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

2021-01-29 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1

  我曾经在仅有的几次授课经历中总结教学的经验,并且问自己,为什么选择课堂?为什么选择孩子?试图从最本源的地方来总结答案,但仅有的经历让自己很是迷茫。

  阅读了《教学勇气》,这是一种绝对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新思维,很快,她占据了我的头脑,我十分兴奋,甚至有些欣喜若狂,恨不得把她提到的一些内容拿去应用,但这样想也并不是十分正确的,一个好的理念和思维,如果能够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可能需要太久太久的时间。放眼当下的课堂,足以显得她的思维和想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可能还仅仅停留在脑海的乌托邦。

  无论乌托邦也好,由点到面也好,对一个新的思维和理念我们总应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而《教学勇气》也应当如此。

  教学是两个角色的故事,教的角色便是授课者,学的角色便是听课者,好的教学无非就是正确处理好了教与学的角色关系,而在我看来《教学勇气》恰恰是围绕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而提出来一系列的方法论,这些提出的方法可操作性也难易不一,下面我想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书中有提到权力和威信的区别,倡议教师要认清自我,用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而非依靠外界权力来约束学生。我对这样的观点表示认同,师者的的确确应该通过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心对师者产生一种“敬”,但如何去散发个人魅力呢?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在这里,抛却师者个人学识程度不讲,我自己认为,让学生对师者产生崇拜或者信服,第一堂课是重中之重。

  如何去上好第一堂课呢?结和此书内容和我自己的一点点体会,第一堂课应当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多讲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并在这些话题上面稍做加深,让孩子们由心去产生敬佩。除此之外,要多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觉得你是一个老师的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即可。我想这样的第一堂课一定会对后期的课堂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再者,我想谈谈关于文中提到的几条理论,即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针对这几点我认为作者阐述的相当详尽,所以我还是想从如何操作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堂之上如何真正实现如上的关系呢?我认为师者和老师各自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不能脱离老师设定的轨道这就要求老师做到课堂导演的角色,给孩子们可能大的空间去绽放自我,又要把控全局,既要不时融入孩子们当中,又要即使给孩子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效果一定需要前期的准备和丰富的经验。也只有这样,我们想给予孩子们想要的课堂才会不期而至。

  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太多太多,但终归不能统一而论,无论是书中涉及到的还是没有提及到的,我们是在探索的路上,我们可以坚信的那便是用心去爱,用心爱孩子们,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和幸福,我想这就是我们如此用心爱的意义所在。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2

  与《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相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理论性更强,读起来有些艰深,已经放弃逐字阅读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这本书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说说学生的恐惧。

  作为一名新老师,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不安走上讲台的。孩子们会喜欢我吗?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之间迅速熟悉起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吗?尤其有时候,这种恐惧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对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每节课都会提问他们,下课后第一时间走到这些孩子的面前,询问他们的听讲状况,并且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可谓尽职尽责。时间慢慢过去了,孩子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这种恐惧和无奈终于忍不住发了出来,真想把几个孩子放弃,任其自由发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样子,似乎对这一切的情况浑然不知。而我,以为恐惧的人只有我一个。但是,《教学勇气》提到恐惧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上,尤其是学生自己也充满了恐惧。

  直到有一天,一个平时学习习惯不爱好的孩子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在家里也特别懊恼,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上课听着听着就跑神了。另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每天特别用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反应有一点慢,现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这让我意识到,那些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和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心里也有很多的恐惧,怕老师和家长批评,怕同伴因此嘲笑他们,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想学好但又无计可施。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成年人,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自身的独立和主动让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孩子来说,在恐惧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为教师,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是在我没有清楚明白,并且坦诚面对孩子们的恐惧的前提下进行的,后来我换了一种态度。不再只是给孩子们提要求,而是告诉他们改变现状的办法,并且时刻准备给他们具体的帮助。例如一个孩子,课后生字总是不会认,更别提写了,翻看他的语文课本,没有丝毫预习过的痕迹。我很耐心得跟他说了他预习的好处,并且教会他,不认识的字,可以在课文里找答案,还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查找,在会读的生字下面打上一个对号,不会的打叉号,多读几遍。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3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二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4

  读这本书的感觉: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看,《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刚拿到书时,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帕克·帕尔默,我头脑更是大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看理论书籍,更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著作。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

  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

  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

  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5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惟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早在数年前,就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名师推荐阅读本书。但听不少人说该书内容较深奥,理论知识很多,很难读懂读透。因此,自然而然对该书产生了畏读心理。参加了青葵园共读活动,坚定了阅读信息,于是网购了一册《教学勇气》,尝试着阅读。无奈不能深度读进去,仅仅是蜻蜓点水的浏览。但是,也为其中的段句而叹服。

  尽管读来不是那么轻松,但是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收获。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发现这本书写得真得非常棒,书中有很多精彩论述,不少地方描写的简直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声。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美国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好的品质。这些故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师。

  通过阅读,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的教育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我才知道,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对教育有如此复杂曲折的心情;我才知道,经历煎熬和苦闷,经历彷徨和警醒,享受快乐与痛苦并存,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顿时释然。我会努力像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我的教学勇气》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主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此,教师的心灵便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记得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有句台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纵观中外的教育名家,无一不是从关注课堂基础入手的,他们有的甚至在教育一线工作数十年,才会对教育洞悉若微。我们教育同仁也经常会参加一些教学培训会、教学研讨会、名师讲座,大凡那些讲析透彻、内容丰盈的讲者,均是活跃在一线的师者;而那些夸夸其谈者,因为缺少了一线教学的经验,讲座很热闹缺不能通过做课展示自己的实力,实为一大缺憾。

  尽管对本书领悟得还不够透彻,但是,通过比对、反思、实践,通过和同伴交流、研讨,阅读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互通心灵、互通智慧能产生的巨大力量,深刻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学生的教学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真正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谆谆教诲。在此,感恩帕克·帕尔默教授,感恩吴国珍教授等翻译团队把这么好的典籍带到我们面前。本次阅读,只是一个小小的历程。今后,我还会重新来读、来悟并汲取书中更多蕴含无穷的深邃力量!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6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20xx年,我迈进了教学工作的五个年头,回首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有时面对学生纯真的双眼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像“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中那个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学生,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愤怒。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爱学生,心怀希望的教学

  刚工作时,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最好的,教育是个良心活,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不光是教学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心中有爱,心怀希望。“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不会放弃,我们会用心中的爱点亮孩子们的世界。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7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8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周而复始的疲惫、迷茫、失落中,我们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漫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面对教师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

  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

  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9

  这个周末我读了帕克·帕尔默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不断反思日常教学,以及多读一些书来更新自己。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里。智慧同样需要情感的共鸣,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刚开始走上讲台之初,我感到恐惧,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我以为等我习惯就好。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感到恐惧。因为害怕改变,害怕无知,害怕学生出一些无法应对的状况,害怕他们只是保持沉默,而对我所讲的内容无动于衷。现在帕克·帕尔默告诉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也会心存恐惧,只不过他们学会了不要害怕,不让自己置身于恐惧的情境当中。因为除了恐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真诚、希望、同感、诚实。所以只要我学会让自己保持真诚和希望的心态进入教室,无论发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惧,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惧当中,可以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学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备课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进教室,上完了这节课。但是,我发现效果不怎么好。这本书提醒了我,我们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显示我们如何的厉害,如何的知识渊博,向他们显示我们备课有多认真,以此来使他们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汤普金斯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实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想要和要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除了备好课之外,还要去了解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讲解,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记得刚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时,我老想着寻找一些教学技巧,可以应对课堂上各种状况。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优秀的一节课,要做到用心,需要我们认真去备课,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地认同自身。那么,教学能力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我们自己就是自己进步的敌人,因为我们往往有时候上了一节糟糕的课,会感到沮丧、失败,觉得自己根本不会教书,觉得教书没有人生意义。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这只是一节课,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旧是不错的个体,我只是这节课没准备好。学会相信自己,认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我只是还没学到展示自我个性的技巧,一旦我学会了,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有时候我会觉得学生没在倾听,觉得他们是沉默的。现在我理解了他们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往往我们开始讲一个知识点时,没有从学生的日程认知着手,学生心中没有形成情感共鸣的,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的时候更加用心,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尔默带领我深入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更加有勇气往前迈进。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10

  近期,有幸阅读了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这本书几年前在读书时,我的导师就有提过,总想着有机会要拜读一下,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达成长久以来内心的夙愿,终于,带着勇气,伴着好奇,开启了这次阅读之旅。

  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

  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也会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非主流”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品读的一本好书。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一句话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术可以日益精进,但唯有对教育拥有一份永不退却的热忱,才能将教育开展得富有张力,朝气蓬勃,否则,再好的教育技术,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术和工具,毫无意义。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时候教师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个人的本心。只有当外在的压力、要求与内在的需求相统一的时候,才能怀着感谢的心情走进教室,把教学当成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把教学看成是一场无止境的相遇,一场和学生、学科一起编织出的美妙的际遇。

  “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深信自己可以用对教育与教学一颗真挚热忱的心,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与成长。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11

  最近,我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一书,本书的作者帕克·帕尔曼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近几年来置身于教师成长、培训方面的研究。

  书中主要谈到了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对于“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时,我们就获得了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们对于教育、共同体和精神性三者之间关系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意识应该更好一些,没有对自己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很难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继续下去。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要么缄口,要么变得粗暴,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和絮叨。

  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是读罢此书后我的收获。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通用11篇)】相关文章:

1.《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初中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2.《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3.《教育勇气》教师读书笔记

4.花的勇气读后感800字

5.勇气

6.勇气

7.勇气

8.勇气

9.勇气

上一篇:《报任安书》读后感 下一篇:教育素养的读后感