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绝非天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知道阅读畅销书,商业案例书,基础心理学等书籍,有一个普遍的规律,书里的精华部分只占据本书的20%,即遵循二八定律,而这20%的内容既是书里的精华又是书里最难啃的一部分,需要花80%的时间去理解它的内容。这个大众的阅读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把书读薄,再把它读厚。
那我们先从了解本书了解作者开始,这个也是我们常用的一个选书原则,熟悉一个作者后,你会去了解他所有所出书籍,大大节约了选书时间,作者圈里常说的一句话是,一流作者的文章写的再不好也比三流作者偶尔写出一本一流作品强。虽说有点绝对,但他的原则基本符合了大多数情况。
认识本书及作者:《绝非天赋》作者斯科特·考夫曼,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科普作家。作者从小就被贴上各种“学习障碍”标签,更是被安置在特殊教育教室接受“特殊教育”。作者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度过他的童年时光,但他不甘于这样被放弃的人生,通过各种努力靠近“正常,资优”的孩子,凭着自己永不放弃的坚持及挑战的乐观心态,终于逆袭了人生。挑战传统,重新定义了智力。本书是一本客观、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作者引入了大量研究,论文数据等,梳理了几乎所有关于智力和智力测验的研究成果,但又结合是作者本人的一些趣味故事,加上幽默的笔风,到不显得那么晦涩难懂了。适合教学工作者,父母,喜欢研读心理学的同学等。
01
梳理本书关键词:天赋,智商,标签,学习障碍,激情,心理定向,自我调节,刻意联习,一般智力因素,创造力,重新定义智力。
本书分四大块内容来讲述:
一是源头,“智商测验”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孩子的未来,历史会给出答案。
二是标签,被智商分数划定的三六九等,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大决定。
三是投入,一个人恐怕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冲破瓶颈,终成大器。
四是能力,成功的道路有许许多多,赖以成功的能力也有很多很多种。
前两块内容源头和标签主要在讲述作者童年的一些事情以及关于智力测验、天赋等相关介绍。比如,讲到了我们的心理特征其实反映的是大脑的物理结构,而基因有助于大脑物理结构的形成,所以完全不受DNA影响的心理特征不太可能存在,而我们的心理特征几乎都是可以遗传的,因其受基因影响,环境也可以影响基因,引起变异,但变动性并不大。
后两块内容投入与能力是动态互动,相辅相成的;也是本书的重头戏内容。接下家我会着重讲投入与能力这两块的知识点,给大家对于本书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及对原有认知的一着订正。
02
投入环节的关键词梳理:动力的原理,多巴胺的产生,教学的去情境化,灵感,期望效应的巨大影响,刻板印象的威胁,心理定向,早期干预。
接下来我会细说这些关键词,从关键词着手来展开讲本书的内容,构成一个以关键词为顺序开展的概念框架。
开篇先讲述了社会认知模型,引入动机的概念,强调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获得动机,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拥有动机,以让他们获得学业成就的。
想要了解动力的原理,我们就有必要去透过事情的表象,去看一看神经递质多巴胺。因为多巴胺为人类某些特殊的认知能力提供了动力,包括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抽象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它可以引发我们的认知和行为,驱使我们与周围世界进行互动并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里引入后续环节神经科学的一个研究,讲到了大脑其实是高度互结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有许多特殊区域是共同参与完成某个单项认知任务的。而智商是通过这样多种认知过程的结果。
一提到多巴胺,可能大家联想到的是享乐,其实这是误解,多巴胺本身不会唤起这些快乐、满足的情绪。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种东西,能引起诸如欲望、兴奋和希望等情绪。在我们的行动中扮演的是“诱因动机”,即他对我们的注意力产生影响,使得那些与我们相关的事物更加凸显。
比如,现在的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当手机不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焦虑,即使我们鄙视成为机器的奴隶。再比如,吸毒者看到任何与毒品相关的线索时,多巴胺水平都会升高,即使他们实际上并不喜欢沉迷于毒品。导致了各种这样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了解,多巴胺内部运作机制对我们认识动机最重要的启示是,学生的投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前积极或消极的学习体验,以及基于这些体验所获得的期望值高低。比起专注于如何通过可能的外部奖励(如金钱,成绩)使人们更有动力,我们应当将注意力放在创造学习条件,体验和积极的渴望上,从而使得学生不但想要而且喜欢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除多巴胺是内在影响动机因素外,还有学习和教学的去情境化,这是影响内在动机最突出且研究最多的因素之一。
这里讲到了学习和情境化,那我们知道学习发生的情境是可以通过影响一个人对学习任务的解读以激活在脱离情境下无法激活的特定知识来影响一个人的智力表现。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情境和认知,两者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任何涉及认知和技能都是情境的一部分。而通过情境化、语境化的任务可以带来更大的胜任感。具有内在激励性质的任务可以满足胜任(感受到自己可以掌握某种技能并取得成就的欲望),自主(感受到可以掌控自我的欲望),人际关系(感受到与同伴联系在一起的欲望)。而这三者有构成了人类的基本需求。满足以上所有三个基本需求的任务能够带来最高水平的内在动机。
个性化+个人选择+幻想情境=内在动机的增幅达到最大。
03
动机的另一个催化剂:灵感。
灵感的三个核心方面:唤醒,超越和趋近动机。
无意、自发地唤醒:可以是我们内心的突然顿悟,可以是某个鼓舞人心的人,比如楷模。
超越:超越自私的个人忧虑和局限性,这种超越常常伴随一个认识到新的可能性的清晰明朗的瞬间。
趋近动机:能使个体努力传输,表达或实现一个新的想法或愿景。
灵感不但包括受到某事或某物的启发,还包括对灵感采取行动。它是一个系列的连贯活动,而不是我们常以为的只是得到启发,而没有后续的行动。同时他也对目标的推进以及追求更大的目标两者之间形成循环,以不断达成目标。
期望效应,它证实了自我实现预言的正确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期待值和自我给的希望感,中国最常见的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莫属了。这是属于别人寄予给你的期待,再说到自己给自己的期待,比如希望自己可以学习成绩好,人际关系好,自己给予的目标基本能实现这样之类的期待。
刻板印象的威胁,导致人们常常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有关刻板印象的想法。通过诱导个体给予执行过程太多的关注而损害执行的结果这么一个过程。
那面对这样的威胁,我们该怎么克服?方法是什么?书中给出了两个策略:
一是未雨绸缪,在威胁被触发之前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那该怎么未雨绸缪呢?答案是榜样的力量,强调个体所在群体的其他优良品质,增强在某一领悟的归属感,加强个体在某一领悟的自信心,公开肯定个体的价值观,以及提醒人们注意自我概率的复杂性。
其实这一点,拓展至其他领域,比如管理团队,是非常有益处的,在管理学中叫做树立标杆,公开肯定他的价值观,增强成员自信心并向之学习,也是集体荣誉感的一个体现。那么对于表现相对于来说不是那么好成员,给了一个学习机会,以及解释了个体的差异性和概率问题。
二是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促成可以更高效应对威胁的方法。用更积极的角度去重视审视消极情绪,而不是抑制情绪,因为那样的话,它只会消耗更多的工作记忆。
这里说到了情绪问题和刻板印象的威胁,那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到底如何呢?
情绪中的焦虑现象,我们应是对其重视,将其视作对刻板印象威胁的回应,而非与生俱来对能力的判断,能够让个体远离消极情绪,并从根本上获得能力的提升。
对于刻板印象威胁来说,知识真的就是力量。
调节消极情绪的一种方法,进行表达性写作。这也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尤其是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和刚上大学时所处的迷茫期,那段时间是最焦虑也是最痛苦的一段时光,可以说真的.是痛并快乐着。具体怎么做?当我每每碰到消极情绪时,我会自由书写整个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尽可能把所有的想表达的,开心的不开心的情绪都一一表达出来。包括应用在工作中,即将接手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时,把面对工作初始时的束手无策、困惑等都自由书写出来,你会发现写完后,消极情绪置于工作记忆的负担消除了,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评估压力体验的机会,减少了忧虑。
大脑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额,就会焦虑,产生消极情绪,想到了各种待办清单,未完成事项,那么写作就是把这些情绪释放,更高效率的工作,而不是天天喊着我要高效工作,而从不想办法付诸于实践,或者花时间去寻找一个平衡点,比如写作,冥想,列清单等,虽然做这些额外的工作会占据你一小部分时间,但它却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看似无用却相当有用。比如,此时此刻的我正敲打着键盘书写我的又一篇读书笔记,哪怕它占用我很长的时间,但是我始终相信坚持输出才有收获,用输出倒逼输入,才能成长,同时它也是提升我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深度的重要武器。
心理定向,对“投入”发挥着关键作用。
投入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心理定向,同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避免消极情绪失控的关键角色。
自我调节,指主要受意志力影响的认知和行为过程。在该过程中,个体能够保持一定的情感、动力和认知欲望,而这些欲望有助于个体进行积极的调适,对其社会关系,工作产量,人生成就和自我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它能影响学生在学校表现的积极循环,比如,学生学习认真、成绩好,便会受到老师青睐、表扬,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它也防患于未然,早期进行干预,提高自控能力,减少犯罪情况的发生。
早期干预是心灵工具课程的重要体现,强调教师指导并支持儿童的学习,旨在提高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方法有,同伴阅读、角色扮演、蒙台梭利教育、假装游戏等。
04
能力环节的关键词梳理:刻意练习、坚毅、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希望、一般智力因素、天赋异禀、创造力、重新定义智力。
刻意练习,这个词语应该是近两年来频率出现最高的词之一,还有一个与它相关的词是一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常被我们误解成是一项活动的简单重复,其实它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活动,也是对精英表现的产生提出另一种解释。杰出的专家养成,都是通过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表现水平,加上持续不断地刻意练习长达十年之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十年法则”只是一个平均值,不是固定的阈值。有人可能用了十五年就成功了,有的人可能需要三十五年,所以它只是一个平均值,不能代表所有人,不能说明我只要达到了十年的刻意练习,我就可以成功。
讲到了上述的刻意练习,专家,大家可能觉得有点高不可攀,或甚至有点想要放弃的欲望,那如果我们换个思维,不再仅仅把专家看做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而是看成保持高强度练习和不断追求提升其表现的专家,那么我们也许会发现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最佳条件和宝贵信息。
刻意练习又与坚毅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坚毅是什么?坚毅是我们对长期目标的坚持与激情。在每个领悟中,最成功的人都对自己的领悟有强烈的兴趣,都有在改领悟做到顶尖的渴望,也都有付出成功所必须的时间和努力的意愿;而成就最高的那些人就是那些每天付出努力并坚持至少十年甚至十五年的人。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即成功=强烈的兴趣+渴望+时间+努力,也就是坚毅。每一个因素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缺一不可。
刻意练习的方法加上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也许能让我们真正的理解有效的学习及长期的成长和发展。那么,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是什么?它包括六大内容,自我调节(自我评估,目标设定,计划制定等),组织,收集信息,记忆,寻求帮助以及复习。
最后我们再来讲讲希望这个词语,这个词书中给出了我们不一样的理解和认知,希望是由意愿和路径两部分组成,即实现目标的意愿和达到目标的不同方法。实现目标,主要是心理对照,即把对未来的梦想与实现梦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障碍做思考比较;以及执行意图,即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你何时、何地以及如何采取实际行动使得你梦想更有可能实现。也是我们常说的计划与方案,这里的计划要求我们有对执行过程的预估以及面对可能出现的障碍至少提出两个或以上的应急方案。这一点是我们难以做到的,同时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应用至我们学习和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希望常被我们误解成是一种感觉良好的情绪,而它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认知动机系统。希望理论认为,情绪是紧跟随认知之后的,而非相反的方向。
这里又有一个关于希望的新认知,根据前面所讲希望的内容,我们知道希望是包括提出大量不同的策略以实现目标,而发散性思考者擅长于提出许多不同的想法。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希望和发散性思维之间的关联是合乎情理的。
能力环节最后几个关键词都是大家普遍易懂的这里就不着重讲述了。
到这里本书的重要性内容我基本为大家梳理了一遍,希望你有所收获。
【《绝非天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天赋优秀作文
2.抵抗天赋的诱惑
3.天赋与梦议论文
7.读书笔记
8.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