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2021-11-30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风俗作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篇1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我家乡有吃粽子。割艾草。小孩子要佩戴香囊和五色丝线的风俗。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刚刚过去。我是在奶奶家过的端午节,那天早上天刚刚亮,奶奶就起床了说是趁着太阳没露头去割艾草,这时候割的艾草能治病,驱邪。我也立刻爬了起来和奶奶一起去我们拿着镰刀走在路上,快到地方的时候就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奶奶说这就是艾草发出的味道,将个下的艾草放在房子里可以驱蚊,驱虫,我想艾草的作用可真多呀!

  回到家里,妈妈将准备好的香草和五色线分别系在我和弟弟的脖子和手上,说是可以驱邪和保平安。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今年奶奶没包粽子,我们就买了许多,有蜜枣的、葡萄干的、有牛肉的等多种味道。我喜欢吃蜜枣的,拨开薄薄的叶子,粘着白糖咬上一口软软的、甜甜的真好吃呀!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篇2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今天我早早起床到厨房,看见奶奶在包粽子。奶奶包粽子的技术可真高明,两只长满老茧的手灵巧地拿着已经泡好的芦苇叶一捏一折一裹,放一些泡过的江米,再把口了严严实实封起来,最后用绳子把粽子包紧。就这样,一个个粽子在奶奶的手中诞生了。

  我十分好奇,也跟着奶奶学包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粽子包好,用绳子把粽子捆住,终于完成了完成了,这包粽子也太简单了吧。就在我洋洋得意之时,粽子“散架”了,米粒漏了一地。奶奶对我说:“包粽子要认真,不能追求快,奶奶也是做多了,熟能生巧,才做得快了。”原来如此,我又做了一次,这次我做得很认真,把芦苇叶折成椭圆后再放米,把口子用芦苇叶封的紧紧的,用绳子系好,终于一个好粽子做成了,我高兴极了。奶奶把煮好的粽子从锅里拿出来,我吃着自己做的粽子,心里乐滋滋的。尽管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仍旧吃得很香。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篇3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生气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请过为了统一中国,向楚国发兵攻打,但是却攻打不下来。就假装发求和信,楚怀王就打算签下求和信。这是,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怀王,而受到楚王和众臣的指责,被降职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楚怀王被秦国杀害,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心如刀绞。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楚江里,自杀了。这是,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将老百姓感动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们都到楚江边,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就将米饭投进江中,不让屈原被持刀,还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闹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出现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端午节风俗。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是端午节,还有很多节日值得我们去探索,屈原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篇4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大人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非常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邪、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之后每一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篇5

  从小到大,我过过许多次端午节,但惟独这一次最令我难忘。

  今天,班级里开展了名为“香袋飘万

  里,情谊暖人心”的十分钟主题队会,内容可丰富了!有知识竞赛、观看香袋图片、朗读慰问信等环节,但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制作香袋了。

  在队会进行了五六分钟后,主持人说:“现在在让我们来制作香袋吧!”我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开始忙活。我先将两块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花布翻到反面,准备将他们的三条边缝合起来。于是,我便开始穿针了。可没想到,第一步就遇到了麻烦,线头总是理不齐,根本穿不进针眼。我穿啊穿,穿了好多次还是无济于事。后来,我留意观察了一下别人,发现了窍门,便先用舌头舔了舔线头,再用手捻了捻,果然一穿就穿进了。我小心翼翼地开始缝合,可是由于我是第一次缝,还没缝几针就被扎到了手,痛得我差点跳起来,还好没有出血。把三面都缝起来后,我将布口袋翻了过来。然后,我将一小袋香料粉撒到了棉花上,又将棉花塞入布口袋。最后,我完成了最后一次缝合,将线穿在袋口上,打了个死结固定好,一个香袋就这么做成了。这时,主持人刚好叫停。

  最后,又进行了展示香袋,朗读慰问信等环节,但我还是更钟情于制作香袋。这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能给灾区同胞带去温暖,多么有意义呀!这真是我最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篇6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时节要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时节要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纸做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端午时节要带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是用棉制品与丝线绣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次丝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赛龙舟,是端午时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的时候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篇7

  又到了端午节,吃着可口的粽子。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问妈妈:“这个节日有什么特殊的来历吗?”妈妈拉着我的手说:“这其实是个感人的故事。”

  愉快的端午节两千年以前,楚国的大夫非常爱国,可是国君不听他的意见,反而将他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公元278年,楚国的都成被秦军占领。屈原听到后,心如刀割,但他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就在五月初五那天,抱着石头投入江中,用自己的生命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意”。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他,学习他,把五月初五称作“端午节”。

  妈妈又开始包粽子了。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竹叶。我看见妈妈首先用两片竹叶卷成锥子形,然后放入糯米,再封口。糯米的身体绿油油的像一个绿色的金子塔,看着就让人直流口水。

  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有许多,它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篇8

  端午踏来,闲翻《风》《骚》,感受传统佳节如酽酽暖光,催开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之花。民风民俗遍地多彩,屈子魂兮魄兮可在一片吆喝声中归来?我怀念起屈原。想汩罗江畔,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仰天长啸又在拍打江岸。他用自己生命的毁灭,铺开了一条能让人们自由行走的哲理之路。他似乎告诉我们,浇灌生命,要会寻找水源;浇灌生命,要有利用水资源的智慧;浇灌生命,更重要的是思想指向,要懂得生命如花卉一样需要辛勤抚育。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奠基了一个端午,千年万年,我们快乐地过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是为了避邪。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女诗人秋瑾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日,我们在家门口挂上艾蒿,家家户户弥漫屈原人格的芳香。我们吃下粽子,就是咬去人间邪恶,真解恨;我们喝雄黄酒,酒力让我们长了见识;我们去看赛龙舟,仿佛听见屈原长发飘飘站在碧波之上,高声向天宇发出声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端午是一种提示。依水悟清廉,依山悟崇高,借生之乐悟慈,借死之祭悟悲,从而感念造化宏德,善待万物有情。端午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端午文化遗产尽管小国富邦可以抢先从联合国注册,但她永远属于华夏儿女。

【【精华】端午节的风俗作文汇总8篇】相关文章:

1.【精华】端午节的风俗作文汇总10篇

2.【精华】端午节的风俗作文汇总6篇

3.【精华】端午节的风俗作文合集六篇

4.【精华】端午节的风俗作文汇编5篇

5.【精华】端午节风俗的作文300字6篇

6.【精华】端午节风俗的作文600字三篇

7.【精华】端午节的风俗作文锦集6篇

8.【精华】端午节的风俗作文300字5篇

9.【精华】端午节风俗的作文300字四篇

上一篇:端午节的传说作文400字 下一篇:端午节传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