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精选11篇),欢迎大家分享。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1
有一位戴着鼻饲管的老爷爷,看起来普普通通,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隐藏了几十年的国家最高机密的核潜艇研究员。
他叫彭士禄,出生于英雄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死在敌人手下,四岁被通缉,坐了两次牢,吃了百家饭,许多妈妈都为了换他的命牺牲了自己。彭士禄从小就十分孝顺。他小时候就十分艰苦,在他15岁时,周恩来找到了他,还给了他学习的机会。
彭士禄原本学的是机械类,后来他因需要,转行转成了研发核潜艇。
这些时间,他每天五点起来,十二点以后睡觉,饿了就吃窝窝头,但有些时候,却可能连个窝头都吃不上,就去挖白菜根。他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最开始的资料便是在美国商店买的儿童模型玩具和一张模糊得看不清的图片,但是,他们仍然敢于去尝试。一次,他们搜集到了一个英语资料,可他们没有学过英语,更看不懂英文,于是彭士禄他们就早起背英语单词,十分努力。
他们的环境不好,又有蚊子又有苍蝇,叮得身上流脓,但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他们依旧日日夜夜艰苦奋斗着。
终于,他们奋斗了13年,中国第一个核潜艇“长征”号成功潜入大海。想到祖国原来一穷二白,被苏联瞧不起,又想到彭士禄他们这么多年为国奉献,可都是他们的功劳哇!
彭士禄回到祖国便影藏了几十年研造核潜艇,这就是那个戴鼻饲管的老爷爷!
彭士禄勇敢无畏,一生报国,他不怕艰辛,热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2
原子核技术,在世界上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在我国发展核潜艇事业的进程中,有一位英雄的事迹令人敬佩。
一位名叫彭士禄的老爷爷,别看他是一位很普通的老人。可他却是我国的机密,因为它是原子核动力的科研人员。彭士禄出生在一个英雄的家庭,母亲在他三岁时牺牲,父亲是4岁牺牲,其他的亲人陆续牺牲。但他们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革命而奋斗。在他成为孤儿后,他便与她的奶奶游走四方。在他15岁之前,他曾经好几次被抓到监狱中,但就在他15岁的那一年,周恩来找到了他。从此,他便踏入了学习生涯。
在此后他,争取到了留学的名额,但也就是那一年,美国的核潜艇,让世界震惊。毛主席出面问苏联是否提供一些资料,但苏联方却提出相当无礼的要求,于是,毛主席勃然大怒:“宁愿造1万年,也不愿意让出一点土地。”
便开始访问留学生,是否愿意转科目,彭士禄说:“只要能为国家奉献,什么活都做。”于是,一部分留学生便将科目改成原子核动专业。他们每天十分的刻苦。也十分努力。但当他们进入了祖国的核研究基地时便“消失了”其实他们是改名换姓了。彭士禄他们便没日没夜的工作,能让他们参考的只有两张模糊的图纸和一个模型的玩具,他们每天5点起来念英语,上厕所时也在背单词,直到深夜12点之前都不能入睡,因为他因为资料全是英文写的。
但也就因为他们这种没日没夜的奋斗。让他们只用了十三年走完了美国二十几年的路程。1970年成功的,造成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这样为国做贡献的人值得我们钦佩,所以我们一定要像彭士禄爷爷学习为国贡献,一生报国的精神。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3
当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当家长觉得孩子总是不尽如意的时候,可曾想过,除了一味指责,是不是更应该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陪他寻找更多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没有人会生来成功,如果孩子们在学习过程遇到了问题,我们也不能急于指责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地找出问题,分析解决办法。譬如,试着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建立错题集,改进写字速度……总之,请相信,这世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成功,不过是找准方向,然后不断努力罢了!
顶级运动员如此,我们的孩子更如此。
苏炳添父母对儿子的评价很低调,只说努力了就好,结果怎么样现在谁都不能下定论;儿子能有多点时间回家看望父母,他们倒是高兴,一年见不上一两次面,挺想念儿子的;当然,不能影响比赛和学习,儿子既要好好比赛,也要好好读书,将来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好。
也正是苏炳添父母对孩子不骄不躁的教养态度,苏炳添对待比赛时才能永远保持一颗冷静踏实的平常心。
自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苏炳添一直很小心地看护自己的身体。他作息非常规律,晚上23点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追求大运动量训练。他曾提过自己在2020年上半年训练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20年在封闭备战的时候,成绩也不比今年的成绩差很多的,但是一直没有比赛,然后在5月底的时候就训练过度,就出现了一些骨裂,然后看到钻石联赛取消,国内所有的比赛都取消,我自己就请假回家了。”
这就是苏炳添之所以能够在31岁依旧成为中国短跑领军人物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对任何情况,他都极度自律地完成训练计划;不管年龄多大,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将技术推进到新的高度,他都愿意做出改变和尝试。
有时,那些努力和尝试并不一定能帮助到他,就像他所说,有的带来了伤病,让人不得已选择放弃,但有也有另一些带来了积极的进步,激励人继续打磨到完美。
正是苏炳添对待短跑的极度自律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他才能一次次突破极限,做到更好。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要成为冠军,但也应该有进取心,对待自己想要做好的事保持专注的态度,自觉自律地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一点(站上奥运决赛)了,我希望我们后面的年轻运动员,可以借鉴我的训练手段,然后调整,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资源。”
站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苏炳添说到了刘翔,“刘翔就像是中国田径的开路人”。而如今,苏炳添成了下一座灯塔,把刘翔给他带来的那束希望之光,照得更亮、照得更远。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4
2018年8月26日的朋加诺体育场被中国红点燃。备受关注的“飞人大战”结果终于揭晓,在亚运赛场最受瞩目、最激动人心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中国男子百米飞人苏炳添以9秒92新的亚运会纪录摘得金牌,引起了全场沸腾。“中国飞人”苏炳添加冕“亚洲飞人”,其9秒92的成绩不仅刷新亚运会纪录,与亚洲纪录也仅有0.01秒之差,他也是参加决赛的8人中唯一一个跑进10秒以内的选手。苏炳添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荣耀。
决赛前,苏炳添的外教兰迪·亨廷顿曾说:“如果比赛的氛围、环境和气候都合适,加上运动员感觉良好的话,苏炳添能在雅加达给中国带来一个奇迹。”外教在训练场上信心满满地留下这番话,而苏炳添果然也不负众望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骄傲。
在本届亚运会前,苏炳添两度跑出平男子100米亚洲纪录的9秒91,追平了卡塔尔选手奥古诺德创造的亚洲纪录,成为“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带着这样一份辉煌的成绩单第三次来到亚运会赛场,苏炳添的目标很简单——拿到男子100米的金牌。最终以9秒92的成绩夺冠,苏炳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我觉得今天已经破了我的魔咒,作为男子百米选手训练了十几年,我参加的所有运动会都没有尝试过拿一个冠军。29岁,我终于在亚运会上证明了自己。”手捧亚运金牌,苏炳添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飞人”。是的,苏炳添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国速度不容小觑。
2017年年初,那些关于“苏炳添退役”的新闻不胫而走,苏炳添的确动了这个念头。然而,苏炳添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于是,他坚持了下来,日复一日训练比赛。数年如一日的封闭训练,肩上积攒的各种压力,局外人统统无法体会。正是这样的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才成就了如今的亚洲飞人。
在整体水平依然无法与欧美抗衡的亚洲,亚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意义不言而喻,正如苏炳添所言,“这是打破魔咒、扬眉吐气的一晚”。辉煌背后总是藏着无人言说的艰辛,不过还好,苏炳添坚持下来了,用辛勤和汗水成就了自己也铸就了中国的骄傲亚洲的骄傲。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5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亚洲人。这种突破创造了历史,这种突破振奋人心,而苏炳添的那种坚持“进步”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半决赛中,苏炳添在第三小组第四道。发枪前,他揪了揪紧身衣,双手合十,大拇指与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赛后记者跟他求证手势的意思,他说这是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
苏炳添的“进步一点点”是中国人的一大步,也是亚洲人的一大步。但是这“一点点”是突破极限的挑战,是要建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自我突破上。苏炳添说,自己从9.99到9.91(提高0.08秒)用了3年时间。此后,他又为自己制定接下来的0.01秒的目标,“听起来0.01秒很少,但是提高0.01秒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愿意去尝试。”
为此,他保持严格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坚持训练,让自己的身体机能在32岁还保持在巅峰状态。就是为了能不断实现“进步一点点”。
在知乎上回答“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时”,苏炳添也说训练很累,“很枯燥,有时候确实练着练着就会想,太累了,明天还要练啊太累了,还要练那么多年,怎么坚持啊……”但他也说,“这样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再次挖掘自己潜力的过程。”
苏炳添做到了,他以9秒83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成功闯入奥运会决赛,成为中国奥运历史第一人,刷新了亚洲纪录。这背后是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始终如一的坚持。
拿金牌可喜,刷新记录可喜,但这些站上世界顶尖赛场的运动员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更可宝贵。“进步一点点就好”不仅是苏炳添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座右铭。
我们常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立长志者,不期速成,从“进步一点点”开始,坚持“进步”,必将会离目标越来越近。龟兔赛跑的故事,“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能坚持的有多少呢?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人说要减肥,然后呢,就一顿操作猛如虎,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饿死,或者恨不得把自己累死。这种状态明显不可持续,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减肥”仅仅成了一句天天挂在嘴边的口号;有人说要阅读,让自己变得“有深度”,于是捧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了两页之后觉得“太有深度”,弃之……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同样的道理,想要做成事,就不要妄图一口吃成个胖子。要学会循序渐进、持续发展。“进步一点点就好”,就是这样。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我们也应该提醒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即使只有“一点点”,但只要能坚持下去,数年如一日,十数年如一日地“进步”,就算我们破不了中国纪录、亚洲纪录,但终归能挖掘出自己潜力,实现更好的自己。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6
愿将此生长报国
海丰县,取义于“南海物丰”,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1925年,彭士禄出生在这片红色故土,他是我国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的次子。
1928年9月,海丰县一片血雨腥风,母亲被捕后英勇就义;不到一年,父亲又在上海慷慨赴死。
那一年,年仅4岁的彭士禄成了孤儿,也成了国民党在全国悬赏搜捕的“通缉犯”。童年时期,他曾两次被敌人抓进监狱,受尽磨难。
1940年,周恩来派人辗转找到15岁的彭士禄,一句“孩子啊,终于找到你了!”让颠沛流离的彭士禄泪流满面。
1940年年底,彭士禄抵达革命圣地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获得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
悬梁刺股攻读坚。彭士禄倍加珍惜这5年的学习时光,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1955年,因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国政府把原子能工业建设列上议事日程。当时,美国和苏联都已研制出原子弹、氢弹,美国还造出了核潜艇。
1956年,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陈赓到苏联访问期间,把彭士禄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问他:“中央已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回答。
吃百家饭长大的彭士禄,忘不了几十位“母亲”对他的抚养,也忘不了父母为了革命牺牲生命,他早已坚定了“愿将此生长报国”的信念。
1956年9月,彭士禄奔赴莫斯科动力学院进行核动力专业学习。从此,与核动力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自强不息去耕耘
20世纪50年代,面对一些国家的核威胁,毛主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
但是,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简直比登天还难!不但缺乏图纸资料,而且也没有权威专家进行指导,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
而且,核潜艇技术极为复杂。据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专项总师陈炳德介绍,全艇设备、仪器仪表等多达2600多项,近5万台件,电缆总长近百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研制更是难上加难。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研发。
彭士禄综合团队意见,对国外资料和国内重水堆实地考察,经过认真计算、论证,很快提出一套在陆地上建造模式堆的设想。
1965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八千军民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四川西南部的密林深处,这个代号叫“九〇九”的基地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很快,彭士禄告别妻儿,隐姓埋名,进入基地。
当时,中国核潜艇研发团队对“核动力”的了解几乎为零。但就在1970年12月26日,经过以彭士禄为代表的科研团队6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4.6万个零部件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49岁那年,彭士禄在一次核潜艇调试工作中突发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之后,他仍然不顾一切地扑在我国核动力事业上。
多年来,彭士禄被誉为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垦荒牛”。他推进了我国核动力的民用发展,开创了我国核电站自主设计与建设,为我国核电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负责了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总体设计和前期工作;组织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商用大型核电站——秦山二期,其设计标准、计算程序、研制能力等成功经验,对我国后续核动力的设计和研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是属牛的,许多朋友称我为老黄牛,我觉得我一生做的工作,虽沧海一粟,但就是要为人民作贡献,默默地自强不息去耕耘、开荒、铺路。”彭士禄生前曾在笔记中这样写道。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7
“在离天最近的高原,为一件事倾尽全力。在生命健康这样天大的事情上,他一心一意!这位84岁的老人脚步略显迟缓,却目光坚毅!他脚下的高原印记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奋斗的足迹。”
刚刚!我省吴天一院士荣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这是颁奖典礼上的一段话。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院士从事高原医学研究50多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2021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吴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党。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21岁的吴天一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了青海。
在青海的亲身经历,让吴天一深深地意识到在高原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军事建设首先要解决缺氧的问题,要解决人在高原环境的适应问题。因此,当年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吴天一就这样踏上了高原医学研究之路。
1978年,吴天一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1980年,为了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由吴天一带队,开始在高海拔牧区,调查牧民体质特征。从1980年到1990年,整整10年的时间,吴天一和他的团队骑着马、牦牛,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在藏族居住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研究,被称为“马背上的院士”。
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他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世界屋脊上,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带领医学团队,常年跋涉在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天路。50多年来,他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众心中。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实验室实验,让吴天一遭遇了很多困难,曾多次死里逃生,全身14根骨头断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双眼在强烈的紫外线刺激下得了白内障。即使是这样,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吴天一始终在青藏高原生活、科研、战斗,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在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领域填补了世界空白,构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学体系。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为高原医学的研究,吴天一院士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半个世纪来,他始终坚守在青藏高原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吴天一是我国著名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也是青海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实验室工作,曾让他全身14根骨头断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双眼在强烈的紫外线刺激下患白内障……
扎根高原六十载,他常年奔走为牧民群众送健康,每到一个地方就问“哪里海拔最高?”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好曼巴”。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21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这位84岁的老人,脚步略显迟缓,却目光坚毅,他脚下的高原印记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奋斗的足迹。抗美援朝期间,年仅13岁的吴天一申请入伍,之后被分派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58年,经历了朝鲜战场洗礼的吴天一跟随部队调防到青海,在这里他见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设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愿军的战友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吴天一和医疗团队的目标是“不死一个人”,他们按照最高标准,制定了缜密周全的医疗救助体系,而最终5年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被国际医学界称为高原医学的奇迹。
守护高原人民和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是吴天一的初心,而六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进了广袤的青藏高原。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8
“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您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吴天一当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颁奖典礼上,视频短片里一个个感人的画面,一句句真情的话语,还原了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迹。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号召来到青海。当时,国内的高原医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吴天一克服自身头痛、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频繁出入高寒地带,爬冰卧雪,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数据。受强烈紫外线的影响,吴天一40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在高低压实验氧舱进行首次人体模拟实验时,他的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在调研途中,他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十四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儿戳入心脏……凭借着一股韧劲,吴天一的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投身高原医学研究60余年,吴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9
最初,其实没人看好苏炳添。他的身体条件并不优越。小时候在体校,甚至曾因身材矮小,而遭遇教练劝他离开田径队。从10秒59到9秒99,苏炳添用了整整9年。
我们总以为天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天才。殊不知,那个在舞台上闪着光的人,他在灰暗的角落遭受过多少寂寞,付出了多少无人问津的努力,又耐受了多少回脱胎换骨的自我蜕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从父母眼中看到了光,孩子未来的模样才被被慢慢点亮。就拿运动健儿来说,如果您也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终身锻炼,终身成长,在家庭中也不能忽视体育的重要性。
首先父母要有体育锻炼的爱好,定时拿出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父母要有良好的体育习惯,以自己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带孩子多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体魄与身体素质。
其次,体育锻炼是提升孩子意志力、自制力的重要方式,当然,这需要家长充分引导,以身作则!孩子由于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对待困难容易气馁,容易放弃。父母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失败观。
此外,家长还可以及时关注一些体育方面的话题,让孩子接受到一些体育知识,提升体育的兴趣。在饭桌上,茶余饭后之时,不再只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多给孩子讲讲体育新闻或者趣闻,对提高孩子对体育的兴趣颇有助益。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10
8月8日,备受关注的奥运会圆满落幕,正当大家为中国取得的成绩纷纷喝彩时,我想起了鲁迅曾经写下的令人深省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争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一次东京奥运会,有两个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是00后射手杨倩,沉着冷静射下东京奥运第一块金牌,第二个就是32岁飞人苏炳添,虽然没有站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100米纪录,在一众二十几岁的对手中再次起飞。苏炳添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令人起敬,他成为我国代表团闭幕式的旗手也实至名归。
竞技体育成绩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奥运精神是突破、超越自我。苏炳添的奥运精神是纯粹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中华人民的奥运精神也是纯粹的,即使痛失金牌,我们亦能“输得起”、“放的下”,真诚的为其他国家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喝彩。超越自我、突破极限,这是我们参加奥运比赛的初衷。
生活学习,亦是如此。当我们面临失败时,要抱着坚强的斗志和毅力,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正如巩立姣那样,尽管连续四届奥运会失利,但最终还是拿到我国田赛的第一枚金牌,最终成功“上岸”,实现自我突破。
很多时候,我们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是属于我们的奥运精神。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11
苏炳添,这可能是中国百年奥运梦以来,最让我们振奋的选手,亚洲人可以做到和欧美人一样的成绩,可以做到博尔特,贾斯汀加特林,泰森盖伊,尤塞恩布雷克,这些名将一样能做到的事情9.83,记住这个数字吧,这是中国短跑,田径的脊梁,记住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不论决赛会不会受到这个时间短,不能恢复的影响,我们依然相信,这就是中国的速度,亚洲速度,黄种人的奇迹,改变的是多少年的中国田径甚至中国体育的历史。亚洲记录,真真正正的黄种人的记录,没有归化队员,没有任何的一点点的问题。起跑很顺,而且这一枪他肯定是当决赛发挥了全力去打的,到最后也真的能顶住旁边美国队的新星贝克的压力,我觉得真的是不容易,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已经是让我们非常惊喜。
几个真实而又感人的事例论证了我的观点,奥运精神真伟大啊!他让人充满斗志,充满活力。不过,虽然不是运动员,但却有着同样的奥运精神的,那么中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我们要通过宣传奥运精神,激励亿万人民发奋图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通过宣传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广大青少年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努力营造有利于成功举办奥运的舆论氛围。参与奥林匹克事务、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长期的追求。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深入和普及,将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十分宽阔的舞台,也将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拓展: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01 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
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里程碑性的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祖国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02 最美家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
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也正是这样一对不同寻常的夫妻,不仅照顾年迈老人,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女。
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颁奖词: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秀出幸福花。
03 百折不挠的中国飞人—苏炳添
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男子60m,100m亚洲纪录保持者。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m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在中国的运动史上,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年龄对于运动员来说,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
可是苏炳添无惧无畏,30多岁,依旧在赛场上驰骋。
只为证明:朝着梦想一直走,一直走,一定会有所收获。
颁奖词: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04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
14岁参军,先后十次受伤,三次立功。
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与敌军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里血战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
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困落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走过家乡每一个村民的家,也为村民们办实事,谋发展,接轨外界。
出生到目前为止,他动过47次手术。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他应该是被家人照顾的那个病人。
但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小问题。只有为国家付出,才是他应该去做的事情。
颁奖词: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05 矢志报国的飞行设计专家—顾诵芬
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书香世家,5岁那年,父亲应邀到燕京大学任职,顾诵芬全家迁居北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7月28日日本飞机编队轰炸中国兵营。7岁的顾诵芬第一次看到了飞机。
儿时目睹外国飞机轰炸 立下航空报国之志。在35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其中主持研制的歼八、歼八Ⅱ超音速歼击机。
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歼八系列飞机列装部队之后,成为我军20世纪核心主战装备。
颁奖词:向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千清芬。
06 分享扶贫故事,宣传中国形象—陈贝儿
陈贝儿出生在香港,在传媒行业工作近20年。
2021年,她和团队为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跨越14个曾经处在深度贫困的地区。
节目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陈贝儿从小衣食无忧,生活水平都处于中上阶层,对贫穷没什么概念。
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当陈贝儿看到外国媒体对祖国有大量不实的报道,并且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国能实现全面脱贫,内心的爱国情怀促使着她踏上一条“无穷之路”。
五个月的实地采访中,陈贝儿翻越悬崖峭壁、体验贫困地区人民用绳索过江、一度因高原反应紧急住院,她历经千辛万苦,只为还原中国扶贫的真实面貌。
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07 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吴天一院士跟高原病“较劲”半个世纪,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
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创造了14万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
跋涉广袤高原,数度遭遇车祸,全身14处骨折,耄耋之年依旧坚守一线。
在《感动中国》的录制现场,86岁的吴天一目光坚毅。
他是塔吉克族,特意佩戴了一条民族特色的领带,“上面绣着花,这就是开放在冰山上的雪莲花。”
他说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扎在了高原上,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颁奖词: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08 失聪女孩考上清华大学—江梦南
江梦南,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然而,她的人生经历却与诗意背道而驰。
1992年,江梦南出生在湖南郴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6个月大时,江梦南因为肺炎误用耳毒性药物而失聪。
从此她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只能依靠读唇语学习听和说。
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在学习这条路上,一路过关斩将,考进清华江梦南从小到大都没有上过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在公立学校读书。
2011年,江梦南从郴州市明星学校考入吉林大学药学系,在该校读完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硕士研究生。
2018年5月,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如果我能够做一些什么,让别人不再那么辛苦,那么艰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付出一点点努力,这个世界肯定是非常美好的。”
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09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1925年,彭世禄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的一个富裕家庭。
3岁的时候母亲英勇就义,4岁的时候父亲慷慨赴死。
14岁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抗日游击队。
16岁进入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26岁被选派留学苏联。
从苏联毕业以后,彭士禄被国家选派到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核动力专业,从此与核动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彭士禄被誉为中国的核潜艇之父,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遗憾的是彭士禄已经在去年3月22日去世,他没有亲自见证这个荣耀的时刻。
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10 勇攀高峰,自强自立—中国航天追梦人
中国航天人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共同努力。
航天人所指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为航天科研奋斗的工作者们。
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得慢一些,但很稳当。每一项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航天工作者的辛苦付出。
颁奖词: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精选11篇)】相关文章:
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精选8篇)03-09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通用8篇)03-19
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直播观后感(通用9篇)03-09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400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