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作文

2021-11-18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习俗作文8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1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我最喜欢吃腊肉陷的粽子,因为今天我去李老师办公室得到了一个腊肉粽子,李老师说:“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我不知道好吃不好吃,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做,尝一下。”我见李老师给了我一个,我没有拒绝。到了教室里,我把粽子外面一根绳子给剪了。粽子的外围是由两三片叶子叠起来包的,我将叶子慢慢地撕下来,在撕得过程中,叶子与糯米黏在一起,看出了它们的亲密无间。液体流了出来,可见也许是用水煮过的。粽子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好像跟我过意不去,每当我撕开时,叶子和糯米会黏在一起。我嚼入口中时,便发现小片叶子在嘴巴里徘徊!我怎么会中了这个无比顽皮的圈套呢!是它在作怪,还是我很笨了呢?吃完之后,嘴巴里还残留着粽子的香味,我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偷偷地回味着这粽子的美味。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2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

  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习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

  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

  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

  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期间,有许多值得沿袭的传统和文化。当然,我们的思维不能一成不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适当的改进。但将它们统统淡忘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说:

  我们每年也都在过端午节,不能算淡忘。这话听起来不错,可是仔细想想,我们除了在“过”端午节之外我们还做了些什么,还因为节日有过什么样的心灵触动吗?

  节日总归是要过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样消磨一天的时间,只是食谱变换,增加了一道“粽子”,还要被挑三拣四。

  这就是中国的端午节,也许人人都会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为他投入江水时飞溅的爱国情绪所震动?我们正在腐化历史的精髓,压缩古人的情操,折断传统的翅膀。

  反观韩国,不论端午节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们对传统的尊敬:孔子所宣扬的礼仪在很久之前传入韩国之后再也没有中断过,韩国人对礼仪的'遵循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对孔子的崇敬也超过了中国人,我们只会死记硬背那论语,而韩国人早就将论语付诸于行动。在10年动乱期间,中国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们却对者这为礼仪之父顶礼膜拜,也真正将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

  我们辨证多年之后,才发现孔子精神需要取舍地保留,而黄海彼岸的国度却将其日益完善。

  近年来韩流之风刮得国产电视剧站不住脚,从他们的电视剧中,很多中国人惊叹那里的礼仪,要去学习,效仿,但那其实是我们的祖先创设的传统啊!

  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批判端午节的归属呢?

  自己不珍惜传统,把传统的归宿交给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应当。

  引用一句论语: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题目中写下“我家乡的…”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传统不能丢,不能全盘否定。因为,端午节永远是我们家乡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懂得节日!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3

  端午节少不了的一项活动就是划龙舟,很多人都会趁热闹,顶着烈日看这一年一度的赛龙舟盛况,其实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先秦就已经有记载。而且赛况并不亚于现代的龙舟的比赛。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 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

  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4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一提起这首民俗瑶我就想起端午节,想起了关于端午的传说和习俗。

  战国时楚国有个诗人叫屈原,他屡次直谏楚王,楚怀王不听他的谏言,结果亡了国。他在悲愤中跳入了汩罗江。人们担心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往河里扔粽子,让鱼儿吃,这样鱼儿就不再吃屈原的尸体了,后来这一天就被定为端午节。

  每到五月初三,妈妈都会准备五种不同颜色的线,然后嘴衔着一头,两手不停地搓捻,不一会五条线就合在一起了。妈妈把我的手腕、脚腕处都系上五彩线。系好后妈妈心满意是地说:“这下好了,五色线系上,一年都不会生病喽。”

  端午节还有个习俗要吃粽子,粽子是怎么做的呢?我亲眼见了妈妈包粽子的过程:只见妈妈先将糯米、大枣、白糖准备好,然后搅拌均匀。

  接着,妈妈又找来了几片又长又大的叶子,将搅拌好的原材料包在里面,包成一个个三角形,最后用一根绳子绑好,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后放在锅内煮,不一会儿一股香味扑面而来。又煮了一会儿粽子熟了。

  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个,咬了一大口,米饭的香甜和叶子的清香融为了一体,真是美味佳肴。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传承,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5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6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泼水节、中秋节团圆节、春节猜灯迷等。我的家乡就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来源:相传在古时候,楚国国王不务正业,整天沉迷在酒色。楚国大夫屈原多次劝阻后投入江中自尽了。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身体,所以就包粽子丢下江河给鱼虾吃,所以就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今年的端午节,我要向妈妈学习包粽子。第一步,妈妈拿来包粽子的叶子进行清洗,这叶子绿色的,椭圆形外表,像一把芭蕉扇一样。第二步,洗干净准备好的糯米,倒入盐、酱油等配料搅拌。第三步,准备包粽子的馅,猪肉排骨、红豆、绿豆、荷包豆等,第四步就可以开始包了,首先把米放叶子上,再放馅再盖上一些米,用叶子卷起来,再慢慢缠上线打结,就完成了。

  包完粽子后,接下来就是把粽子放进锅,再倒入很多水。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放这么多水呢?”妈妈说:“因为要把粽子全部给淹没掉,这样才可以把粽子给煮熟。”我目不转睛的看着锅,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冒泡了。过了半个小时,妈妈把粽子翻了一遍,让上面的粽子放到锅最下面,妈妈说这样就能保证每个粽子都能煮熟。再过十五分钟,美味的粽子就可以出炉了。

  吃着美味的粽子,过着快东的节日。这就是我喜欢的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7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是我们华夏民族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它的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有特色的活动,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深入人心,让人看了过目不忘。虽然我从来没有实地观看过,但是我很期望有朝一日能领略那气势恢弘、热火朝天的壮观景象!

  让我印象最深的无非是端午食粽。因为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相传粽子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古人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所以又称之为“角黍”;然后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粽子就诞生了。虽然粽子这么早就已经“崭露头角”,但在春秋时期,它并还没有像现在一样有名,一直到了晋代,“粽子”这名字才被定了下来,粽子理所当然也成为了端午节的必备食物,后来又到了唐代,粽子就真正改头换面了。直到今天,粽子还是端午的“主食”,到了后来它又流传至国外,在国外流行起来,也让外国人见识了我国的人情风俗!

  佩香囊这个活动想必大伙儿也很熟悉。因为古人认为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所以无论贫穷贵贱,小孩们都要戴一个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于是它又成了男女老少喜爱的小饰品。

  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将菖蒲、艾叶悬于堂中或插于门楣,“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既有驱魔法鬼之神效,又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

  端午节真是一个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节日啊!我为我国有这样一个节日而骄傲。

【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集锦7篇】相关文章:

1.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集锦10篇

2.【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集锦5篇

3.端午节习俗作文(集锦15篇)

4.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300字集锦10篇

5.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300字集锦六篇

6.【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300字集锦6篇

7.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300字集锦九篇

8.【精选】端午节习俗作文300字集锦7篇

上一篇:端午节传说作文 下一篇:端午节趣事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