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书笔记

2021-05-27 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读书笔记2000字(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读书笔记 篇1

  路遥这篇小说题目为《人生》,这个题目颇大,人生,千姿百态,酸甜苦辣,又岂能是短短的十万字所能书尽、写完的?所以,路遥小说中展示的只是发生在一个小角落,在浩瀚人生中的一段故事,可是故事中不同人物有不同追求,这折射出的条条纹线不断延长,不断纵横交错,俨然已是那千姿百态的人生。

  小说主角高加林的人生正如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一样,有低谷,亦有高潮。加林是一个有才华,又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他的才华让大队书记高明楼都佩服、忌惮。作者借高明楼之口这样评价过加林:他会写,会画,会唱,会拉,性子又硬,心计又灵,一身的大丈夫气概,别看你我人称“大能人”“二能人”,将来村里真正的能人是他!但是,加林只是一个没有后门可走的农村青年!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我想,这个矛盾已经决定了加林的人生走向。故事发展的曲曲折折,正体现了矛盾斗争的孰强孰弱。

  因为没有后门,加林丢了村里的教师工作。在小说这段可以看到加林性格里那很重要的成分:不服输,敢做!告状被敢怒不敢言,害怕大队书记高明楼权势的父母拦了下来,加林是愤懑的,可是,上天也是十分眷顾他的,这段时间他有了一个可爱的恋人:巧珍。

  巧珍这个人物堪称完美。她温柔善良,她是村里“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她是前村后沟数一数二的俊女子。我想,作者也是十分偏爱巧珍这个人物的,让如此众多的优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巧珍没有上过学,却有着极高的精神追求,她崇拜知识人,所以,她暗恋加林。她的爱是安静的,同时也是炽热的,在加林低沉的时候,她以自己的方式走进了加林的世界。

  加林与巧珍的爱情发展的相当快,很快就成了村里的焦点。巧珍这个对待爱情火一般炽热的女子,对待爱人却有着水一般的柔情。她听加林的话刷牙遭来全村人的白眼,她跟随家人为井水漂白更有众人的不解与嘲讽,可她依旧恋着加林,在她的心里,加林就是一切。

  我敢肯定,加林也是深深地爱着巧珍的,因为看着巧珍他会感到高兴和发自内心的愉悦,跟巧珍在一起,他很开心,当他听到那首信天游:

  上河里(那个)鸭子上河里游,一对对(那个)毛眼眼望哥哥。

  他会裂开嘴笑。可是,这并不代表他满足当前的生活。在城里与人打架就是他心中压抑的爆发!终于,加林的机会来了,他的叔父回来了,很快地,加林被得罪过他的人帮忙走了后门,到了城里。加林到底不愧高明楼的称赞,他努力的工作,属于他的光彩很快耀亮了所有人的眼睛!这时,黄亚萍来了,跟巧珍不一样,黄亚萍大方,前卫,有主见,有文化,她更能与加林成为知己。当黄亚萍主动向加林示好时,加林矛盾了,他深爱着巧珍,可是他的抱负、他的理想需要在更大的世界才能施展。他感觉“城廓是这么小!街道是这么短窄!”正如黄亚萍那首诗一样:

  赠加林。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

  自由的去爱每一片蓝天;

  哪一片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你就应该把那里当作家园。

  加林正如一只大雁向往更广阔的蓝天,向往外面的世界。当他知道与亚萍在一起可以实现他这个理想时,他放弃了巧珍。我想,这会是他人生中错误的决定,像德顺老汉评价的一样,他失去了有着金子一样的心的巧珍,金子一样……

  小说尾章写得那么凄凉和萧索,加林被揭发“走后门”回到农村,巧珍却已嫁了人。尾章的章名是:不是结局。确实不是结局,以加林的能耐,他还会有他的未来,可是那个爱他的巧珍呢?

  小说结尾与那个大字不识当了一辈子老农民的德顺老汉的话来点题,这说明了除了文化,经验和阅历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德顺老汉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德顺老汉是爱生活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一生未必有多么精彩,可他却活得潇洒,活得明白!

  我一直在想,加林追求他的抱负有错吗?肯定是没有的。他错的只是没有认清现实,他错的只是没有把握好他最珍贵的东西。世事多变,人生浮沉,我们更应该注重今时所有。纷扰的世界需要我们的镇静,所以,我们必须拥有无比广阔的胸怀。怀有一颗平常心,才能像德顺老汉一样活得潇洒,活得明白。

  《人生》读书笔记 篇2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鹅,一对毛眼眼望哥哥……”

  渺远的陕北黄土地上,一曲跌宕悠长的信天游翩然入耳,女孩清澈而嘹亮的歌声撞入心田,秋波动人的双眼正凝然远望着那个身影,清纯而幸福的涟漪在眸间流转。纸页摩挲间,这个美丽的画面跃入脑海,竟不知觉间令我沉醉。然而,当我终于忆及这书名“人生”之时,又不禁愕然于这淳朴民谣中营造的甜蜜,浪漫与天真的氛围,与这两个沉重而实在的字眼所产生的鲜明对比。最终,一本书读完,我才恍然明了,其实这故事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对比与矛盾,实不负这平凡却深涩难料的“人生”二字。

  读这本书时,总不由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一介凡人被那时代暗流所裹挟的命运。我为高加林被顶替职务回到农村而感到难过,却又为他在巧珍的陪伴下逐渐走出阴霾而感到温暖,为他在爱情的矛盾中艰难抉择而感到担忧,最后又为他理想破灭重返土地的结局而唏嘘感叹。我曾为此陷入到一个下午的怅然若失之中,仿佛目睹了一个志存高远,满腹才华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挣扎,却最终被无情地打败在了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我惋惜,惋惜于一个辛勤耕耘的农夫在秋风萧瑟的时节里颗粒无收,无处控诉命运的不公;惋惜于一个斗志昂扬的战士被过早地挫灭了锐气,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我惋惜,惋惜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勇敢的人与社会大潮进行博弈,却往往以失败告终的悲剧。

  有时,回想起书中的高加林那一段在起伏与波折中奋力挣脱既定命运的光阴年岁,我不禁陷入长久的沉思。高加林出生于偏僻的农村,他本应同父辈们一样安分地当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是书本带来的知识却又偏偏在这个落后而蒙蔽的世界中播撒下了些许光的种子,为这个封闭而灰茫的阶级划开一条逃离的细缝。他开始有所希望,有所追求,他想要蜕变,去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他为此奋斗二十余载,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迈进着,多年的付出凝结促成了他胜任的民办教师一职。怎奈,有些现实终究是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他拥有学识,但他却深受身为一个农民的限制,即使他被如此不公地顶替下岗,他能做的却仅仅只有忍气吞声,甘于命运嘲弄般的摆布。高加林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直到他最后一条远走高飞至新疆的去路也被堵死,仅存的希望火苗又一次被冰冷的现实浇灭。

  终于,在现实的催迫和理想的诱惑下,他承受着道德的谴责,背弃了心中的正直,怀着侥幸心理踏上了通往上一级社会的唯一跳板。最后,在享尽了漫长人生中短短数月的巅峰之后,他从最高处重重摔回了现实,宣布了他与命运无数次艰难较量的结果——被困在原点,一败涂地。纵观高加林这一生的种种经历与结果,我的脑海中便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若使最终的失败已成定局,那么这付出的一切是否还有意义?

  想必路遥写《人生》时,一定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时隔多年,路遥对待这个问题的想法已无从深究,但当我重新合上这本书时,我想我已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让我用最简洁的方式去概括书中高加林的命运,那必定是一个“惨”字。高加林确实是惨,他只因自己比村里的其他人多了一些知识与开阔的眼界,多了一份理想与追求,便在时代的洪流中撞得鼻青脸肿。然而,难道这些在与命运的拼搏中留下的累累伤痕,仅仅是为了去渲染一种无谓的悲惨,实则毫无价值吗?也许,最后的最后,高加林已再无机会去完成他的夙愿,但当他独守一方黄土,回首往事之时,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的青春曾点燃过的理想的火苗,他的内心曾涌动过的激荡的热血,他的生命曾谱写出的昂扬的战歌,会将他与那些毕生俯首于黄土地的人们从精神上区分开来。这便是有所行动与无所作为的区别,这便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一生,是否能问心无愧的区别。人生一世,在天地间走过一遭,是不是应有些铮铮铁骨,去勇敢地同命运一搏,去追寻真正的理想呢?不论结果如何,曾经奋斗过,努力过,曾经在世界的某处留下汗水与眼泪的痕迹,那至少也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明。而真正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在人生纬度上,也不过是一种历练,是一块个人历史的里程碑。

  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人使自己不断进步与超越的能力。《人生》一书展示了这种社会缩影下的进步的朴素表现,即使书中的高加林失败了,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在时代大潮中奋进着,他们的躁动与野心,才成为了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时至今日,距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结束已相距多年。但是悲剧是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即使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纪,高加林的故事也必将一次次地上演。毕竟能真正实现人生层面上的理想的人、真正可以称之为“成功”的人,总归是少数,而那些剩余的大多数,要么甘于平庸,无所作为,要么一蹶不振,泯然众人。这或许就是路遥想要着力表现的、不局限于时代的、残酷却真实的人生。

  读毕此书,高加林的人生暂且告一段落,而我也终究要面对独属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本书所讲的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但正是这种朴实而平凡的悲,带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与激励:既已知天地人的局限,就不如放手一搏,带着理想与冲劲踏上旅途,只求不负韶华,无愧本心地走向归路。人生如此,不过一次仗剑闯江湖的快意与豪情,以豁达的襟怀去容纳世间百态的风风雨雨,何必计较命运的得失,更何必为此而悲戚忧愁呢?或许这就是笑对人生最潇洒的姿态,是行走一世最无悔的结局。

  《人生》读书笔记 篇3

  《人生》是由路遥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一种归乡模式作为故事结构结构,以他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静静地看完路遥的《人生》,让我的心无法平静,一直深思领悟着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是什么?有人说人生如五彩泡沫,所有的追求最后都会是一场幻灭;有人说人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要去品尝;而我想人生是一盘棋,每个人只能下一盘,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全盘运筹帷幄,步步为赢,但是我们依然是人生的主宰者,我们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五彩幻想的破灭,更不要被动地品尝命运强加的各种滋味。

  《人生》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曲的奇妙在于其故事情节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主人公高加林是陕北农村高中毕业的文化青年,他聪明、博学、怀着一腔大展宏图的热血,本来他的理想就是在村上当个民办教师,在农村人看来那是份高尚的职业。但是他的教室资格竟被村支书的儿子挤下去了,他只能成为一个跟他父母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此他郁闷憋屈,甚至连到集市上卖个面馍都难于启齿吆喝。就在他人生的低谷时期,他遇上了一直暗恋他的刘巧珍,她美丽善良温柔,虽是个文盲,但热烈地爱着这个“文化人”。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在巧珍的陪伴和支持下,他度过了人生的阴霾时期,准备踏踏实实做一个农民,跟巧珍过幸福的日子。

  但是好运来了,加林常年在外地当兵的叔父回家乡了,并且当上了县劳动局的局长,于是逢迎拍马的下属赶紧走后门,为加林安排了县委通讯员的职位,加林终于能够走出黄土地走进他梦寐以求的县城工作了!他的勤奋、聪慧、上进让他迅速成为县城了人人称赞的人才,在他事业平步直上的时候也遇到了感情的纠葛。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典型的新时代的女青年,她活泼开朗,博学健谈、家境富实、跟加林像高中一样一起探讨人生、讨论国际大事。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黄亚萍也爱上了高家林,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世人的眼光,毅然与现在的男友克南分手了,加林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决定狠下心与深爱他的巧珍分手。他的心也很痛,但是为了未来的前程,巧珍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在与黄亚萍对比中,不平衡显而易见。就这样加林和亚平开始了罗曼蒂克的爱恋,亚平的爱是大胆炙热的,她对加林有着很强的占有欲,这点跟温顺可人的巧珍根本不一样,为此他们也时常有矛盾,虽然现在的日子让他有点飘飘然,也是他梦想中追求的,但时常会想起巧珍那可爱亲切的脸,让他内疚后悔。于此同时,伤心欲绝的巧珍答应了别人的求婚,急匆匆地嫁给了一样没文化的农村人,但她的内心还是深深爱着加林哥,她永远也不会忘记他。

  正当加林事业爱情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场灾难似的打击向他袭来。。克南的母亲出于报复,揭发了加林工作走后门的事,加林被县委撤去职务,变成社员,他又要回去当农民了。这对正满怀热情、想闯出一番事业的他是天大的打击,他无法面对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的乡亲,无法再和亚平恋爱,也失去了巧珍,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农民的命运,这到底是生活跟他开了个玩笑还是他跟生活开了个玩笑?

  但是乡亲们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多他冷嘲热讽,而是同情热心地伸出了一双双粗实的大手,鼓励他安慰他,正如德顺爷爷说的“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最终加林深受感动“一双失去光彩的眼睛重新飘荡起亮点火星”扑到在这片土地上。

  其实同样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能理解加林的追求和抱负,作为贫穷落后农村中少有的读书人他想摆脱农民的命运、走出大山、闯出一番天地这本无可厚非:对于他对爱情的选择,选择了对他发展有利的有共同语言的亚平,抛弃了深爱他的单纯善良的有着金子般心的巧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有可原的,最终他也发现了自己真正爱的还是那个可爱美丽的姑娘巧珍,只可惜为时已晚。高家林人生的跌宕起伏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处于一个时代的广大的青年人,他们血气方刚,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生活总不是一番风顺的,有很多的岔道口要去抉择,无论选择的结果怎样,都要自己去承受,痛苦、辉煌、爱情都是人生道路上必须承受的必修课。《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正如路遥引用柳青的话所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事业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能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在这个繁杂、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须与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吴哲一样,时时怀着一颗平常之心。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浮躁、消沉,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人生本没有意义,是我们给它按上了意义。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童梦奇缘》中冯小刚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择,把握人生美好的爱情、把握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揣一颗事事平常心,走好奇妙人生的每一步。

  《人生》读书笔记 篇4

  《人生》这本书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每读一次,都会被感动一次。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感动,从感动进而到感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

  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里,知识青年高加林身处穷乡僻壤,却一新向往着城市里美好的生活。在他最落寞最孤苦无助的时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深深地爱着他,用似水的柔情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然而他们如胶似漆的日子并不长久,一个意外的惊喜,高加林有幸进了县城,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又遇到了昔日的同窗黄亚萍,两个人一拍即合,很快打得火热。最终高加林无情地抛弃了刘巧珍,善良的巧珍面对现实,只好在山村里找了一个农民嫁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高加林与黄亚萍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正当他们热恋得难舍难分的时候,高加林“走后门”进城工作的事情被告发,他被辞退了,只好无奈地与黄亚萍分手,卷了铺盖卷灰溜溜地回到了山村。这部小说写得很好。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不像琼瑶的小说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觉到书中的人物好象就在我们身边,高加林似的人物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见过,我们不是通常把他们称作“陈世美”吗?这些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陈世美”实在可恶!好在老天有眼,这类人物往往没有好下场。高加林的人生经历发人深思。人生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重大的选择,这是现实生活给我们出的“选择题”,在“选题”时一定要三思而后选啊!选错了往往没有改正的机会了,高加林就是因为选错了“题”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当他被辞退后,与黄亚萍分了手,回到了家乡,此时深爱着他的巧珍已成为人妻。他变得一无所有了,当他站在大马河桥上,手抚着桥栏杆,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刘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已和别人结了婚。他真想一纵身从这桥上跳下去!这一切怨谁呢?想来想去,他现在谁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

  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那时候,他也许就被彻底毁灭了……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分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

  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失去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他后悔了,可是此时已经后悔晚矣,太晚了!刘巧珍,那是多么好的一个姑娘啊,除了没文化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用得顺爷爷的话说,巧珍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却把已经到手的金子又给扔了。当巧珍听说加林被辞退了工作,还去村长家为加林说好话,求村长给加林谋个民办教师的位置。当得顺爷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加林后,加林身受感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后悔了。

  小说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噢,我倒忘了给你说了!我刚才去明楼家,正碰见巧珍央求明楼,让他去公社做做工作,让你再教书哩!巧珍说得鼻子一把泪一把!明楼当下也应承了。不知为什么,他儿媳妇巧英也帮巧珍说话哩。你不要担心,书教成教不成没什么,好好重新开始活你的人吧……啊,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德顺老汉泪水夺眶而出,顿时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小说写到此处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深深地回味。这一声“我的亲人哪”是一声发自肺腑的忏悔,也是高加林心底痛苦的呻吟。此时高加林非常后悔,假如上天能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一定会选择巧珍,只可惜这种机会再也不会有了!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人生》读书笔记 篇5

  每过一段日子都会看一部电影。虽然是在线观看,但这于我足以,何况细节处是可以无数次回放的。

  看电影的好处自然很多,单是怡情悦性一样就是莫大的所得了。像看《导火线》那样的动作片,只觉得内心的暴戾之气被一缕一缕地拔升,化为憎恶,化作怜悯……不知不觉间竟与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相遇了。最近赶风潮似的看了《剑雨》,之前是《通天帝国》。回味起来,与此前看《钢炼》(I)时候的感觉完全相同。这愁云惨雾、爱恨情仇竟然全因某一人在某一时日突起一念之后的推波助澜。

  感叹世事弄人之余,一个声音不断提醒:可别忘了,再精当的编剧,终是要经过演员的演绎才可展示。这与白纸黑字所造的境界完全不同。阅读依存于读者的形象思维,即使清晰明白的场景描写也需一种内在的视觉将前后贯穿统一,继而体会言外之意。观影印象的所得则来得直观密集,镜头框住的声调、神色、体态、服饰无不催生意味的出现。这随直观的视觉而产生的意味,有时如水墨一点落于宣纸,一轮轮散去,煞有介事。这来去匆匆的直觉观感可不管演员的原身如何,它只问演员的情貌音容如何被角色的腔调、颦笑,乃至心神完全占有。

  由此来看,虽然都是一念引发的波澜,《剑雨》就比《通天帝国》好看许多。通篇来看,这《通天帝国》,演员言语间少有角色本该有的古人口气。即便它仗着侦探片的剧情展开,可毕竟它的背景是那个爱被国人提起的大唐时代。要说音容间的大气、谐和,刘嘉玲最好,无论其妆容如何,那种稳健之势全盘都出来了;邓超、梁家辉在中档位置,言行中缺少的古旧之气被情节的惊险和角色的不在场掩盖去了许多;最差的应该是刘德华和李冰冰,现实间都市男女的浮躁与矛盾彻底被带到戏里了,即使身着旧时裳也毫无旧时气象。也许这不该算做演员的失败,毕竟国语版的电影大多找人配音的,但这种不和谐却绝对是整部电影的败笔。

  退一步讲,他们的衣物原本不与古时相同,他们的肉身、魂灵远非古人再现,所以何必在意这些声腔气韵的缺失呢?何况终究会有那么一部电影满足那种对古时的假想——人人说话都带内敛之气,举止之间散发稳健之风。的确有的,这便是《剑雨》了。

  大体盘算一番这部片子里的所有演员,似乎都没有《通天帝国》里的弊病。假倩女大S之错失在于她的表演仍旧带有明显的偶像剧风味,声腔气韵弱了些,而其他几位在这方面则真是可圈可点。这其中自然也有一层背景上的原因,《剑雨》故事的展开几乎全在江湖传说之中,即使有个朝廷在那里,也几乎是虚设,不似《通天帝国》完全依仗了古时的朝廷背景而展开。

  众人纷说,杨紫琼之老相。确实她出场时,那显老的面容、不带钗环的简单发型全无一点女性的柔美,可以说完全不能与初始的林熙蕾(不过林熙蕾也有些显老了)相比。林熙蕾的发式几乎与男性一般,暗色的衣服与其冷艳的风度十分相称。可杨紫琼那些略带粉嫩的衣物似乎总是与主人家的气质不相妥帖。许是细雨过惯了男人般的杀手生活,根本不通服饰装束的搭配,多年后带着另一张脸回到芸芸众生之中,只能勉力收拾一下自己了。好笑的是,她落脚之地虽在京城,但却极少美女俊男。一班求婚客俱是歪瓜裂枣,想来他们的出现不是要证明这是一群不懂得品鉴女人的妆容、气韵的男人,便是急火火地要展示平凡人生活的滑稽可叹。

  就算如此,杨紫琼还是把变化了的细雨演绎得异常丰满。这其中最值得推敲的应该是她以稳健之风所涵韵出的一份柔情。这柔情本与她毫无瓜葛,错杀陆竹之后,得些许领悟的她言语之中总有一种惴惴不安的生涩。这声音本是发自另一位演员喉舌之间,总不免让人怔住。想想此前林熙蕾一段,这声音中的暴戾、躁动,而到杨紫琼夜间喃喃心语一段,则端出一副文艺女青年般温婉的面相。细雨虽凶,但声音与其面相却不见间隙;曾静已消泯杀气,可声音却是夺了另一位年轻女子的。这言语间神情的转折,其中与人物自身越来越明显的不匹配,恰恰可以证明女性杀手复归柔情、重拾平凡女人的生活实在是一段坎坷逆旅。

  相比而言,郑宇盛的江阿生的情貌音容则妙在把一段大智如愚的品性完全寄生在了痴傻平凡之中。他与曾静的纠葛不像纯粹为报父仇,倒像是打着这个旗号把家破人亡后的绝望复活成一段宽恕的心曲。观影时,看南京的天气捉弄他飞奔来回,其实他的诉求和原谅何尝不是造化弄人的一道惊人手笔。说起来,他们俩倒是一对侠义的“史密斯夫妇”,只是此处两人被同时提起时却是“曾静夫妇”了。

  余下的转轮王、彩戏师等一干人等,各自生活在隐秘的求索中,在杀戮的生活与各自赏味人生的喜好之间演绎的何尝不是曾静、江阿生式的错位人生呢?还是李鬼手那句话:“做人难啊。”

  《人生》读书笔记 篇6

  《人生不过如此》分为三章,第一篇为:我生之处尚无为;第二篇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三篇:当时只道是寻常;看似完全不相关但却是人生中要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

  林语堂先生在年少时这样描写自己“外表看来我的生命是平平无奇,极为寻常,而及无兴趣的”。但当继续向下看时,你便会发现在我们看来至少在我看来,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聪明至极的人。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继而道德国,在殷内和赖内锡两大学研究,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在这一路走来,林语堂走的那么顺利,难道不能说他是一个算得上聪明的人吗?但为什么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极为寻常的人呢?在我看来林语堂把人从生到长都看成一个过程,最终生活的方式不同,有医生碌碌无为的,有成为焦点的;有贫困的,有富贵的;有享福的,有受累的;但终究是一种生活,都是一种人生。正如问题所指人生不过如此,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这些成就只是一句话带过,在他眼中这一切都不值得拿出来炫耀。

  这只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这种心态在“快乐人生”一节中也有体现,文中说到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林语堂看来,“我这样做一个人,已经够了,我现在活着,而且也许可以在活几年,人类的生命还存在,那也已经够了”。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拼了命的挣钱,年轻的时候我们拼了命的挣钱只为了下一代过的更好,或者为了满足我们心中那一点点的虚荣心。而我们浪费了享受生活的最好的时光,或许大家可能会说物质方面都不能满足又怎样享受生活呢?但我们却忘记了我们享受的是生活中的每和我们可以触及到的幸福,而不是享受金钱的满足,都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那么在这没有止境的拼搏中何时享受我们并不长的人生呢?而林语堂却说明了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生活的目标——人生便是学着享受生活,这便是人生的目标,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又了一种让我们重新认清生活的态度。

  对于女人林语堂这样描写:“不相信家丁世上单有父亲也能看管他的儿女,假定世上没有母亲,一切的婴孩毕于三岁以下一起死于发疹,即使不死,也毕未满十岁而成为扒手。小学上学必会迟到,手帕必会几个月不洗,洋伞必时时遗失,没有婚丧喜庆,人生大事,生老病死,处处都是靠女性去应付安排的,而不是男人。”在这一小段的话语中我充分看出了他对女人的肯定,而在林语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篇章中,作者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结婚,他从不同的角度,举出不同的名人语录,以不同的神话故事来说明人的一生中,男人必应有个女人来爱才完美,女人必应有个男人疼才能快乐。否则就像泥没有水便会龟裂,水没有泥便会蒸发,只有水中有泥,泥中有水才坚硬无比。而在这一篇章中“没有听众的演讲一节中,林语堂就上一节会出现的问题及避免解决问题进行了说明。文中这样说:“婚姻是叫两个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本来过两种生活的两种人共同过一种生活,结婚后,你的时间不能自己做主了,出入不能自己做主了,金钱不能自己做主了,自己的房间书桌不能你一个人用了,连你自己都不是自己的了。”虽然说的字字刺痛我们的心但那却是在让我们深深体会,这便是生活。向来情人都很容易相处一结婚就吵架,因为始终人生不能只如初见,这便是人生,人生不过如此。

  每个人都会有曾经,每个人都会有过去,每每我们对他人说我们的“历史”时,到了最后都不忘说一句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其实人生真的如此,一切都是寻常,都是过眼云烟。在第三篇章当时只是寻常中作者以树、石、花,等等这些来写美。他谈伟大,说快乐。说不完,道不尽。在我们看来会觉得奇怪这些和美有什么关系呢?和人生又有什么联系呢?但归根到底只不过是在作者眼中他看到的是快乐,而不是他只有快乐。他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就拿“谈海外钓鱼之乐一节中”钓蓝鱼之事,作者不喜欢那些温顺的鱼儿上钩,更希望和蓝鱼挣个你高我低,虽然它们不容易捉到但作者不在乎钓到的鱼的大小多少,而只是享受这种过程,享受这种快乐。

  偶尔静下心来我便会想人为什么会觉得有那么多的不快乐,为什么总是觉得累。其实那就是因为不满足,我们明明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我们却非要在这种争争选选中生活。怎能不累呢?而作者林语堂无疑是明智的,他选了自己内心最想要的,看淡了人生的得失,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享受着生活中的美和幸福。等到老的时候她可以轻松的告诉自己我得到了我的生活,我是快乐的,这是我的人生。

  人生不过如此!真的不过如此。

  《人生》读书笔记 篇7

  读过这本书以后,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写些什么,不拘形式的读后感也好,一些心情的触动也罢。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与作者的精神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舒心愉悦的旅程。书本整体颜色是小清新蓝,搭配水墨画,给人一种十分淡雅的感觉。

  我喜欢这本书几乎每一个标题,毫不夸张的说,书中的每一个标题都符合文青关于诗情画意的想象。温一壶月光下酒,以夕阳落款,用岁月在莲上写诗,不知多少秋声等等,光是标题就已经美的不知所以了。整本书分为五个章节,情绪依此递进,从活在当下,体味生活滋味,到表达温暖的感情,再取温柔半两,随遇而安,最后回归初心,方得始终。

  看似散漫的散文,细细读来,并不只是辞藻的堆砌,而是一次关于生活的对话。作者在每一篇文章中都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意,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从小细节着手,以小见大,从再平凡不过的经历中参透其中的道理,读来没有丝毫的压迫感,反而能够舒缓压力。

  其中,我最爱的一句话是“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结束时无尽的苍穹。”其中有深意,欲辩又还休。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红心番薯这片文章,微凉秋风,旧家前河堤的苇芒花遍地蔓生,遮挡住了父亲的踪迹,近了才发现父亲的白发藏在灰白的苇芒花里,我竟未能看见。经历过几年南洋战争的父亲,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红心番薯就是他日日夜夜的期盼,这朴实无华的番薯温暖了身在异乡的游子,牵动着归家的心。在那一代经历过战争的人心底,有一段番薯的岁月,“那岁月里永远有枪声时起时落”,在颠沛流离的时代里,在饥饿的岁月里,红心番薯都是生活的慰藉。廉价的番薯不仅记录着过去的时光,它从头到脚都是有用的,番薯花芬芳倔强,淡红的花朵在每一个落日余辉里开得正好。番薯叶也可以单独作为蔬菜登上菜场的舞台。这渺小卑微的红心番薯映照着上一个年代的沉默与喧闹,也承载在对父亲深深的怀念。这是一篇温暖的文章,透过平凡的红心番薯,写出上一代人的厚重的历史,也从点滴间透露出温暖细腻的亲情。

  读着又发现一篇宝藏文章《温一壶月光下酒》,”传说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开口说话就会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烤雪让我觉得浪漫极了。人的言谈都有情绪,用大火或是文火,烤得太快或者太慢还需要视情况而定。遇到谈情说爱得时候,要用情诗裁冰,最好放上一首情歌渲染氛围,再加一点酒就能听的人微醺;要是遇上吵架的情况,听的时候大火烤一半,留一半随意丢弃。“倘若失恋了,就一把火把整个雪屋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以同样的心情,留住秋夜里的桂花香,等秋天过去,再打开细细品尝;再比如说,温一壶月光下酒,邀上好友,在满园狂花中痛饮,在蝉声悠悠的夏夜里醉去,在薄暮秋霜里与海棠俱醉,或是用腊梅温一壶大曲,都是浪漫的体验。当然,读文人骚客的诗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读苏东坡的词另有一番滋味,“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温月光下酒,寻一个良辰美景,添上几分才情,效果会更佳。

  读到《我似昔人,不是昔人》,山静水流世事无常,一切都是人间常态。有位梵志幼年出家,白发苍苍返乡,邻人问他你还是之前那个梵志吗?他回答说我还是我,只是不是当初那个我了。让我自然地想到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算是同一个道理吧。时间河流的流逝也许短期不会带来太大的改变,但过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呢?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我们也接受着现在。年少时做的梦,许下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了吗,抑或是丢在过去的旧时光里。我们的外貌,思想和性格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一路走来遇见的人,经历的事,现在看来都是宝贵的回忆。了解了这一点,或许对生活会更热爱一点,对身边的人要更珍惜一些,对自己的期待要坚持下去,在前行的路上要做一个不受惑的人,对于生活也要加足马力向前啊。

  在我感觉浮躁的时候,这本书里的词句总能给我或深或浅的暗示。文章用词优美隽永,参杂了些许禅意,落脚在平凡的事物上,道理深入浅出。触动我敏感神经的是这本书写的都是人间的美好所在,永远向阳的心情教我慢慢寻觅生活中真实的感动。所以,我想把它推荐给你,一起找到生活的甜。幸运的是,后来某天我在喜马拉雅电台里找到这些散文,然后再无数个夜里,让它就这样放着,伴着我进入梦乡。一本书毕竟有限,虽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脾气心性,但多受些熏陶,总没有坏处。

  《人生》读书笔记 篇8

  《人生》是由路遥执笔,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描写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在农村和城市反复折返的故事,以及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从而体现一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人生》是路遥创作的第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发表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人生》的发表标志着路遥的开始步入文学之路的巅峰,也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著名导演贾樟柯曾这样评价:“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后来也读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惟独《人生》对我的影响最大,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1980年代,中国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口,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地理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和城乡差别。同时,国家还通过种种政策强化这种差异。比如在劳动分配的制度上,在城市工作的职员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还有完善的医疗的制度、退休的制度。但在乡村,农民不仅要按时按量向国家缴纳粮食,还必须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这些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农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长时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中。《人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展开,“乡下人天生就应该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在小说中被大大强化。

  “相比于一般悲剧作品,《人生》具有更加厚重的悲剧色彩,其所呈现的爱情心理的冲突、乡邦文化的冲突、作家的精神冲突,都是具有深长的历史意味的冲突,不可能在短期内消解,矛盾与矛盾冲突的所在,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人们前行的'不息动力,督促人们去解决矛盾,实现追求的目标。”

  一、爱情心理的冲突。

  在高加林的爱情选择的背后,埋藏着门第观念的冲突。高加林和刘巧珍恋爱,高加林没有门第差别的担忧,但和黄亚萍恋爱,高加林首先发问的就是:“你父亲肯定不会接受我!他们要门当户对的!我一个老百姓的儿子,会辱没他们的尊严!”高加林的发问确实很有道理,因为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等级观念的社会里,婚姻同样打上了等级的烙印,而高加林不惜以道德背叛的代价与巧珍分手,目的只有一个,告别那块土地,做一个真正的城市人。

  二、乡邦文化冲突。

  在中国的乡村文化中,有三种力量最具影响,掌有行政权权的阔人、掌有经济权的富人和掌有话语权经验的老人。首先是高加林和高明楼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因为高明楼玩弄权力、占夺了高加林民办教师的位置而引起的。但其实不是,高加林和高明楼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高明楼是村里的权力阶层,而高加林是村里的草根阶层。其次是高加林和顺德老汉的冲突,这是新一辈和老一代之间的冲突,高加林向往城市文明,守地意识薄弱,而顺德老汉守地意识强烈。他们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说是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的农民乡土观念的冲突。最后是高加林和刘立本的冲突。刘立本的商人身份决定了他在高家村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他通过投机取巧实现了发家致富的目标。高加林鄙视刘立本,缘于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也是历史惯性作用的体现,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耻言商业金钱,看重官宦仕途。

  三、作家精神冲突。

  “农村与城市、乡土情结与现代意识、道德与历史、奋斗精神与自虐倾向,正是作家意识到这种两两相对的二律背反,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内心裂变的极致。”阅读《人生》,我的能感受到作家强烈的乡土情结,而在这种情结的背后,毋庸置疑的是因袭的守旧观念、封闭的小农思想和被动的保守惰性,以“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作为人生经验和生活哲学的前提,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其僵化的思维。其次,《人生》也显示了路遥在心理层面的复杂矛盾。一方面,作家站在维护者的立场上,对作品主人公进行了鲜明批评。另一方面,就作品的情节来看,作者借助高加林的行动却又是在消解这种意识形态话语的。作家精神的坐标陷入了自我迷失的状态,路遥到底不能回答为什么社会主义体制的利剑砍下了高家明,而没有砍下屡屡以权谋私、阻挠农村改革的高明楼?为什么城市人比农村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福利?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青年的发展问题?

  “有研究者曾经指出:浓郁的悲剧审美意识,是路遥作为艺术家的一大优势。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路遥自觉地把这种意识贯穿在了小说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结构安排等各个环节,以达到强烈悲剧感的艺术效果。”[2]正如陈思广所说“路遥的艺术关切点不在于表现心灵的选择和灵魂的搏战上,而在于揭示外在环境的压迫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制约,物质条件的匮乏对人格精神的追求和发展的限制。”并通过这些悲剧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的关注。《人生》不仅为那些在困境中奋斗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对于科学的审视乡土观念、正确的处理城乡关系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读书笔记 篇9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虽然人生的结局是一如既往的悲伤与现实,但我却没有以往那么愤然,我渐渐体会到了什么是生活,特别是现实世界里的生活的样子。

  生活有时能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也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有时会把社会中的各个角色调换,有时会把好事弄巧成拙,关键看我们怎么去走这条人生的道路。

  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丢掉自己的原则,无论你此刻正高兴万分或痛苦万分,都不能丢掉自己的原则,人一旦丢掉原则就会走入人生的岔路口里。就像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样,他优秀聪明心劲高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同时又懂得利用机会,这点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然而他就是因为一时的迷茫放弃了原则,结果失去了一份也许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纯真的爱情,最真的女人,最爱他的人。女主角巧珍带着对他的爱嫁作他人妇,没有任何怨言,然后在他失意又从回农村时还为他求情,求大队书记让他重新当老师。其实在他失意之前他就意识到自己其实真正爱的人是农村姑娘巧珍,然而就是因为一时的迷茫,选错了路口,放弃了原则,结果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其实我们都在走这条人生路,在这条人生路上也会遇到很多岔路口,我们在选择之前也会迷茫失措,也许也会和主人公犯同样的错误,说白了这就是人生!唯一和主人公不同的是我们在选择之前看到了《人生》这本书,它会让我们在选择的时侯,三思而后行!

  就像柳青说的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读书笔记 篇10

  路遥的作品我看的也不是很多,以前最喜欢的是《平凡的世界》,因为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也就是所谓的"平凡的世界"吧!大学学现当代文学史的时候,路遥的作品几乎没介绍几篇,唯一提到的也是作为"反思文学"的《人生》,我当时还愤愤不平,怎么没有《平凡的世界》呢?怎么会是《人生》呢?今时再看真的是我浅薄了。

  也许高加林的遭遇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这里有他许多自作自受的成分,他和巧珍的爱情也没有什么,因为最初也不过是他要在落寞时寻一种安慰而已,而最后也终因要寻找更好的前途而选择放弃,而且一样要借助于爱情。我这些见解肯定是要被人耻笑的,因为别人肯定会说,你怎么没有看到高加林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抗呢?要说他的错也是环境所致,这是现实逼迫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也许从人生自由追求的角度来说,他没有错,他在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城里人"世界,他想摆脱自己受苦受难的现实。难道一个"冠冕堂皇"的追求自我价值就可以掩饰这人性中的灰暗吗?

  在最落寞、最需要安慰的时候,高加林为着自身心灵上的解脱去接受了一个他自己打心眼里瞧不起的角色——巧珍,这些其实与是否是巧珍并没有半点关系,在这个时候只要是任何长得还能说得过去又对他好的人,他应该都会接受。因为他的接受只是自己从心理上接受现有状态的尝试,他的接受是为自己那虚弱的灵魂所找的掩护,与是谁没有关系。他们看似经历了一段浪漫而幸福的爱情,但这一切的前提只是高加林觉得也许他的生活就只能如此没有任何转机了,他接受了自己现有的农民身份。他叔叔的出现改变了现有的一切,让他从劣势转化为优势,他有了自我实现的资本,所以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农村,去寻找他的大世界。

  黄亚萍的出现让他看到了更美好的生活,他可以更美满地去实现自己,所以他绝情地抛弃了巧珍。其实就算没有他叔叔的出现,就算没有黄亚萍,他就一定能跟巧珍相守一辈子吗?在他的内心深处永远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她永远不是他的最终选项,而是备选项。这就是他——一个典型中国男性,不能说他没有血性,他比谁都自尊而自傲;也不能说他庸俗,他看似很有才华,可就是这样敏感而又狂放自大的人,那又怎样?在现实的诱惑和利害关系面前,照样不是攀着往高爬。最后的失败也许是作者对他的惩罚,也许是为了警醒世人,但现实是怎样,稍微不糊涂的人都很明白。

  巧珍——这个典型的中国女性,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她我老是想起千里寻夫的孟姜女、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领孩子告状的秦香莲。这些可怜的中国妇女,她们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相夫教子,把男性看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以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家庭为荣,而不去管别人为啥要跟自己结婚,也不去想这样做到底有何价值,只知道傻傻地欣赏、傻傻地付出。一旦连这种最廉价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时,就哭的哭,自杀的自杀,随便嫁人的嫁人,从没想过自身的价值在哪里。

  巧珍喜欢高加林是因为他有文化,而她的没文化让她总是显得低人一等,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村里人的眼光是高加林高攀了她,但出现在高加林眼中的她永远都是那么唯唯诺诺,她有十二分与家庭、世俗作对的勇气,却没有对高加林提一个要求的念头,她无条件地对他好,却不管别人是不是真心对自己,即使最后高加林提出分手,她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因为她觉得自己本身就不配。而且在高加林最后回到农村时,虽然自己已为他人妇,却还帮着他找工作。这就是中国女子的"善良",在作者极力美化她的同时,其实是在塑造男性眼中女性的典范,永远那么善良、永远那么与世无争,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千百年来对女性的一种压抑,对女性生命价值的蔑视。

  凭什么女性就得永远以男性为中心,她们可以有自我的价值。正如舒婷所说我必须作为树的象征和你站在一起,你喜欢我只是因为我是我,而非其他任何东西,既不需要仰视、更也不需要同情。

【《人生》读书笔记2000字(通用10篇)】相关文章:

1.《人生》读书笔记(通用10篇)

2.人生读书笔记

3.《人生》读书笔记

4.《人生》3300读书笔记

5.飞驰人生读书笔记

6.《论人生》读书笔记

7.人生海海读书笔记

8.《人生海海》读书笔记

上一篇:《牡丹亭》的读书笔记 下一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