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读的孩子

2014-10-14 关于书的作文

爱阅读的孩子1

我超级不喜欢读书,因为要看一些密密麻麻的字,使我头昏脑胀!但是,自从上了今天的作文课,才知道原来阅读那么重要,而且在看童话故事的时候,才发现里面藏有许多启示,像是放羊的孩子,让我学到不可以说谎骗人;还有白雪公主,让我知道不可以乱拿陌生人的东西。这些都是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到的。

喜欢读书的人,常会沉浸在书本里,连旁边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以前我一拿起一本书,时常会觉得,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可以做什么?还会看到一半就睡着呢!

读书就像是前往成长的路线,读了一本书,就成长一步。下次我要多读书,让自己更有智慧!现在我觉得读书很有趣,不读书很空虚。现在读书还来得及,我要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生。

爱阅读的孩子2

  他中等身材,显得有些瘦。清秀的脸上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蓝色的眼镜,鼻子下方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他就是我的同班同学兰冉。

  兰冉性格文静,不像其他同学嘻嘻哈哈,喜欢打打闹闹。他最大的特点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很广,可以说是我们班的“阅读之星”。他常常沉迷在书的海洋里,忘了周围的一切。有一次,他放学回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走着走着,突然撞到了一个东西,他叫了一声,连忙说对不起。可是,没有人回应,他抬头一看,原来是碰到了公交车站的站牌。

  还有一次,他正在书房聚精会神地看《水浒传》,妈妈想让他去买包味精。妈妈叫了两遍他才出来,可是他对《水浒传》还是爱不释手。他一手拿着钱,一手拿着书,往楼下走去,不知不觉走到了店铺门口。老板问:“这位同学,你要买什么呀?”他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竟回答《水浒传》中英雄的名字。老板听了哈哈大笑。他这才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说要买一包味精。老板和蔼地说:“这是小吃店,味精要到隔壁的小卖部去买。”兰冉赶紧往隔壁的小卖部跑。

  他真是一个爱阅读的孩子。

爱阅读的孩子3

  我是一个迷路的孩子,安静的站在那里。

  脚下踩着柔软的草坪,瞧着双人木椅上的那个恋爱中的女人。

  我迈着蹒跚的步伐跑到他们俩面前。

  我说,我爱你。对着那个称为可以称阿姨的人说,而那个阿姨正在谈恋爱。

  那个男人微笑说,你不懂。

  我也露出天真的笑,我知道你们怎么走到一起,你不说我知道。

  一个不懂感情的人都可以走一起而且及不恰当的走一起。

  一个懂情的人总是会以特殊的方式去爱,因为他明白。

  当一个真正懂爱的人站在一边,那个男人还满心乱骂的声称自己才是最爱的。

  不,你在现实已经迷失自己。我还只是一个孩子我懂,性格单纯,不带一丝遐想。

  一个只有内心冷淡外表温和的人驱赶了别人批评。不,那是最和平的交谈。

  你说我不懂那你就愿意和我去上帝那里发誓赌命吗?

  你温和我却不服。

  当一个现实被一个句梦境而幼稚话打破,你沉默了。

  你还是笑着说,你不懂,你只是一个孩子。

  那就以我孩子名义打赌,我们玩硬币,我说,这次一定是正面。

  手一翻那枚硬币抛在一米高的空中,我伸手接住。

  摊开手,那枚硬币就是正面。

  我知道你是魔术师,可以把硬币弄成反面。

  不要在意孩子那句我爱你,他不懂,他也是无心的。

爱阅读的孩子4

  摘要: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应树立拓展性教学观,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对此,一是要课内严格训练,指导阅读方法;二是要课外广泛阅读,拓展生活空间;三是要开辟活动天地,提升阅读兴趣。

  关键词:严格训练;广泛阅读;会阅读;爱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些都表明,在大语文教育观念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

  如何使孩子们会阅读爱阅读呢?我们课题组经过实验,做了以下尝试,已初见成效。

  一、课内严格训练,指导阅读方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说的便是课内要严格训练,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逐步使学生达到能运用精读、速读、选读、批注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叶圣陶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把阅读方法的指导,赋予课堂阅读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变教材为学材。

  1.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2.略读法,就是大略地读,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书籍。

  略读的目的就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可采取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方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然而,略读不是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读。

  3.速读法,即用最快的速度阅读,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4.选读法,就是有所舍弃,选其所需而读。

  根据需要或针对问题,学会有目的选读有关文章或选读文章中的有关部分,达到迅速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5.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对重点疑难边阅读边圈点勾画,或写上几句心得,既动脑,又动手,旨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注意给规律、教学法,教给儿童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二、课外广泛阅读,拓展生活空间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课内得法,还应指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得之法,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拓宽知识面,拓宽生活空间,以课外促课内使之相得益彰。

  1.结合课文学习,实施拓展性阅读。

  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材料辐射,须找准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联结点、切如点,这也是有效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我们归纳为以下几种:

  (1)释疑解惑型。以教材中的疑难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了阅读面。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及鲁迅和革命志士遭反动派迫害的阅读材料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不但能理解鲁迅先生的言外之意,而且对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

  (2)学法迁移型。选择与课文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如学习了《惊弓之鸟》,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学习了《太阳》、《冬眠》等课文后,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后,可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小学古诗背诵篇目,适时指导学生读、背相关的古诗。

  (3)深化迁移型。教材中不乏名家名著或名篇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更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由《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延伸到《三国演义》,由《卖火柴的小女孩》延伸到《安徒生童话》,由《匆匆》延伸到《朱自清散文集》等。

  2.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全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目前学校拥有大规模的图书室,图书种类繁多,科目齐全,我们要利用图书资源,要求每周每生借阅不少于1次,教师有选择地给学生推荐,达到资源共享。我们首先为孩子选择的是《小小百花园》丛书,在这套读物中,有爱的教育,美的熏陶,还有科学知识的趣闻

  3.介绍优秀报刊,做好阅读指导。

  随着现代家庭对子女智力投资的不断升温,订阅儿童报刊的学生越来越多。如《小朋友》、《中国儿童》、《小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东方少年》等。我们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孩子们阅读报刊的方法,让他们在课下自由阅读。

  三、开辟活动天地,提升阅读水平

  1.课前精彩三分钟。

  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我们都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讲演,把课外阅读收集的小故事、名人名言、谚语、谜语、歇后语或新人新事与全班同学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言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读课外书刊。

  2.定期开展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活动。

  此项活动由学生代表设计和组织,教师参与其中,在课内完成。活动内容主要是把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收集整理的学习成果,向大家展示交流。主持人尽量为全体同学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项活动的开展,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实现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积极交往互动,又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真正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爱阅读的孩子5

  爱孩子,就和孩子一起读书吧

  ①近年来,“亲子阅读”一词被频频提起,曾有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②其实,《三字经》中也有类似的教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据说清朝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传给儿孙们的就是一楼图书。在古人的观念中,世代书香传家风。有爱读书的父母,才有爱读书的子女。有联语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③根据深圳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岁到4岁的城市儿童群体,有近40%的家庭是“三无一有”:无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孩子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但一起读书的时间连十五分钟都不到。电视剥夺了孩子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与长辈对话,也失去了家长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来自以色列的研究报告指出,阅读的大环境会对5岁以下孩子的识字量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童书中词汇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比亲子间的对话高3倍以上。

  ④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美国儿童日常经验的富有意义的差异”的研究。研究人员将42个普通家庭按社会背景与经济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福利家庭、工人家庭、专业人士家庭,跟踪记录这些家庭的儿童长达4年。结果发现: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听到4500万字,工人家庭的孩子听到2600万字,福利家庭的孩子只听到1300万字——不同家庭的交谈状况和阅读环境的差异是惊人的。而这种语言能力与阅读能力,将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⑤孩子词汇量的掌握不仅来自于交谈,更来自阅读。无论是成人对成人,还是成人对孩子,日常交谈所用语汇大体在5000个。而另外还有5000个次常用语汇。在这1万个基础语汇之外,就是在阅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所谓“生僻词”。而人们阅读能力的大小往往就取决于对这些生僻词的`了解程度。而童书中的生僻词是人们口语交谈中的3倍。从这一角度说,家长和孩子间的交谈只是建立基础语汇,只有让孩子阅读时,孩子才能突破口语语汇的局限,接触到大量的生僻词,这对孩子以后的正式学习大有助益。

  ⑥“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阅读是一切教育学习的起始,而亲子是爱的本能——爱你的孩子,就和孩子一起读书吧。

  14.文章第①段“亲子阅读”引号的作用是 ;第⑤段“生词生语”引号的作用是 。(2分)

  15.第⑤段画线句中,“成人对成人”与“成人对孩子”两个词语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是 (2分)

  16.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中②③④段连用多个事实论据,而且彼此不能相互替代。请说明理由。(2分)

  17.自选一个角度,举例说明本文中引用的作用。(2分)

  18.删去文章结尾画线句可以吗?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

  14.(2分)特指 强调

  15.(2分)(答对一个受点即可)

  ①本文围绕“亲子阅读”阐发议论的,而非指“成人阅读”。因此,句末的落点还应在“孩子”上。

  ②如果调换,论述的关注重心就变成了“成人”,这与作者的用意不一致,与后文不衔接。

  16.(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

  ①几个事例整合在一起,使论证范围涵盖古今中外,以突出“读书”为普遍真理。

  ②几个事例非常典型,各具体表性,更具说服力。(“清代”表明中国自古有此优良传统;“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最爱读书的民族;“美国”因为其目前最为发达。)

  ③“据某市”事例立足当下,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与其他案例形成对比,使论证具有针对性。

  17.(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举例略)

  ①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 ②使表达更丰富。 ③是阅读好的有力佐证与现身说法。

  18.(2分)不可以。(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以上得满分)

  ①呼应标题。 ②表明写作意图。本文论述的重点不是阅读的重要性,而是陪孩子读书的重要性。 ③与第一段相照应。 ④宕开一笔,从“亲子是爱的本能”引起论题,让人不容置疑。

爱阅读的孩子6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1.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请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说明。

  3.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 “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即通常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有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否则,走向一面,即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这是一种理想的为人准则,是作者给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一张救治良方。在现当代哲学领域,这剂良方闪耀这理性的光辉。

  2.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作者将导致丑恶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人缺乏“良知”、缺乏爱心,因而,人“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进而社会弊端丛生。

  作者弗罗姆提出这一观点,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找原因,所以又有其局限性。

  3.这文中的大部分篇幅里,作者极力阐述和强调“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终的,所以,母亲对孩子的过失甚至是极大的错误乃至犯罪都会给以原谅、维护、祝福。

  这句话运用假设和夸张的语气来极力凸现“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突出“母爱”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爱阅读的孩子7

  ①近年来,“亲子阅读”一词被频频提起,曾有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首诗来作注:“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②其实,《三字经》中也有类似的教诲:“人遗子,金满籯(yínɡ),我教子,惟一经。”据说清朝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传给儿孙们的就是一楼图书。在古人的观念中,世代书香传家风。有爱读书的父母,才有爱读书的子女。有联语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③根据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岁到4岁的城市儿童群体,有近40%的家庭是“三无一有”:无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孩子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但一起读书的时间连十五分钟都不到。电视剥夺了孩子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与长辈对话,也失去了家长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来自以色列的研究报告指出,阅读的大环境会对5岁以下孩子的识字量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童书中词汇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比亲子间的对话高3倍以上。

  ④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美国儿童日常经验的富有意义的差异”的研究。研究人员将42个普通家庭按社会背景与经济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福利家庭、工人家庭、专业人士家庭,跟踪记录这些家庭的儿童长达4年。结果发现: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听到4500万字,工人家庭的孩子听到2600万字,福利家庭的孩子只听到1300万字——不同家庭的交谈状况和阅读环境的差异是惊人的。而这种语言能力与阅读能力,将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⑤孩子词汇量的掌握不仅来自于交谈,更来自阅读。以英语为例,无论是成人对成人,还是成人对孩子,日常交谈所用语汇大体在5000个。而另外还有5000个次常用语汇。在这1万个基础语汇之外,就是在阅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所谓“生词生语”。而人们阅读能力的大小往往就取决于对这些生词生语的了解程度。据统计,童书中的新词汇是人们口语交谈中的3倍。从这一角度说,家长和孩子间的交谈只是建立基础语汇,只有让孩子阅读时,孩子才能突破口语语汇的局限,接触到大量的新词汇,这对孩子以后的正式学习大有助益。

  ⑥“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阅读是一切教育学习的起始,而亲子是爱的本能——爱你的孩子,就和孩子一起读书吧。

  1、文章第①段“亲子阅读”引号的作用是 ;第⑤段“生词生语”引号的作用是 。(2分)

  2、第⑤段画线句中,“成人对成人”与“成人对孩子”两个词语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是 。(2分)

  3、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中②③④段连用多个事实论据,而且彼此不能相互替代。请说明理由。(2分)

  4、自选一个角度,举例说明本文中引用的作用。(2分)

  5、删去文章结尾画线句可以吗?说说你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①特指 ②强调

  2、①本文是围绕“亲子阅读”阐发议论的,而非指“成人阅读”因此,句末的落点还应在孩子上。②如果调换,论述的关注重心就变成了“成人”这与作者的用意不一致,与后文不衔接。(答对一个即可)

  3、①几个事例整合在一起,使论证范围涵盖古今中外,以突出“读书”为普遍真理。②几个事例非常典型,各具代表性,更具说服力。“清代”表明中国自古有此优良传统;“犹太人”是公认的最爱读书的民族;“美国”因为其目前最发达。③英语的例子是当下,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与其他案例形成对比,使论证具有针对性。(答对一个即可)

  4、①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②使表达更丰富;③是阅读好的有力佐证与现身说法。(答对两个点即可)

  5、不可以。①呼应标题;②表明写作意图,本文论述的重点不是阅读的重要性,而是陪孩子读书的重要性;③与第一段相照应。④宕开一笔,从“亲子是爱的本能”引起论题,让人不容置疑。(答对两点即可)

爱阅读的孩子8

  孩子的爱

  花倦

  ①多年后,他一直记得那一幕

  ②有一天,他和妻因为一点家庭小事闹起了矛盾,妻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跟他吵,也不同他一起吃饭.带着女儿就出门。

  ③ 他自尊心强,不主动向她示好,妻出门后,他在家里喝闷酒.当妻牵若女儿回来时,他己经喝了大半瓶,桌上只剩一碟小凉莱和几个馒头,妻看都不看他一眼,径直进了卧室。他又气又怒.火气发不出来,拿起酒瓶猛灌.就在他仰头灌酒的时候,一只小小的手.用了很大的力气,拉住他的手腕.是刚4岁的女儿,站在那里,固执地拉着他的手.十分心疼地看着他.女儿不停地说:爸爸不要喝酒,爸爸不要喝酒!

  ④他的手停在半空,看着眼前这个娇小的人儿,圆圆的脸,卷卷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女儿夺下他手里的酒瓶,转身飞快地跑了出去,回来的时候,酒瓶不见了。女儿靠他怀里,伸手拿桌上的馒头递到他嘴边,说:爸爸,吃馒头。他咬了一口馒头,咸咸的是他的眼泪。那一刻.为了怀里这个爱他的小人儿,他决心以后要好好爱护这个家。

  那一刻,他决定为了怀里这个爱他的小人儿,以后一定好好爱护这个家。

  ⑤如今,他已年过六旬,每天吃晚饭都习惯喝几杯,女儿正恋爱,却每天都回家陪父母吃饭,在他喝了三两杯之时候,就把他的酒瓶收起来。这是,他总是说: 你从小就抢我的酒瓶。你是记仇的老头儿!全家人都笑了起来。没错,那么多年了,他始终清晰地记得一个小人儿的爱,比任何时候都强烈,都让他震撼。

  他姓张,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的女儿是幼儿教师,今年26岁,叫张慈。

  ⑥多年后,她的女儿也记得这样一幕

  ⑦那时候,她家里经济收入不高,生活略显困难。每次买菜专挑便宜的,有一次,丈夫不在家,他和往常一样,很晚才去菜市场。看到有个摊位仅剩的一小块排骨正便宜出售,想,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排骨买回了家。炖排骨时,锅里冒出的香味引得6岁的儿子站在厨房门口一步不肯离开。她感到有些心酸,排骨炖好后,把排骨都夹到儿子碗里。等她收拾好厨房回来,发觉儿子正在抿着嘴偷笑,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她问他笑什么,他舔舔嘴唇说:妈,排骨真好吃。

  ⑧她拍拍孩子的小脑袋,准备吃饭时,发现满满的一碗饭摆在饭桌上,他吃了一惊,什么也没说,扒米饭时,忽然被什么塞住了嘴巴。夹起来,是一块排骨,不大,肉多。她抬起头,儿子正低着头瞄她,边瞄边偷笑。她把排骨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微笑着落下泪来。

  ⑨那以后,生活再怎么艰难她都能微笑着面对,再不曾皱起眉头。儿子长大了,依然喜欢吃她做的排骨米饭。每次她都会说起那块被儿子偷偷放入碗底的排骨,她说:真是想不到,你那么小,却已经懂得疼我。

  ⑩前不久,他们祖孙三代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一档亲情节目。那档节目的名称叫:孩子,你们什么时候学会了爱。

  (摘自《经典小小说》,有删改)

  1.第①-⑨段主要描述了学会爱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

  (2)

  2. 第⑧段画线句中的微笑与落下泪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

  3 .文中他的女儿是个怎样的人?请举出相关的句子作简要的分析(3 分)

  答:

  4 .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⑩ 段的用意(4 分)

  (1)内容(2 分):

  (2)结构(2 分):

  5 .从本文中你也许学会了爱,请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45 字左右( 3 分)

  答案:

  1.(1)女儿心疼喝酒生闷气的父亲,抢走了他的酒瓶。(2)二字心疼劳碌的母亲,偷偷往母亲的碗里放排骨。

  2.不矛盾。微笑是她为儿子的懂事儿高兴,落下泪是他为儿子对自己的疼爱而感动,都表达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真挚的爱。

  3.女儿测试一个固执、心疼父亲的孩子,如固执地拉着他的手,十分心疼地看着他,恋爱时每天都回家陪父母吃饭;女儿疼爱儿子,是一位勇于面对生活坎坷的母亲,如排骨炖好后,把排骨都夹到儿子碗里,生活在怎么艰难她都能微笑着面对,再不曾皱起眉头 。

  4.(1)以节目标题孩子,你们什么时候学会了爱总结概括了祖孙三代间孩子对父母的爱;(2)收束全文,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升华了情感,深化、收束全文。

  5.示例:爸爸妈妈,你们是照亮我的灯光,温暖我的阳光,也许我顶撞过、抱怨过你们,但我更爱你们!

【爱阅读的孩子】相关文章:

我爱阅读05-06

水乡的孩子爱水乡作文12-03

那个花季,那个爱悲伤的孩子09-09

爱音乐的孩子不会孤单作文11-24

孩子犯错时更需要我们的爱作文12-18

记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作文09-09

我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作文11-25

幼儿教师爱孩子的演讲稿6篇11-03

我是爱读书的好孩子200字小学作文12-20

教育孩子阅读心得体会(4篇)12-09

书的魔力 读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