,书名和我以往认知不太一致,出于好奇,我就立刻选择了这本书。
2、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禅者辩论的形式展开,一人一句,你来我往,我们仿佛就是那个青年,在被禅者说服和质疑中产生自己的思考。由于是对话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觉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还是应该多读几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书有太多观点值得深究,由于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只能凭直觉觉得部分观点太过主观,比如阿德勒否定过去经历对现在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现在你的行为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以过去的经历为借口。
以我自身为例,我现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在过去的几份并不愉快的工作中发现自己不擅长与许多人打交道,于是想找一份喜爱的,又没有太多人际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说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担社会压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适合和别人打交道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我的那些所谓的目的难道不是受过去影响吗?
阿德勒认为幸福的主动权掌握在现在的自己手中,关注自己能改变的,而不是不能改变的过去,如果能那么容易舍弃过去,世界的确很简单。
其实对我产生启发的是下面这个观点。
阿德勒提出,我们应着眼于“此时此刻”,而“此时此刻”是指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于“此时此刻”,就会忽略过去和未来。由此,阿德勒还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会无所进展,在达到目标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再结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经济实力了,或者等工作稳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闲时间学画画,但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谁也不知道,于是画画的种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过寄托未来,而忽略了”此时此刻“,此时此刻,虽然我没有钱,没有工作,但只要热爱,总会有千万种方法去学画画。当然,我不会承认,我不够热爱画画哒~我只是懒以及寄托于未来。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
是值得时时翻阅的书。常读常新。
书中提到,我们无法改变,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气。当一个人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时,关系也更简单轻松了。
课题分离很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我们被束缚或束缚别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课题是谁的呢?那就看这个课题需要谁负责?谁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还有一个反常规的点在于,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决定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什么人。如何看待过去、创伤或什么,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开自己的人生课题了。面对它们。
自我接纳而不要自我肯定,无需假想自己是多么优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骗,需要实事求是。这才是诚实地肯定自身的价值,但凡存在,就是价值。
对他人要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看成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这样才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分,真正获得了自由。
以及,要发展、意识到共同体感觉,我们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地贡献,这个贡献不一定要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在这种贡献中,我们会更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要批评和表扬,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谁。很简单,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体系,都带着上级对下级的不平等色彩。也会在无形中形成干涉。一个有赏罚心理的人,容易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变得胆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故意讨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鼓励是这样的,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是真诚地说谢谢,当他人帮助了我们时。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必要的一种帮助,当他人需要时。
发现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真正读这本书是最近,很有缘,对应到我的许多“症状”,可以说解开了我的不少心结。书里还提到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不要盯着过去,也不要盯着未来,自己去赋予意义才是自由啊!
并且,请活在当下吧,当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刹那,它不是一条线,更像是一个点,这才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
读完之后,真心感觉到内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种情境下该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自助书。
感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
心理学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例如,“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转换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诠释,就等于你决定了某一个版本的世界。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不同,对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却觉得没什么。就拿分手这件事情来讲,有人在分手后觉得很难过,整个人都很悲伤,觉得可惜,成为了遗憾;也有人抱着轻浮的态度,傲慢的姿态来看待分手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产生了愤怒,憎恨的情绪,因而又导致了某些令人难以启齿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这段已经结束的感情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让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从而驱使自己改变,在这段恋爱中得到成长。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如是说。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但是反观自己的过去,我想说:过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为已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明白,让我成长,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许多问题,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却也仍不完美。不同时期的我,不同状态下的我,对过去的看法,也是尽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在不断改变。
我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差一点触摸到了爱情的高度。在一起两年的时光,虽说分分合合,却也惺惺相惜,当时是快乐的,想起来是幸福的,最后没继续走下去,只留遗憾满满。那时候不懂事,让我喜欢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积攒了失望,是我的问题,也是成为遗憾的根源,很对不起她……但是我觉得始终有机会,去弥补。心中默许,乾坤未定,我们在顶峰相会,我还想看到你的笑脸。
其实两个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无作用的,因为要在一起的最终是两个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顶多是外力给了一点暗示,推倒壁垒的依然是自己。无论情感曾经多么残缺,结局一定归于平静宽广,如果不是,那它还不是结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说过的话,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在无可挽回的事实前,学会了从容不迫,在大势所趋时,学会了不动声色,开始保守的给予,迅速的放弃,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众口一辞的节日里,将最好的情感夹杂在寻常祝福中,试图蒙蔽隐秘的初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4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哲学家)、古贺史健(自由作家)。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5
我承认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写文章,大概没有什么逻辑和结构,只是一些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是一本日本作家写的,却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据说卡耐基(就是那个写了《人性的弱点》的那个人)深受这位据说是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著名的人影响。
书中用哲人与青年的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一些穿着心理学、哲学外衣的问题,内容我不想赘述,我们就只来谈谈我的看法。对话这种模式相信成熟的读者一定能识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设置了两个仿佛对立观点的人,这种假象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权力。
全书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但我认为这种积极向上可以说是消极的,不顾一切的向前,当然这种态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国情需要的',但是作为有思考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一味地吧读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给人们灌输努力、进步的想法,忽视社会的不公,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
我认为他所说的进步甚至不算进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这样的话是空洞的,即使是问我们的父母,努力奋斗一辈子的父母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认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无法说出一个答案,甚至已经会破罐子破摔的说:“为了你啊”。我们的上一辈已经没有答案,到我们更加没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着社会的车轮往前走,最好的办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为负担的活下去,干干净净的走,不伤害两个单纯的灵魂。也不知道谁曾有幸见过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在这个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时代。
这本书是同学回借给我的,我问他是写什么的,他说是哲学。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带着看哲学书的先入为主来看这本书,这本书就成了一本笑话,直到我看不下去合上书,看到书的背面写着:“上架建议:励志经典、人生哲学”,由此可见,励志文学总是带有以上特点的。为什么哲学、人生这两个字眼放在一起就截然不同的了呢?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读书,又一次凌晨四点入睡。只因为,今天下午的读书会,群主要求我分享还未读完的《被讨厌的勇气》,于是为了这一安排和对读书会的期待和喜悦,我做出了应允的勇气,所以开夜车一气读完。下面是本人对这本书的浅薄认识,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也拿起这本书,以便我们更多更顺畅的交流体会和收获。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学思想的心理丛书,是由两位日本作家及哲学家编著,他们分别叫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俩人以一位年轻人和一位禅师即哲人的五个晚上的对话形式,对阿德勒“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加以分析,里面告诉人们: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而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客体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他用家长怎么对待那些不爱写作业、不爱学习的孩子来阐释客体分离,用“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的谚语告诉家长,学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和全部,所以家长不能强加干涉。他还强调孩子既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是用糖还是用鞭子,产生的结果都是在操纵孩子。
而他还说: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伙伴,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而这些课题里,强调“我为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要求别人为我做了什么”!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让我们不停的舞动人生,活出精彩。读后感·最后,阿德勒哲学论对人生的意义做了解释,他说: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义是:我是个凡人,我活着的意义就是被需要,说白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娘说,生我那天早晨,生产队分谷子,虽然我刚降生,也给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觉得,为家人奉献,是我的最大享受,这样挺好!
这本书,建议作为案头书阅读,因为里面的道理不是一遍俩遍,一天俩天明白的,专家说,从现在起,要再用你岁数的一半才能参透悟懂,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你有思考过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7
高晓松在《奇葩说》中提到一个说法,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不能在要自由的时候就拿出西方的价值观,要钱的时候就拿出东方的价值观。用一个高级的说法就是逻辑自洽,自己说的话,所遵守的原则不能互相矛盾。简单的说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绝对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学家康德的理解中,权利是一个关于与他人外在关系的概念。每个人的权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须要承认他人的自由并能与之并存,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则,是一种通用的道德律令。
那么自由就是最高的道德是怎么说的呢?首先,道德是什么?在我一个学法律的朋友的口中是公序良俗,也就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那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又是怎么形成的,而自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吗?
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字面上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红灯禁止通行,孝敬长辈等等,是立法的一个依据。那么自由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来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个人欲求的驱使而去做一件事,是无目的的,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东西,是自由意志的产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欲求还是自己的欲求的行为。简单来说,这件事不是我应该做或者被期许这样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么自由就是被讨厌是否等于被讨厌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这一点,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义一样,无目的地做事,为了被讨厌来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被讨厌,其实应该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讨厌,在社会中,我们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会有人反对,讨厌我们的做法,原因是个人期许的不同,然而做这件事是我们的课题,被别人讨厌是别人的课题,这个就是阿德勒哲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课题分离,为什么要进行课题分离呢,因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能够分离课题,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间画了一条线,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课题,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课题。
建筑学家贝聿铭说过,我一直沉浸在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筑也是自由的。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
这本书最受用的第一个道理是“目的论”:不再纠结于过去,学会从过去中抽离出来,不让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多的影响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声棒喝,令人豁然开朗。我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都不一样。对于过去一些伤害我们的事情,必须要学会放手,向前看,这其实也是放过自己,放过那个纠结于过去的拧巴的自己。应当聚焦于当下,当下的要做什么,希望未来是一个怎样的走势,为了这个“蓝图”应该有什么样的行动。
第二个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其实“心口如一”就是对我们自身内心的尊重,当然,这需要坦荡的勇气,因为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第三个道理是拒绝“自卑情结”: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这是一种自我麻痹的借口。哪里不自信,就努力去改变,如果一些不能改变的客观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们要换角度去看待,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相信自己还有进步空间。Just do it。去做去改变去超越那个不自信的自己,将自卑感作为前进的动力,但不要将它变成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
第四个道理是“专注当下”,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以上,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到来。不忘初心,专注当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09-24
讨厌的天气作文06-18
讨厌的暑假作文05-22
讨厌的夏天小学作文09-18
讨厌冬天作文03-01
讨厌的老鼠作文(5篇)01-24
讨厌的老鼠作文5篇01-21
讨厌的妹妹作文11篇09-21
讨厌的妹妹作文10篇07-27
我这个讨厌的同桌作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