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诗歌

2021-07-01 诗歌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的诗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言的诗歌1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秋天的色彩美。

  2、能根据诗歌的句式结构进行仿编,并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观秋天的树木变化及菊花。

  2、配乐诗歌。

  3、课件《秋天的颜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引导幼儿讨论:秋天有哪些花开了?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秋天的树是什么样的?

  2、导出诗歌:秋天是多么的美丽啊!这些花儿和树都要来说说它们看见的秋天。

  二、欣赏诗歌:

  1、幼儿观看课件,欣赏诗歌。

  2、分析诗歌:菊花是怎样说秋天的?枫叶是怎么样说秋天的?松树是怎么样说秋天的?大地说什么呢?

  3、出示图片,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句式: 说:秋天是 。

  4、进一步理解诗歌:为什么菊花说秋天是黄色的?(依此类推)为什么大地说秋天的彩色的?

  5、理解诗歌的题目:菊花、枫叶、松树、大地说得都是什么呀?小朋友能把它们说得话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吗?谁能给这首诗歌起个好听的名字呢?

  6、配上音乐,幼儿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还有许多东西也想说说秋天的颜色,出示苹果,你觉得苹果会说什么呢?

  2、鼓励幼儿进行仿编。

  3、把幼儿仿编的话编成一首新的诗歌。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用色彩表现秋天的颜色。

  2、在自然角收集、展示秋天的水果、种子。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在本次活动中多加入一些师幼互动环节以及游戏就更好了,另外再多加入一些关于秋天的知识,幼儿会更感兴趣。

语言的诗歌2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朗诵活动,感受诗歌的趣味性。

  2、通过戴绿色眼镜来感知理解诗歌的内容。

  3、能在集体中大胆清楚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1、自制绿色眼镜。

  2、图片:天空、小猫、甜糕、手套、绿色的世界。

  活动过程:

  1、出示眼镜,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绿色眼镜,引导幼儿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这是什么?和平时的眼镜有什么不一样?

  (2)请个别幼儿戴上绿色眼镜观察周围世界。

  教师:戴上绿色的眼镜看东西会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说说戴上眼镜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形成对“绿色的世界”的感性印象。)

  (4)教师小结。

  教师:这个绿色的眼镜戴上后,整个教室都变成了绿色,我们像在绿色的世界里一样。

  2、教师示范朗诵诗歌。

  (1)教师边朗诵诗歌边做相应动作,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并感知诗歌的内容。

  教师:讲到“绿色的天空”时,右手指着天空,眼睛顺着手指的方向看。

  讲到“绿色的小猫”时,双手放在嘴边,做猫抹胡子状。

  讲到“绿色的甜糕”时,双手放在嘴边,做吃东西状。

  讲到“绿色的手套”时,双手手心手背翻转一次。

  讲到“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时,左右手分别向两边轻轻挥动。

  讲到“到处都是绿绿绿”时,右手往左右两边各指两下。

  讲到“当我把绿色的眼镜拿掉”时,双手蒙住眼睛再放开。

  讲到“绿色的世界忽然不见了”时,微笑着摇头。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段落的先后顺序再次回忆诗歌内容,帮助幼儿记忆。

  3、出示图片,看图朗诵。

  (1)通过图片提示引导幼儿朗诵诗歌。

  (2)集体完整朗诵诗歌。

  4、教师指导幼儿用多种形式朗诵诗歌。

  (1)引导幼儿运用轮流,分组等方式朗诵诗歌。

  活动延伸:

  教师提供红色、黄色、蓝色等色彩的眼镜若干,让幼儿自选,引导幼儿感受彩色的世界,并仿编诗歌《彩色的世界》。

语言的诗歌3

  目标:

  1.使幼儿进一步掌握春天的季节特征,感受诗歌的意境。

  2.帮助幼儿感觉、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美,学会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3.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想的能力。

  4.学习词语:一溜烟、请柬、衔着、快活。

  5.引导幼儿体会诗歌的结构及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发展幼儿仿编诗歌的能力。

  准备:

  1.音乐伴奏带。

  2.电脑图片。

  3.带幼儿在幼儿园里或者公园找春天。

  过程:

  1.感受环境和生活

  让幼儿能描述出春天的样子:春天来了,树绿了,花开了,草地绿了。

  请幼儿观察树、草、花、说一说像什么?

  例如:风一吹,柳条像姑娘的辫子在摇摆,像在跳舞。

  2.出示电脑图片

  师:我们来看看图上有什么?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感觉到这是春天呢?春风吹来后,小草、柳树、桃花有什么变化?

  3.欣赏诗歌《春天的故事》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诵一遍诗歌。

  想象诗歌描绘的春天的情景并加以描述。

  围绕诗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春风长着什么?为什么说春风长着手?它怎么使小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嘴?这怎么使柳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腿?它怎样使桃树发生了变化的?春风给谁发请柬?小燕子衔着什么?在讲解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习词语。

  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学习朗诵诗歌。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知道诗歌的结构,教师示范仿编一 春风长着什么?为什么说春风长着手?它怎么使小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嘴?这怎么使柳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腿?它怎样使桃树发生了变化的?春风给谁发请柬?小燕子衔着什么?在讲解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习词语。

  段诗歌,请幼儿说说与原诗有什么不一样?帮助幼儿掌握仿编的方法。让幼儿自由仿编的方法。

  原诗歌:

  春天的故事

  春风长着手,

  那手像妈妈,

  摸了摸小草,

  小草绿了。

  春风长着嘴,

  会说悄悄话,

  在树梢上说了说,

  柳树绿了。

  春风长着腿,

  一溜烟跑来了,

  亲了亲桃树,

  桃树开了!

  春风发请柬,

  春风长着什么?为什么说春风长着手?它怎么使小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嘴?这怎么使柳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腿?它怎样使桃树发生了变化的?春风给谁发请柬?小燕子衔着什么?在讲解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习词语。

  请来了小燕子,

  小燕子衔着春光,

  快活地飞来了......

语言的诗歌4

  睡梦中惊醒的新娘

  她说世界是用尸衣包裹的婴儿

  她不相信颜色,拼命的刷新纪录

  她幻想蹲在粪坑上的自由,她想起富贵

  想起第一次给她痛苦的男人

  潮长潮又落,花开花以谢

  患难时她摸不着真情的影子,她假装不知道这一切

  她用语言来伪装自己的真实

  可虚伪的青春将她老化

  那饿得发黑的蚂蚁还在弹奏着钢琴

  走在每一个风霜季节,渐渐的她老去了

  从她压抑的表情,知道她背负太多

  是生活,排挤了太多的真实

  呆在家中,等待来年布谷鸟的时刻

  就这样,丢了她不晦的青春

  畅想内心的独白

  想象自己老去的样子

  可谁又会甘心

  不敢肯定是对是错,悄悄的朵进宇宙的影子

  谁也没有资格去评判,谁又会是这一场生活的赢家

语言的诗歌5

  站在城市的道上

  满眼望尽不堪的悲哀

  和陌生人说话都要代价

  这是何等的畸形

  一个无辜的姑娘埋没在这里

  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

  就像一地的怪兽,满城的疯跑

  对面站着一个中年的男人

  他肚子鼓鼓的

  像一只患病不轻的蛤蟆

  正等待着通往城市繁华的地铁

  旁边站着一个刚进城的青年

  他用期待的目光兴望着这个诱惑他的城市

  001路公交车开了过来

  一位老人吃力的追赶着

  在这里

  没有和谐,只有病态

  在城市的脚下

  我尽数着它一路走来的文明足迹

语言的诗歌6

  教学分析: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理论中指出:3-4 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刺激影响。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本次活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其创设大胆猜想、自由表达的语言环境及寓教于乐的情境式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感受儿歌的优美语言和意境,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实施策略

  策略一:启发引导、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中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自由表述,在情境中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策略二:插入音乐、情感渲染:在朗诵、游戏、仿编时选用合适的音乐会帮助幼儿进入诗歌的意境,更便于幼儿理解、接受、记忆儿歌内容,符合幼儿在玩中学的特点。

  策略三:创设情境、尝试仿编:创设“帮朋友找梦”的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表达与帮助朋友的环节中感受到仿编儿歌的乐趣,丰富幼儿学习经验,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萌发创编的愿望,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2.能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等进行诗歌的朗诵。

  3.学习朗诵,会用诗歌中的句式进行“**爱做梦,梦是**的”。

  活动重点

  学习朗诵,会用诗歌中的句式进行“**爱做梦,梦是**的”。

  活动难点

  能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等进行诗歌的朗诵。

  活动准备:

  1.音乐、《彩色的梦》课件、提前录好的话外音。

  2.小草、小花、白云、小朋友的图片,水果、蔬菜、等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谈话,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做过梦吗?”引导幼儿大胆交流。

  小结:每个人都会做梦,今天有四位小客人也做梦了,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二、 利用图片的方式,学习诗歌《彩色的梦》,理解诗歌内容。

  (一)教师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谁?小草做了什么颜色的梦?(听一听课件画外音)

  小结: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

  (二)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提问:1.小花、白云、小朋友做了什么颜色的梦?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请小朋友用动作表示一下白云是怎样做梦的吧?教师用诗歌里的语言进行小结。

  小结:小朋友做了各种各样的梦,这就是彩色的梦。

  三、幼儿欣赏教师朗诵诗歌《彩色的梦》。(播放背景音乐)

  1.教师完整朗诵诗歌一遍,幼儿认真聆听。

  提问:小朋友们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里面都有谁?它做的梦是什么颜色的?

  2.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完整朗诵诗歌。

  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加动作进行表演朗诵。

  (教师引导语)全体幼儿一起朗诵诗歌,老师声音小点,孩子声音大一点。

  小结:你们的声音很好听,再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2.利用边说儿歌边做动作的形式朗诵儿歌:采取接龙幼儿、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练习诗歌。

  3.情境创设,鼓励幼儿大胆朗诵儿歌。

  (引导语)请小朋友们来当小草、小花、白云、小朋友,把做的梦说给大家听,你喜欢谁就站在谁的后面去。

  四、开展“找梦游戏”,幼儿尝试仿编儿歌

  1.通过“帮朋友找梦”的情境游戏,让每位幼儿成为仿编者。

  老师今天还邀请了一些小客人,请把它们请出来猜一猜它们做了什么颜色的梦?幼儿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小客人是谁?做了什么颜色的梦?

  提问:你拿到的是谁?它的梦是什么颜色的?谁用诗歌里的句式说一说。

  2.请几位幼儿到前面来朗诵创编的儿歌,所有幼儿一起朗诵诗歌

  小结:小朋友们创编的诗歌真有意思啊,个个都是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活动延伸:好了孩子们,让我们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到操场上说说你的梦是什么颜色的吧。

  附诗歌:诗歌《彩色的梦》

  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

  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

  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

  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课后反思:

  本节教育活动小班诗歌《彩色的梦》,活动目标定位较准确,创设游戏情境,采用了音频、课件、图片、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大胆表达,愿意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但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有欠缺的,有些孩子说话声音小,有的孩子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梦的意思,我觉得以后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能多从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出发,给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大胆说的氛围,让幼儿能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从而实现语言的核心价值,促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的诗歌7

  中国的宗教与文学之间有很深的关系,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事实。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里,佛教总是比较受重视,而道教与文学的关系的研究却比较被忽略,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第一,从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阶层就越来越看不起道教,觉得佛教理论高深、生活高雅,而道教则属于迷信,比较粗浅。文化阶层对道教的轻视态度影响了研究者对古代社会生活中道教的地位的判断,误认为古代也和现代一样,道教影响很小。第二,道教经典的时代、内容、语言十分复杂,时代不清、作者不明、隐语很多。道教的理论常常隐藏在它的法术、神谱、仪式背后,很难清理它的思想系统。第三,还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那就是道教辞典的编纂还不够细致,至今中国还没有一部非常广博、非常细致、非常准确的道教大辞典,可是道教偏偏词汇又非常隐晦、深奥,隐语极多,这使得很多研究者很难深入这一领域,所以道教和文学的研究至今还不是很成功。

  五年前,我在写完《道教与中国文化》后就把其中最末一节进行大修改,写成了《想像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一书,对道教与唐代的小说、诗歌、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这里,我就根据这本书对道教和唐代文学的关系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因为时间关系,分析主要集中在道教和唐诗方面。

  诗歌的基本要素是语言,道教对唐诗的影响首先也要从语言开始讲起。

  十年来,读《道藏》,有两个印象很突出,一个印象是觉得道教语言很古奥,一个印象是觉得道教语言很华丽。

  "古奥"是指道教经典的语言有很浓厚的复古意味,从《太平经》时代起,道教就一直有意在创造一种古拙的语言形式和神秘的词汇系统。从文字形体上,是从楷书复古到隶书,从隶书复古到篆书,从篆书进而神化为更艰涩的"古文鸟迹,篆隶杂体"的"云篆";从语言形式上,是越来越古奥深涩,他们很爱模仿先秦典诰和汉代辞赋的句式,让人看上去似乎来历很早。用他们自己的说法来讲,这才是从上古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云篆光明之章",不是普通人能精通的日常文字;从辞汇上来说,道教很多术语都有"隐语",这些隐语常常很华丽也很难猜。我想道教经典尤其是符咒颂赞之所以要把语言变得古奥艰深,一方面是为了"取信",也谙使信仰者相信它是"天授神意"一方面是为了"隐密",使普通人不能了解和掌握,也使道士不能胡编乱造,正如《真诰》卷一《运像篇》所说的两句话,"世人固不能了其端绪","使吾等不有隐讳"。

  "华丽"是说道教经典的语言一方面追求古奥艰涩之外,一方面又追求流彩溢金,有如金碧辉煌的道观建筑和五彩缤纷的道教仪式。这里的道理很简单,道教比较强调神灵的力量对人的拯救的意义,即比较重视人生解脱与超越中神力的作用,它的追求目标之一就是成为神仙,因此,为了宣扬神迹、树立神权,道教经典常常用各种极尽想象力的华丽辞藻来反复重叠地描写仙境、仙人的美妙,鬼怪、阴间的恐怖,这样,道教语言就和佛教语方言、儒家语言大不相同。佛教在唐代逐渐强调"心灵拯救",靠信仰者内在自觉自我拯救,一面讲究对理论的理解,真正从理性上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面讲究对人生的感悟,真正从直觉中体验心灵的清静与自然,所以语言当是浅近、明显的,不应当成为意义的"障碍"和"遮蔽",所以整个唐代,佛教语言是向日常化、口语化、浅明化发展;儒家主要在强调"道德拯救",圣人只是导师,不是万能的神灵,人都有可能是尧舜,能拯救精神的是自己的道德自觉,所以儒学宣传主要是"规劝",而规劝主要是需要清晰的理路和严肃的箴言,没有必要神秘诡异,语言也同样需要平直朴素;而道教则是强调"神灵拯救",一方面是由道士垄断沟通人、神的权力,对信仰者产生震慑力量,一方面要把俗界与天界隔离开来,使天界更有诱惑力量,所以它的语言就需要"古奥",古奥才会有神秘感,也需要"华丽",华丽才会有吸收力。所以总的来说,唐代影响文学的宗教中,佛教语言趋向浅近自然机智,儒教语言趋向平直、朴素、严肃,道教语言趋向于古奥华丽诡秘,正是因为佛教重在启迪,儒家重在劝说,道教重在想象。

  中国人常说"古怪"、"奇怪",古奥使人觉得"怪",奇丽也使人觉得"怪",道教影响下的唐诗就很可能显得有些"怪",首先,受道教影响的一些诗人普遍爱好古拙的古体诗或古风而不太擅长写近体诗。其次,受道教影响的诗人在写一些有关道教的作品(如赠道士、咏道观)时,特别喜爱用一些色彩浓艳的神奇辞藻。再次,有一些诗人为了增加诗歌古奥的效果,还会采用道教颂赞、乐章的形式和辞语。

  对于不满足于常见语言的诗人来说,道教古奥华丽的陌生语言是他们的一个绝好的材料库,在道教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东西,所以,他们平时很注意积累道教的典故、词汇,也很注意吸收道教的句式、句法,当诗歌创作需要的时候,就从记忆中把它们找出来,放在诗歌里,使诗歌也有一种古奥、华丽的风格。

  但是,仅仅有记忆力是不够的,诗歌还需要有想像力。道教给唐代诗人提供的不仅仅是语言、词汇,也刺激了诗人的非凡想像力。我在《道教与中国文化》、《想像力的世界》两本书里都讲到了这一点。首先是道教信仰者在仪式上、在炼气时,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充分运用自己的想像力,而"存想思神"就是一种对于诗人很重要的幻想力。其次是道教服药后产生的幻觉,道教的'丹铅之术有很多成分是很有刺激性的,唐代诗人如卢照邻、李颀、韩愈、白居易都服食过丹药,很可能这种经验会对他们诗歌创作的想像力产生刺激。再次,道教的盛大仪式、神奇壁画会对诗人产生影响。

  古奥华丽的语言、丰富神奇的想象、深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就是道教给予唐诗的影响。受了这种影响的诗人和诗歌,会显示出一种特别的风格,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顾况,他中年以后受道教影响,晚年到茅山定居,曾在衢州开元观等地读道书,受道符,他的诗歌尤其是古风就被皇甫湜评价为"出天心,穿月肋,意外惊人语",意思是他的诗歌想像力非常丰富,语言非常奇特。

  第二个是韦渠牟,他当过道士,权德舆就说他信奉道教之后,"多言其神奇之迹","不复赋人间之事",而且诗歌语言"缛彩绮合",也就是说他信奉道教后,诗歌不再写人世间的事情,主要是吟颂神奇的事情以表达自己对仙家生活的向往,语言也变得华丽而多彩。

  第三个是刘商,据武元衡记载,他晚年弃家学道,"梦寝灵仙之境",于是写的古歌诗变得想象很玄妙,语式很奇特,辞采也很华丽奇诡。

  这是不是能说明道教对唐诗的深刻影响呢?

语言的诗歌8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含义深刻的词语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语言鉴赏题答案的整合。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人:定州实验中学 卢思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大量古诗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现实,楚辞的浪漫,乐府的叙事,汉魏的风骨,并初步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高远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柳永得缠绵悱恻,清照的婉约凄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从高考角度的角度,对古诗鉴赏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1)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试说明:(幻灯片2)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在古诗文阅读板块,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处改动即,将03年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今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八个变动点之一,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虑:在古诗文阅读方面,鉴赏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古代诗歌的阅读来进行的,而评价能力的考查则是通过文言文的考查进行的,这一修改,使命题的这一指向更加明确,而考纲的要求,也为我们平常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一下诗歌的语言鉴赏。(说明: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考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四、出示“语言鉴赏” (幻灯片3)

  五、推敲字词 (幻灯片4)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

  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幻灯片5)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哪个好?为什么?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图中,雪掩孤村,苔枝缀玉,白雪皑皑,孤梅怒放,极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仅好在暗合题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皑皑白雪之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更富于意境美;而从情感上,“昨夜一枝开”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可见,古诗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字词呢?

  (说明: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初度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性,为下面的教学重点张本。)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10分钟)

  六、关注高考热点:四种含义深刻的词语(幻灯片6)

  1、动词[链接至幻7]

  2、修饰词[链接至幻12]

  3、特殊词[链接至幻15]

  4、意向组合的名词[链接至幻19]

  (一)动词(幻灯片7)

  首先要特别关注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谓是尽人皆知。

  例1:(幻灯片8)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问:“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词的意境:长板桥边,曾经是歌妓聚居,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当年横跨清溪的半里桥,是旧红板也没一条,而且是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这与全曲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同学们在平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头脑里有,但支离破碎,在做题时不知该如何整合答案,通过对高考试题和大量模拟题的分析,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

  (3)诗歌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幻灯片9)

  字义—意境—感情

  师分析: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4)请同学们据此规律整合“剩”字答案[链接并展示正确答案]

  (5)用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验证这一规律(幻灯片10)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为什么?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的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衬出作者禅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灯片1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生答

  师总结:

  闹,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二)、修饰词:(幻灯片12)

  例1、(幻灯片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

  生答

  师总结: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师提示:规律提供了一种做题的思路,没必要每题必扣,比如,“数”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词语特别要注意表达效果。

  例2(幻灯片14)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问题: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师生互动:

  本诗最能表现少妇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萦绕着少妇的心头呢?不是,从春日凝妆就可看出,因为李清照曾是 “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崔莺莺亦是“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而这位闺中少妇尚有心情将自己“凝妆”一番,可见她当时是兴冲冲地上翠楼的,可后来为什么变得哀伤以至于“怨悔”了呢?因为“忽见陌头杨柳色”,要注意“杨柳“的意象,古诗中”杨柳“已成为离别的象征,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复,杨柳依依”的诗句;柳永也曾发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叹;所以少妇一见杨柳,就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翠楼,尽日凝眸,而凝眸之处,平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觅封侯”。所以,一个“忽”字将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三)、特殊词(幻灯片15)

  诗词中有一些词与众不同,比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表达效果。

  (1)叠词

  说起叠词,很自然想起李清照,这位才情卓著的女词人,因她之出现,给森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几分水气,几多温馨,而她的《声声慢》更是极尽叠词之能事,将一番愁情跃然于纸上。

  例1:(幻灯片1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出示答案)

  (2)叠词中的拟声词

  例2:(幻灯片17)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颜色的词

  例3:(幻灯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讨论“红”字和“绿”字

  师总结: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犹如着色的思绪一般。因此,颜色词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出示答案)

  (4)古诗中特殊词的例子:

  师生互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齐齐。(姜夔《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链接至幻6]

  (四)、意象组合的名词(幻灯片19)

  例1:

  出示画面并让学生说出画面所含之诗

  生齐背并展示: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幻灯片20)

  问: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等等。

  师总结: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炼性,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生答)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诗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风之中的那匹马也是瘦的。因此,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而景中之人,断肠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首曲词蕴含诗人很复杂的愁绪:既有凄凉无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飘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无奈。

  例2:

  师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曹植七步为诗的故事,大家都觉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试想如果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之久,和别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诗人黄庭坚做到了,他曾有诗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幻灯片21)

  师生互动:

  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动人的抒写,江湖让人想起辗转和漂泊,杜甫在《梦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诗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乡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备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诗人接下来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师点拨:这就是意象组合,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提示:意象组合是古诗的一大特点,使用意象组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师生互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甫)

  更有与马致远《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的《秋思》

  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说明:此环节为这些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诗语言鉴赏的技巧,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8分钟)

  七、课堂小结(幻灯片22)

  生回忆,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诗歌语言鉴赏,关注了高考热点,即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重点讲了四种词语:1、动词2、修饰词3、特殊词、4、意象组合的名词

  这节课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链接至幻9]

  字义——意境——感情

  同时要特别留意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特殊词。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分钟)

  八、课堂巩固练习。

  1、请同学分析“铺”的妙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这首诗描写了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这段时间内的两组景物,前两句描写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夕阳西下,将与地平,落山之阳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铺”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情景;“铺”字很平缓,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营造了一种和谐、安静的意境;表达诗人沉浸在自然美景当中的喜悦之情。

  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绝句。请对这一名句中的修饰词做一分析。

  生讨论

  师总结: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故称“孤”,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出示答案

  九、课下作业:

  分析下列两名诗的语言特点: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说明:本环节针对这节课的重点设置了四道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落到实处。)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5分钟)

  附一:答案点拨:

  A、诗人仰望是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是奔流不尽,滚滚而来的的江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

  “萧萧”拟落叶之声,使人如听落叶之窸窣,“滚滚”拟长江之音,使人如见长江之无穷;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落叶无边见其广阔,长江不尽见其深远,所以诗句形成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落叶已下,长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那种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苦痛。

  B、古时旅人为了安全,总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听到鸡鸣声就赶紧起来查看天色,见天上有月就马上收拾行装,踏上旅程,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起程,可谓是早行了,没想到铺满寒霜的板桥之上,早已是人迹斑斑,真所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呀,所以诗人羁旅之苦、怀乡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语言的诗歌9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语言的诗歌10

  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语言风格:沉郁顿挫 特点:深沉蕴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2.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语言风格:平淡质朴。 特点: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表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语言风格:华美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4.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言风格:委婉含蓄 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5.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语言风格:婉约细腻缠绵 特点: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

  6.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语言风格:明快简洁。特点: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7.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语言风格:悲壮慷慨 特点: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

  8.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言风格:雄奇豪放 特点:骨力挺健,气势雄伟。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当如苏东坡的诗词,豪放雄壮,像一位手执铜琵琶的关东大汉。

语言的诗歌11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考生须对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杜甫后期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中,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借江边萧瑟苍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深沉悲愤的心情。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作出正确回答。

  答案: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试赏析这首诗“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解析: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的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轻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后两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的炎热,化静为动。

  答案:本诗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得到凉爽,恰遇“细草摇头”,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后两句写天气炎热得连荷花也躲在叶底不愿露面,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基调活泼有趣,语言清新明快,写的是热,透露出的却是无限“清爽”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小重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有人用“一种壮怀能蕴藉”来评论《小重山》的艺术风格,请你作简要分析。

  解析:“一种壮怀能蕴藉”其实已经点明了本词的艺术风格:“壮怀”主要是指悲壮的情怀,而“蕴藉”则是“含蓄”的意思。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点明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答案:看惯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怀激烈,脍炙人口,再看这首《小重山》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所谓“一种壮怀能蕴藉”指的是岳飞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志,却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注】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别是炼字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分析时可从词语的选择、词性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展开。

  答案: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

  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妙的是尾联,写出了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些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即可)

  作者以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的诗歌12

  空气中传来血腥的语言

  是孤独鸟儿对母亲的控诉

  树叶也疯狂的摇曳

  仿佛知道地球将要毁灭

  一切都是语言的语言

  语言的语言告诉我语言的结构

  学习语言的我被语言埋葬

  拾起遗失的语言

  渐知天空中血红的烂漫

  在生活的道上

  我将记得为语言发言

语言的诗歌13

  诗歌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诗歌充满暗示、隐藏和象征,蕴含丰沛,意境深远,不存在成分完全对等的重复。诗歌意象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事实上,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寻找客观事物作为意象、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过程。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普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修辞学、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理论,以汉、诗歌作品为例,对诗歌意象语言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与诗歌意象相对应的大多是表示具体物象、事象的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性词和名词性短语。这些具象性、可感知的名词性词语用在诗歌中便成为意象词语。

  诗歌意象语言具有形象描绘功能、感情描绘功能和美学功能。诗歌意象语言是形象描绘和情感描绘高度统一的语言,它从形象描绘和感情描绘相结合的角度写景抒情,寓主观情感、深刻哲理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之中。诗歌意象语言具有丰富的审美属性,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审美,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和启迪,具有突出的美学功能。诗歌意象语言的形象描绘功能和感情描绘功能,也使诗歌意象语言带给人们外在形式的美感和内在意蕴的美感。

  笔者认为在建构意象语言时,运用的是隐喻思维机制。隐喻思维是以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因此,隐喻思维遵循万物互渗的思维规律。通过运用直觉联想或超常想象的思维运算方式来建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自己的某种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的某些感性特征对应起来,从而建构出隐喻性的诗歌意象语言。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产生创作动机,并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进行内部言语的组织。诗歌意象语言内部言语的构思和组织过程,就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建构诗歌意象语言以寄托情思的过程。

  笔者认为,当代诗歌意象语言的内部言语生成后,内部言语必须外化,发之于声音,形之于文字,诗歌意象语言建构的全过程才得以完成。诗人通过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外部语言手段,实现内部言语向隐喻性外部言语表达形式的转换。诗歌意象语言具有语义多层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特征。诗歌意象语言深层意义的理解须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诗歌中,意象语言中的主体意象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正确把握主体意象词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语境,是深刻理解诗歌意象语言深层语义的重要依据和保证。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可以诉诸于语言坐标系两轴关系的帮助。

  诗歌可以担负意象语言的单个的意象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固定的熟语,还可以是一个以意象词语为主体的非名词性短语或句子等。诗歌意象语言从文艺学角度看,是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手段,而从语言学角度讲,它又是一种传递美学信息和审美感受的一种艺术语言。诗歌意象语言以日常语言为基础,其审美价值的实现须借助于日常语言的概念意义;它又不同于日常语言,是对日常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审美变异,这种审美变异突出表现在承担诗歌意象语言主体的意象词语与形容词、动词等之间搭配的超常性上。诗歌意象语言具有具象性、隐喻性、民族性特点。

  诗歌写作中呈现出的综合性不是具体的特定所指而是分解、扩散为了不同的形态和样式,诗歌写作方式、诗歌写作抱负是综合性、典型性、标志性和新质性、创生性的如下几点综合性诗学意识提拎、抽取出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考察;个人化与非个人化的综合,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综合,影响与创生的综合,自由与限度的综合。综合性集中表现在对诗歌写作的非个人化的介入、历史化意识与普遍性、可公度性观念的吸纳,和对诗歌写作的个人化的个人立场、姿态的坚持、捍卫。对现代情思经验异质混成的诗歌写作,只是一味把精力投注给经验、投注给混成,而忽视了如何使这经验、混成皈依、抵达诗歌的精神性、心灵性情、志、意本体。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明显的综合性标志有两点;一是将叙事、说理、抒情结合为一体;二是戏剧化。

  从写作理念和姿态上看,具有一定的诗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也能够为现代汉语诗歌写作提供新的生长点和可能性;但在诗歌实践层面,它还没有经过充分的诗学准备和话语历练,因而存有生硬、急促、简单、机械、拼凑等诸多不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诗意的传达、诗美的舒张,更重要的是,它导致诗歌成为了偏离言情、言志的精神性、心灵性本体、本位的非诗、伪诗。

  笔者认为,在综合性诗歌的写作中文体的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散文句式组合于诗歌的框架,诗的行由散文的段落组合而成,诗歌体式与戏剧体式的综合,诗体与其它文体的异体混成。立足于诗歌本质,诗歌文体的综合性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作用。诗歌不可替代的体式不仅是诗歌得以区别于其它文类的外在特征,而且诗歌的诗意、诗美以及某些作为内容的意,都只能由诗歌应有的体式才能盛装、承载与生成、产发,如果省略、失却了这些必要的诗体形式,就是删掉、涂擦去了相应的诗意、诗美和内容。

  诗歌文本中发生着复杂的语言含义向诗歌含义的转化,使诗歌表层言语结构不再表示它一般的语义,或者说不再和自己的深层语言结构表示同一个意思。诗歌含义通过表层结构结晶、析出,不能返回诗歌文本的深层语义结构层面。深层语义结构只是对诗歌含义元语言的解释,诗歌含义必须伴随诗歌文本的韵律、调性和节奏来品味。通过语内全译,诗歌表层结构能够在元语言层面得到多重体现,这些体现结构能够从不同侧面,如“思想”,“主题”,“构思”等文艺学概念提供语言学的“等价物”。从语义关系上讲,诗歌的上下文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横轴,主体意象词语的各种文化语境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纵轴。纵、横轴上的语义组合关系和语义聚合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诗歌意象语言的深层审美意义。

  从综合性诗歌写作中较为突出的审美综合。除此之外,日常性诗意与超常性诗意的综合、有我与无我的综合、悲剧性与喜剧性的综合等也是诗歌写作中尤其明显、具有创生性的审美特质的综合类型。在结语部分,笔者指出;综合性在诗歌写作中并不具有本质论目的,综合性诗歌写作不过是为了抵达诗歌本体、落实诗歌本质的方式和手段。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现场的综合性诗歌写作,不管是哪一维度的,自是有其可取之处,提倡者和践行者的动机和意图无疑都是严肃、真诚的,只是在某些综合性维度上的确也出现了失范、无度的病态和不良的现象,一些诗歌写作者把综合滥用到了失控、失禁的程度,其明显表现就是把诗不当诗写,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地让“他性要素”抢占地盘、排挤诗歌要素。站在诗学高度,综合性诗歌写作不失为抵达诗歌本位、忠实诗歌本体、维护诗歌不可替代性的艺术语言的合理和有效途径之一,也不失为写好诗的可能性路向之一。

  诗歌含义的生成语言学,通过分析音义、形义互动,陌生化、等价原则、平行对照原则和语义翻译原则的作用,不仅能够正确地解决诗歌语言的分析问题,厘清语言与诗歌,语言意义与诗歌含义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诗歌语义学,还能够将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诸种学科贯穿入诗歌分析中,打通诗歌创作、诗歌流传、诗歌欣赏诸种学科门类之间的壁垒。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对诗歌创作、诗歌全译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诗学语言学、语言学的开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语言符号是一套综合系统,音、形、义三位一体,既不可分离,又相对独立。三要素之间,语音和语形受语义支配,同时对语义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开放和演进的意义系统。在现实的言语活动中,语音和语形在承载语义的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和效力可以是不平衡的,即语言可以通过语音或语形的改变来传达额外之情,特殊之意。诗歌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这种特性,利用语音突显,诗歌营造起各式各样的语音积聚和重复,构筑起自己的声韵、节律和语调,制造奇妙的音响效果;特殊的独白式的调性甚至能够赋予数字组合序列诗以别样的诗意,给人以愉快、哀伤或忧郁的情感体验。利用语形突显,诗歌能够按照题旨的需要安排自己的构形,集中采用某种语法结构,形成排比,对偶,层递,反复,排复等表现力手法,使诗歌曲折的情致、细腻的意象形成于言外,或由节律音响溢出。

  语音和语形的系统性、规律性构造也能造成语义的聚合关系的突显。这种突显手法可以改造词汇的表达功能,实现词汇语义的诗性化审美升华,生成其它语言手段无法传达的富含文学、哲学性质的诗歌含义。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为例具体分析了语义聚合关系,从语音和语形的语义化审美构造对诗歌含义的生成一般只起到辅助作用,在音、形、义的一致性构造产生冲突时,语音、语形一般要服从于语义。

  从语言学角度重新审视诗歌文本,思考诗歌含义生成的手法问题,启发人们寻找诗歌含义生成的文学评论与语言学分析从隔离到合力的切入点。语言是一个静止的系统,只有被使用以后才转变为话语,话语是指语言运用后的言语,序列是指话语语义的排列模式,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的体系。语体的“常规”是使用单音节词、使用散句、句不协韵、语义直陈,语体的“偏离”是使用复音节词、使用整句、部分协韵、使用比喻。在“常规”与“偏离”的对比中,简质而不刻板的语体风格(通常我们也表述为语言风格)得以形成。将诗歌文本的结构要素(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功能、文化背景、作者和读者等方面的关系串联起来,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因素在诗歌含义生成中的功能和影响,以满足从诗歌创作至诗歌接受的全程解析。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提出可以解答言语义的生成机制问题,当然包括诗歌含义的生成机制。等价原则关于“诗性功能就是将等价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了组合轴”的理论观点给对我们探寻诗歌含义生成的机制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它使我们发现了诗歌文本重构“世界语言图景”的内在目的,诗歌文本中各层级的语言单位的音、形、义三要素的突显与生成诗歌含义的功能,组成诗行的语言单位间的纵横语义对比及其比值问题,等价关系的诗歌文本内投射和文本外投射问题以及这些等价投射对诗歌含义生成的作用与影响。

  最后;笔者认为由于聚合关系而形成诗歌文本各个层级语言成分的重复,从语音、格律、词汇、句法、诗行乃至整个篇章都有平行参照的对象,能够相提并论、相互对立,促生语义变量和不变量的比值关系,从而使含义互生,赋予诗歌“微言大义,微言多义”的特性。创新之间在于,平行对照原则指出自动化和非自动化机制在诗歌文本构造机制中同时起作用;平行对照原则把诗文本传统上被认为是纯属构形层面的语法也囊括进语义认知模式中,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理论只将语法视为“语言使用的规则系统”的认识,使语法范畴变为诗歌含义生成的积极因素;把作品、作家、读者置于历史文化的动态语境中,认为读者作为解读主体参与文本的语义生成,作家之间,作品之间,作家与作品之间也有等价对比关系,这些因素都对诗歌含义的生成构成影响。诗歌含义代表言语义的最高层级,是言语义的审美极致,代表心智的最高、最新、最美的认知体验;调控语言结构的规则是语义规则,元生的意义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乃是诗歌含义对诗歌创作的统领,含意是诗人构思作品的本源,也是创作诗歌的结点。诗歌含义是由诗歌表层语义结构承载和生成的,是“语言学范畴的语义结晶”。

语言的诗歌14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细心观察就能发现。

  你看那树上的松果,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鳞片一旦收缩,

  大雨即将来临;

  鳞片一打开,

  太阳公公要出来。

  你看那一窝的鸡呀,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母鸡小鸡不进窝,

  出门就要带把伞。

  桃花在树上开着,

  不就像一朵朵朝霞?

  大自然在树上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你看那碧绿的西瓜,

  不就像碧波一片?

  大自然在瓜地里写着:

  夏天已到眼前。

  如果你仔细观察,

  就会知道水族的年龄。

  一年一个同心轮,

  告诉我们它活了几年。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

  只要你肯观察思考。

  假如你害怕动脑筋,

  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语言的诗歌15

  活动目标

  1、理解并学习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

  2、学习诗歌中“×××,在……里”的句式特点,初步尝试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夏天的歌》诗歌插图、诗歌音频、诗歌图谱,夏天自然景观和人们活动场景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夏天。)

  ——在夏天里,你听到过什么美妙的声音吗?

  播放插图,引导幼儿观察想象,鼓励幼儿讲述。

  ——图片上都有什么?

  播放诗歌《夏天的歌》,引导幼儿初步欣赏。

  ——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夏天的歌在哪里?

  播放诗歌插图及音频,引导幼儿学习诗歌。

  1.分段出示诗歌插图及音频,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诗歌图谱,用问答的形式熟悉诗歌。

  3.带领幼儿朗诵诗歌2~3遍。

  播放图片,引导幼儿根据诗歌的句式进行创编。

  1.引导幼儿了解、感受诗歌独特的句式结构:“×××,在……里”。

  2.出示夏天自然景观和人们活动场景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并想象、仿编。

  3.组织幼儿展示、交流仿编结果,教师记录并引导幼儿学习同伴仿编的诗歌。

  附【诗歌

  《夏天的歌》

  夏天的歌在哪里?

  “蝈蝈蝈”“蝈蝈蝈”,在绿绿的草丛中。

  夏天的歌在哪里?

  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

  夏天的歌在哪里?

  “哗啦”“哗啦”,在清清的池塘里。

  夏天的歌在哪里?

  在太阳帽里,在小花伞里,在冰激凌里。在小朋友乐呵呵的歌声里。

【语言的诗歌】相关文章:

1.大自然的语言诗歌作文

2.《梦》小班语言诗歌教案

3.大班语言活动诗歌教案

4.大班语言诗歌梦教案

5.诗歌小班语言教案

6.中班语言活动诗歌家教案

7.大班语言活动诗歌—秋天的雨教案

8.大班语言诗歌《小雨点》教案

上一篇:毕业的唯美伤感诗歌 下一篇:大地的话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