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三娘教子》就是一个亲情与家教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京剧三娘教子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京剧三娘教子观后感【篇一】
《三娘教子》难以作为家教的样板,却可以作为家教的一个借鉴,从中可以看出家教的禁忌。
首先,家教应对症下药,忌药不投症。那天,薛乙哥从学校回来是因为心里有事:“薛乙哥在南学我懒把书念,怀儿内抱圣贤转回家园。在学校众同学都揭我短,说我是无亲娘难解难参。此一去我回家和娘争辩,谁的是谁的非细问一番。”而三娘并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什么,只是让孩子背书,孩子背不过书,母亲开始责怪,从而引发更大的冲突。要教育孩子,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心理。
其次,家教应循循善诱,忌怒气冲天。当薛乙哥背书不过,三娘打字方出口,孩子说了,要打打你亲生的。这时,三娘控制不住了:“小奴才一言问住我,结舌闭口王春娥。从今不把子来教,春娥免把心来操。若要此事甘休罢,娃娃呀,从今后咱这日子过不成了。讲着讲着恶气翻,那有心情教儿男。任儿成龙飞上天,任儿变虎虎归山。从今后不把奴才管,成龙变虎任儿玩。”在这里,三娘越说越气,竟然说出这样的负气的话来。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很危险的。从剧中也可看出,三娘讲这些话的结果是,孩子说我也成不了龙上不了天,管它呢,我玩儿去了。怒气冲天的时候,最好不要教育孩子。
第三,家教要切合实际,忌把孩子与人相比。剧中有这么的唱词:“谁知你贪玩耍不把功用,有几辈古人讲儿听。黄香檀枕把亲奉,王祥求鱼卧寒冰。商洛儿连把三元中,甘罗十二为宰卿。你奴才将近十岁整,还只顾贪玩不用功。”虽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象这样不切实际的相比是不足取的。生活中,常见一些人教训孩子,喜欢说你看那谁谁谁怎么样怎么样,而这样比的结果往往是引起孩子极大的反感。
第四,教育孩子应就事论事,忌陈芝麻烂枣子说个没完没了。比如,我为了你如何如何,为了你如何如何,往往使孩子厌烦。
《三娘教子》这折戏本身也印证了这些。三娘打呢,还没打,打字刚出口,孩子就蹦了;三娘骂呢,孩子不耐烦了;三娘负气呢,孩子自顾自的玩耍他的了。戏里教子成功,还在于以情感人。
成功的塑造三娘这一形象的名家不少,且各具风采。王玉琴、张惠侠、郭明霞久负盛名,都有很高的造诣,是演三娘的当之无愧的大家。而萧若兰的三娘在唱腔处理上,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确有另一种高明在。
京剧三娘教子观后感【篇二】
迟小秋演出的《三娘教子》是改编的。这个改编本最先是由天津的李经文演出的,上海的李炳淑也采取了这个本子。只是演出效果平平,没有什么反响。迟小秋2009年10月3日在长安的演出录播后,引起巨大反响,后引来网上的一片热议。如果光演出《教子》一折(现存马连良、李世济的录音),本子没有改动的需要,但要演出全部的《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就不得不对其改编。换言之:你要不改有关内容,这戏就不能演。这和演员没有什么关系。
网友“大小金鸟”说得好:“三娘教子,是流传了多年的经典艺术作品,是京剧艺术遗产,我们今天继承下来了,我们还要传承给后人。既是遗产,就有其历史的限定性(或曰局限性),它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关系。总之,是我们后人在看那个时代的一个画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审美观,三娘教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价值观。但是,如果每个时代都用自己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去修改祖上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那千秋万代以后,这个遗产就面目全非五花八门了。同理,我们用今天的审美观和法律,去修改红楼梦,不能有赵姨娘,岂不是让人贻笑大方,遗产是不能修改的,因为它是历史,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史上的很多东西,同样有许多不符合今天的价值观,孔子,孟子,太多了,我们都用今天的观点去修改?然后再传给后人?那中国5000年的历史就没了!我们传给后人的只是今天的历史了。既是历史,就要原汁原味,我们接过来时是原汁原味,我们传下去,也要原汁原味。这当中,我们只有传承的责任,没有随心所欲修改的责任。想改历史,不仅是蠢,更是自不量力,因为历史是改不动的!”
今天的《玉堂春》从《起解》演起到《会审》止。迟小秋每次演是带《监会》和《团圆》的,但叶少兰只演《会审》不演《监会》和《团圆》,我想这是叶盛兰陪程砚秋先生唱时也不唱《监会》和《团圆》的缘故吧。叶少兰、朱强、黄文俊三个人配合默契,剧场不时暴发热烈的掌声。崇公道的扮演着梅庆羊的表演可圈可点,是一个不错的丑角。
迟小秋《会审》的'唱是以程先生1946年的录音为蓝本,保留了唱腔的精华,有些地方稍作修饰,给人感觉即不离谱也有新意。
梅兰芳大剧院不让照相,但今天有人照相也没有人干涉,我没有带单反相机,只用卡片机照了几张。希望梅兰芳大剧院今后别再干涉观众照相。
京剧三娘教子观后感【篇三】
一本《三娘教子》折子戏,唱出我清泪两行,记忆一下回到十几、二十年前。
那时,爸爸非常喜欢我们陕西文化“秦腔”。在我的记忆中只要有可以看戏,听戏的机会,爸爸很少错过。家里有了电视机以后,也是特别钟情戏曲,尤其是秦腔。记事以来,妈妈离开了我和姐姐,远嫁他乡。姐姐和我对妈妈心里充满恨意,每每别人问及妈妈,我总会恨恨的说:死了。这种回答并不是家中长辈所教,而是因对妈妈没有任何记忆,才如是说。家中长辈虽说不出妈妈的好,但至少希望在我们成人的一天,可以母女相认,多个人疼爱我们,所以,从不让我和姐姐说出恶伤妈妈的话。因年龄太小,对“母亲”一词的理解并不深,只是觉得她抛弃了我和姐姐就是我们最大的仇人。爸爸一来怕将来造成我们心理不平衡,用仇视的心理面对社会。二来怕造成将来我和姐姐和妈妈不相认,于是常常用秦腔里的《三娘教子》来教育我和姐姐。
每次,听到这个戏曲,爸爸总是非常认真的把我和姐姐叫在电视机前,认认真真的听戏,看戏,并把每句话解释给我们听,甚至事后再自己唱给我和姐姐听。虽然,年龄太小听不懂,但有一件事非常的明白,就是妈妈虽离开我们,但仍有赐我们生命之恩,作为子女不能恨,更不能伤害诋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娘教子》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直到把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变成我心里一段不堪的回忆。
那年,我10岁,姐姐12岁,新妈妈进了家门。爸爸一如既往从不错过每个秦腔《三娘教子》教育我们的机会,只是思想从感恩妈妈转变成理解继母、孝顺继母,得到家和万事兴,相亲相爱的效果。小时候,一直以为,当着继母的面让我们看《三娘教子》是给继母看的,并不是我们。后来,继母的三个儿子都非常的不理解她,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自己的妈妈吵成一片,甚至出言不逊,作为他们的继父,并无法明正言顺的教育他们,又不能看着继母常常被儿子气的寻死觅活。这部《三娘教子》就成了我们五个孩子的教材。
本以为一切事物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可命运偏偏不成人之美。两年后,爸爸因家务受伤卧床不起,失去了劳动能力。爸爸本就担忧继母不能善待我和姐姐,这下他又无能为力,凡事都顺着继母,我和姐姐就深刻的体会了有了继母也就有了继父的感觉。因家务事,继母的刻薄变本加厉让我和姐姐忍无可忍,时常发生不愉快事件。这时的爸爸,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的方式不止是打骂,还有他一如既往的秦腔《三娘教子》。这时的《三娘教子》教育课,都是我们跪着,哭着完成的。长大后才明白,这是爸爸最后的歇斯底里的教育方式,他最想教育的不是我和姐姐,而是继母,可惜她始终没有理解爸爸的用心良苦。
随后继母也因病瘫痪在床。一时间,一个家庭本就没有达到齐心合力,此时更是各有所想。继母的儿子为推责任,不认了自己的母亲,把所有责任推卧床不起的爸爸,和幼小的我和姐姐。面对如此不堪一击的家,爸爸的神经世界摧毁了,患了: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民间说的:精神病。这种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不影响生活,发作的时候就会出现不认识人或是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就这样,以后对着电视剧挨打,流着泪看《三娘教子》的事件不断升级,教育内容不断的增加,被教育的人也不断的增多我和姐姐,有时也有继母的三个儿子。这样的生活方式坚持了几年,直到他的病情稳定,得到控制。直到让这部秦腔《三娘教子》成为我们的阴影。
爸爸的良苦用心并不是人人都领悟,直到去年继母去世时,她的儿子们依然没有让她觉得非常温暖。我和姐姐只是把被迫的那一声妈妈变成心甘情愿的叫一声:妈妈。这也许是爸爸《三娘教子》成果,只是想到这些,让我不由得五味杂陈。
再次回味秦腔《三娘教子》,想起我的亲生母亲。她在那样苦难的年代,也经历了十月怀胎,也为了我的诞生在鬼门关去闯了一回,当初抛弃我的时候,也有过万般不舍和心如刀割的感觉吧?虽然,至今我们母女依然很遥远,但我已经逐渐的把恨变成了想念和祝福。如果我的继母,如同《三娘教子》里的三娘一样,我想我们都会很幸福,虽然她没有像三娘一样,但我现在同样爱她,思念她。因为,反省过去。我何尝没错?我们要求继母给予我们亲生母亲的爱,我们何曾给过她理解或是当做亲生母亲?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今天已成人母的我,一遍遍回味秦腔《三娘教子》的教育意义,和爸爸的良苦用心。如此的《三娘教子》我们何曾用心体会,感受过……
不知若干年后,女儿是否和我一样,回忆《三娘教子》,潸然泪下……
【京剧三娘教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赠段七娘05-29
丈母娘歇后语07-19
京剧的由来 The History of Peking Opera09-09
丈母娘的歇后语03-20
姥姥娘的生日初一作文12-14
邀请看京剧英语留言条12-16
我的京剧迷外婆作文12-14
丈母娘生日祝福语大全04-30
《辛亥革命》观后感三-观后感09-22
初三观后感:《大国工匠》观后感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