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写重阳节的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写重阳节的作文 篇1
重阳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们传统节日里面祭祖的四大节日之一。虽然各地的祭祖的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习惯是共有的。
据说各地都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在重阳节那天和全族的亲人或者是和亲朋好友一起等上山顶为未来的生活祈福,所以重阳节有被称为“登高节”。除了登高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大概是由于重阳糕被制成了宝塔的形状,以“吃糕”代替了“登高”,所以也弥补了那些不便登高的人们的心情。除了这些,重阳节还有赏菊和饮酒的习俗,这里的菊不是普通的酒而是菊花酒,因为九月是“菊月”,此时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节,所以赏菊也渐渐成立人们的一项活动了。
除了这些以外,各地的重阳节还有着各地的风俗习惯,但是不变是对于生活美满的期待。
写重阳节的作文 篇2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是老人们的节日。看到爷爷奶奶高兴的样子,我也感到很幸福。
从很小时候起,爷爷、奶奶就总给我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在那个时候,没米、没面,连馒头也吃不上,她们小的时候吃的是玉米苞、树皮,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穿的是十分破烂的衣服,补了又补。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吃的是鸡鸭鱼肉,还能够看电视、玩电脑。穿的是名牌衣服,颜色鲜艳款式也多,老爷爷、老奶奶们以前的日子真是苦呀!
现在生活好了,而大人们却把老人们送进了养老院,不管他们了,每次和爸爸、妈妈出去时,在大街上看到拾破烂的老人们,我就想给他们点钱,但是我又没有钱,真是惭愧,难道这些老人不值得我们尊敬,不值得我们关心照顾吗?老人们把自己的孩子抚养成人,吃尽苦头,甚至有些人还打骂老人,不孝顺,把老人赶出家门,他们怎么能忍心。
想想以前老人们所受的苦,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抚养儿女们长大成人,我们应该多关心老人,爱护老人。可以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洗洗脚,还可以去养老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逗他们开心。虽然你只做了一件很小的事,但是你却温暖了老人们的心。
我们应该尊敬老人,关心老人,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安详的晚年。
九九重阳节,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我觉得孝敬老人不仅仅在重阳节这一天,在平时、在每一天、在每时每刻。
写重阳节的作文 篇3
今天是重阳节。我和公公一起去爬山,我还送公公一张我做的卡片。这一天我的心情很开心,我还为公公端水。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每一个 人都是父母生的。小时候,父母的手是那样粗糙,那样脏,我们都捂着鼻子。你知道吗?那时父母的心有多痛!父母既要赚钱,又要辅导你功课。而我们老是给父母添麻烦。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感恩我们的父母!
写重阳节的作文 篇4
重阳时节,人们在登高的同时,还伴有放风筝的活动。此时的街头和旷野上,随处可见放飞的风筝:天上白云飘飘,风筝点点;地上笑语阵阵,菊花盏盏。好个重阳九月天!
按照当地民间的传统习俗,一年有两次集中放飞风筝。上半年在清明,下半年在重阳。清明时节地气上扬,是放风筝的好时机;而重阳时节金风送爽,天高云淡,视野开阔。人们纷纷借登高之机放风筝。此时,不少老者也加入到登高、放风筝之列,以健康的体格证明自己能够活到九十九。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因此只能用竹木制成。汉代,人们已经能够用牛皮制作风筝了。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人们便开始用纸制作风筝,出现了“纸鸢”和“纸鹰”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是在五代时期。唐以后,风筝在民间盛行,形状已经不局限于鹊、鸢等鸟类,还有仙女、龙、凤、蜜蜂、蝴蝶、虫、鱼等等,花样繁多,应有尽有。
放风筝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带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并与各地农时相关。在我的故乡,清明时节放的风筝各式各样,但以龙的造型和图案为主,传说自清明之后,龙的活动就越来越频繁;重阳时节,天空高远晴朗,经常可以看到翱翔的雄鹰,所以此时风筝的形状图案就以雄鹰为主。飞向高空的风筝,与登高的人群相呼应,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重阳节的前两天,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就开始自己动手扎风筝了。扎风筝的原料都是自己寻找的。骨架有的用劈开的竹条,有的用柳条。当然,柳条的效果不如竹条理想。扎好骨架后,用糊窗户的毛头纸将其糊上,再用毛笔蘸上染粗布用的颜料,在上面画上喜欢的图案,一架风筝就大功告成了。至于雄鹰风筝,我们是扎不了的.。且不说制作难度大,单是所用材料,我们根本找不到。因此,我们都盼着村里会扎走马灯的猫爷来制作雄鹰风筝。他的雄鹰风筝,带着竹哨,放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好听的哨音。每年重阳节,他都会在乡亲们登高的土丘旁把雄鹰风筝放起来,引来乡亲们的称赞和喝彩。正是:重阳到来放风筝,互比高低戏秋风。眼界最是今日宽,菊花香中传笑声。
写重阳节的作文 篇5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跟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形成已经不易考察明确,但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种仪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确定季节的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内火”之说。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内心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正如其出现时需要迎火仪式那样,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现在虽然很难知晓古人的祭拜仪式,但从后世重阳节仪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有些地区重阳节有祭灶神的习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遗俗。
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古人是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相对应的春秋大节,而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便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代代传承。
【【推荐】写重阳节的作文合集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