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

2022-01-27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 篇1

  掀开这一扇时光之窗,我回到了楚辞作者“屈原”的存的战国时代,现在距离他投入汨罗江还有一天,趁着这二十回小时,我将尽一切所能,看可不可以挽救他投河自杀的命运。

  往前一看,一个穿着楚国大夫服装的人正坐在一块石头上,他就是屈原!我马上奔过去找到他。他看起来好落魄,失魂到没注意到我的奇装异服,我必须把握时间,所以我只问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干脆隐居起来,不问世事?”

  听到我的问题,他转过身来,刹那间,我被吓到了!又看见他的锐利的双眼,燃着一把烈火!他很不高兴的责备我:“我干嘛要隐居!楚地的人民我无法忘记!我想回去帮助祖国啊!”我看见他悲愤的留下双行泪珠,他竟然是这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一时汗颜了起来。

  突然,他拿起刚刚坐的大石,砸向我,我大叫一声,张开眼睛,全身冒冷汗,原来,我做了一个近乎真实的梦,我遇见了屈原!

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 篇2

  在在三千年前,玉林是个繁华美丽古都,家家户户的生意都做得很红火,人们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一只狐妖出现了,她专门吸人血来增加她的功力。有一天夜里,突然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家家都关闭门窗,熄灯休息了,但是有个叫梁朝的人,他喝醉了酒,昏昏地睡在大街上,这时候,有一个蓝色的身影出现了,她就是狐妖。她每天都是这个时候出现在大街上,残害百姓。“啊-----啊---”一声惨叫声穿破夜空,惊醒了正在熟睡的人们,可怜的梁朝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

  第二天清晨,人们在街上发现了这个干巴巴的尸体,血全部被吸干了,可怕极了。一个叫怀景的人,来到了这里看热闹,自称自己要杀死妖怪为民除害。人们害怕极了,人心惶惶的。

  怀景说一不二,行动起来了,他找来一些竹叶,买来一些猪肉,糯米,香料,毒药,把这些和在一起,用竹叶包起来,再用细线扎好,放在锅里蒸熟,香喷喷的。怀景听老人说狐妖喜欢吃这个。

  到了晚上,怀景把猪肉米团放到狐妖经常出入的地带,找个地方躲起来观察情况。没多久,狐妖出现了,她闻到了香味,拿起饭团,解开叶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才吃了几个,狐妖就倒下了,怀景高兴地从远处跑出来。但是,狐妖还没有死,这时愤怒的狐妖抽出身上的剑,向怀景刺去,刺中了心肺,他和狐妖同时倒下了,同归于尽了。

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 篇3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屈原一说与南方基本相同。老百姓把源于田文的说法都称为“躲五”。传说古代的时候, 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此日生的孩子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克星,谁也不敢抚养。齐国的田文是“五日子”,父亲几次要害死他,多亏母亲保护,他才幸免于难。但父亲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这天,他必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田文长大以后,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为“端午”,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也毋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后,便有了端午节。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 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 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为什么要包角粽呢?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 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 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受古人五月五日为“恶日”说法的影响,端午节这天,民间还有许多消灾祛病、预防瘟 疫流行的风俗。每逢此日,河南家家有采艾、挂艾的习惯。当太阳还未升起,中原城乡 还笼罩在晨霭之中,农民们就踏着露水上路了。据说日出以前的艾性凉,可以辟邪。日 出以后的`艾性热,容易招邪,所以人们都要赶在日出以前上山采艾。在豫南一些地方,人们还要在太阳未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

  说起饮用雄黄酒,人们马上会想到《白蛇传》的故事,想起许仙让白娘娘喝雄黄酒, 以至端午节时白娘娘现了原形,吓死了许仙的民间传说。不过,现在喝黄酒的人少了, 大多是用雄黄酒给孩子抹耳朵、抹鼻子、抹肚脐,据说这样可以避瘟疫、杀蚰蜒、防蛇 蝎,还可以预防毒疖。

  此外,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 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 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热闹欢快的周口龙舟赛

  河南周口水域广阔,颖河、沙河、贾鲁河、涡河、汾河贯穿西北东南。河内舟楫云集,桅樯如林,素有“小武汉”之称。每年初夏的端午节,这里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周口,观看一年一度的端阳龙舟会。

  周口是中州有名的龙舟之乡,端午闹龙舟是这里的传统风俗。周口龙舟与江南龙舟不同,江南龙舟体长头尖,而周口龙舟体短头平,轻捷灵巧,便于掉头。江南龙舟装饰较少,周口龙舟用绸布、花纸浓装重彩,豪华俏丽。周口龙舟比赛时,每只龙船上都有一名固定的“拿手”“扳棹手”、“鼓手”、和十名“划手”。大家群策群力,配合默契,双桨舞动,轻舟如飞。

  周口龙舟赛的比赛项目除竞渡外,还有拔河、捉鸭等。拔河时,一根绳子连接两条龙船,双方奋力向相反的方向划动。水上拔河比陆地拔河复杂,除力量竞争外,还有技巧、智慧的较量。划动的桨板,好似踏地的双脚,要想立地不动,需奋力划水,一点也不敢懈怠。如果想战胜对方,就需要全船人同心协力才能取胜。

  捉鸭,是周口端阳闹龙舟活动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内容,民间称它为赏标。这项活动由两方船只来进行,一方是划动的龙舟,一方是彩棚高耸、彩旗飘扬的大彩船。一阵鞭炮声后,彩船上抛下数只活鸭。各彩船锣鼓齐鸣,众龙舟竞相追鸭捕捉。鸭子惊叫着向四方游去,龙舟掉头寻找,紧急中,队员们手忙脚乱,往往舟舟相碰,水面上浪花飞溅。捉鸭时,龙舟上的人不能下水,只能用一种木质月牙形的钩子来捕捉。划龙舟的队员捉到鸭子后,看鸭腿上绑的布条,就可以知道是哪家彩船的鸭子。然后把鸭子交给彩船,彩船把准备好的物品奖给龙舟上的队员。如此反复,捉鸭竞赛持续进行。

  节日的周口,沙颍河水面上鞭炮此起彼伏,龙舟回旋激浪,岸上欢呼雀跃。享有“江北龙舟”之誉的周口龙舟,真是意趣盎然,其乐无穷。

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 篇4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屍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屍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 篇5

  端午节,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节日。那大家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还得从一个传说说起!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楚国的国家,里面有一位宰相叫屈原,他深爱百姓,百姓也很尊敬他。

  屈原有着报国之心,曾被楚怀王重用。可是,楚怀王下位后,屈原就再也没有得到重用。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屈原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还经常受委屈。终于,这位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欲望的宰相再也无法忍受,他跳进了汨罗江,自尽了。

  屈原自尽的事情很快在民间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都很想念他,为了纪念屈原,他们纷纷来到汨罗江岸边,投进了自己做的米团、饭团,便回家去了。可是,时间一长,百姓们又发现鱼虾们想吃屈原的遗体和饭团。怎么办呢?百姓们想到了办法,把饭团包成菱角状,因为他们发现鱼虾很害怕菱角。又过了一段时间后,百姓们发现蛟龙也会吃这些东西。于是,大家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驾着像龙一样的船来扔米团,因为这样蛟龙就会认为这是龙神的东西,就不敢吃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龙舟。

  这就是端午节感人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 篇6

  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吧!

  一种来历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就是我们吃到的粽子。

  第二种说法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说法还有很多很多,正等着大家去找呢?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合集7篇01-26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合集八篇01-25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合集10篇01-25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合集五篇01-24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合集九篇01-23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十篇01-25

【精华】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合集6篇01-23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汇编六篇01-26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汇总7篇01-26

实用的端午节的传说的作文锦集六篇01-26

端午节小学生作文 端午节一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